儺戲面具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9日 21:26)
鐘敬文
最近一段時間,許多人在饒有興味地談論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一批“中國戲劇活化石”,這就是貴州民間儺戲面具展覽。它打開了生活在現代都市社會的人們的眼界,啟動著民俗,戲劇和宗教等多種人文科學研究者們的思路,也為如何辦好各類民俗博物館提出了很意義的課題。首都人民對這次展覽報以很好的反響,是他們對儺文化工作者近兩年來的辛勤勞動的讚賞;而每個借此領略了鮮活的、遠非書本描述所能及的原始藝術風貌的人,也都會對這些面具實物的採集者——貴州省民委和貴州民族學院的有關人員致以衷心的感謝。
儺戲,源於一種以驅鬼逐邪為目的的古老儺舞和追儺儀式。從藝術發生學的角度看,它是較早把舞蹈和音樂結合在一起的民間戲劇雛形,面具是它的重要藝術特徵之一。從文化發展史的線索分析這些面具,亦可知其歷史嬗變。其中,那些臉譜構圖誇張者,如山莽將等,顯露了早期人儺戲力圖通過誇大人的力量來驅逐鬼蜮的意圖,有較強的原始宗教色彩。後來隨著儺文化的發展,戲劇人物的個性逐步確立,其面具也就變得寫實意味濃重,間或顯出滑稽,神形畢至,成為增添演出藝術魅力的手段了。
過去,《舞蹈》雜誌上,曾刊有對江西儺戲的記錄。貴州這次大規模挖掘出的儺戲面具資料,這在建國以來還是第一次。要研究它們,準確地説明它們的性質、特徵、功能與價值,不僅需要具備較為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如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戲劇史、宗教史和原始文化史的知識等,而且要注意開展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縱向研究即考析儺戲源流及其在貴州的傳播和演化;橫向研究則除了同國內其他南方省區的儺戲進行比較外,還要看到假面舞的表演形式,在各大洲大都存在過,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30年代,我在日本留學時,就曾讀過江南二郎的《原始民俗假面考》一書,至今日本仍有“追儺節”。可見決不能就貴州談貴州,局限了自己的眼光。
當然,不管怎麼説,貴州的民俗工作者這次蒐集到這麼多儺戲面具,並攝製了演出實況的錄像片,無論如何是辦了一件大好事。只是他們的工作還沒做完;從長遠目標看,還應該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 鼓足剩勇,繼續深入民間蒐集面具,盡可能多收,收全。
2. 鋻於儺戲面具表演是一種綜合藝術,我們在蒐集面具實物的過程中,還應同時發掘與表演有關的民間戲劇、原始宗教活動和其他密切關係人民生産、生活及與儺戲有聯絡的民俗事象,以保證其文化的整體性,利於各種人文科學者的研究。
3. 面具展覽,需配有詳細説明。如每個面具的質料、造型、用途,在儺戲表演時擔任的角色和相關的劇情、歌舞內容等。要逐個繪出圖譜,力爭早些完成一部有科學價值的儺戲面具志,才能適應文化研究的迫切需要。
4. 面具實物最終得到妥善保存。記錄、描述固然也是一種保存,但利用民俗博物館(有條件的話,貴州可成立儺戲面具博物館)加以收藏,展出的問題亦不可忽視。有了博物館,才可以供研究者反復研究,才能培養出一支專業研究隊伍。
我們希望貴州儺戲面具展覽、蒐集和研究工作持續下去!
此文為貴州儺戲面具展覽會上的講話
來源:謠俗蠡測 (民俗學刊網 鄭澤海錄入)
責編:郭翠瀟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