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聖地——孜珠寺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7日 16:52
攝影/撰稿 孫明光
2002年是藏曆鐵馬年,按照習俗很多人都去朝拜岡底斯山,以祈求山神的護佑和賜福。我卻放棄了去阿裏轉山的計劃,隻身來到藏東南的丁青孜珠寺。兩年前,我和這裡的活佛相約在了鐵馬年的五月十五日。這一天,孜珠寺要舉行盛大的法會,並將重現古老苯教的裸體法舞。裸體法舞12年才能遇一次。當我提前10天來到孜珠寺的時候,遺憾地得知這次裸體法舞取消了。理由是眼下正值農牧民收穫蟲草,打酥油,剪羊毛的繁忙季節,鐵馬年的裸體法舞幾乎要吸引孜珠寺周邊地區所有信奉苯教的農牧民前來觀瞻,怕影響了生産。寺院為了能讓我盡可能多地了解苯教的儀式儀軌,他們精選了十三項內容。説實在的,也都相當精彩,只是少了裸體法舞,讓我還是有些失望。再等12年,能否見到,也得看緣份了。
孜珠寺目前是全藏區最大的苯教寺院,也是保留古老苯教儀式儀軌最完整的寺院。坐落在距離丁青縣城40公里的孜珠山上,海拔4783米。第一次來到孜珠寺是2000年初冬,我率隊拍攝《格薩爾》紀錄片。從山下通往山上的簡易道路剛剛修好,有高原巡洋艦之稱的越野車也氣喘吁吁,幾度開鍋。上得山來,孜珠寺的地形風貌強烈地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以修行著稱的古代苯教師,把修身煉道的房屋建在了懸崖絕壁間,成為青藏高原上獨有的一道景觀。
記得兩年前的那一天也是一個宗教節日,孜珠寺來了許多信教群眾。陪我們上山的有仁青江村活佛。寺院用儀仗禮賓迎接活佛和我們攝製組。群眾在路邊列隊,活佛一一給他們摸頂。禮樂開道,哈達獻情,藍天下幾隻大鷹展翅翱翔,這時孜珠異峰奇觀格外有靈氣,我真想在這裡住上些日子。
寺院廣場上停放了四、五輛大卡車,不敢想象,他們是怎麼把卡車開上來的。據説,車到了危險地段,人們全都下車,空車加油再加上眾人推車就上來了。信仰的誠心在這塊土地上就是這麼有力量。
攝製組幾個小時的拍攝顯然是匆忙的。有兩位成員嘴唇發紫,快要不能適應孜珠寺近五千米的高度了,晚上在這裡住下,可能會有問題。集體行動,只好下山吧。
在下山的路上,大司開的車翻了。在一個彎道處,一把方向沒能拐過來,停住挂倒檔,一隻前輪又從石塊上巔了下來,車怎麼就成了空擋狀態。車開始下溜,越來越快,一腳沒剎住,便再也沒有了剎車。手剎原來就是壞的,高原上的司機就是這樣的大意、大膽,好在駕駛員大司處理正確,因為車上坐有丹曲博士、場記和鄉政府的會計小姐。大司不能跳車逃身,為把車控制住,只能用右側靠上土坡,借用摩擦力使車減速。車終於翻了,幸虧被一塊不大的石頭擋住,沒有滾下山去。我們拉出車內的四個人,還好只傷了些皮毛。又用1小時40分把車再翻過來。許多人搶著要上大司的破車,誰都知道這車還會有危險,大司勸阻後,乘大家不備,自己開車下山了。大司不想讓其他人和他一起擔風險,這場面還是有些感人。高原行車,同舟共濟,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好在快要到公路了,在活佛的指引下一部分人便步行下山。
這是我們在高原上行車9個月中惟一的一次翻車。我當時就想,或許是山神不讓走,應該在孜珠寺住下。説來也巧,每次行車,總是我們導演組的車當先導。這一次,在孜珠寺導演組的車怎麼也發動不著,還是僧侶和群眾推著的,走了200米又熄了火。另外兩台車等不及,先下山了。這樣看來製片組的第一台車是替我們翻的。當然,活佛和副鄉長也在我們車上。我當時就想,有驚無險的翻了一次車,冥冥中一定有一個無形的力量在加持著我們。以後一定要來還這個願,向山神、向孜珠山的所有神靈。這是我在兩年後的藏曆鐵馬年再度來到孜珠寺的又一個原因。這一次我在孜珠寺足足住了15天。
孜珠寺有相當古老的歷史。據丁青縣提供的資料,是由第二代吐蕃王穆赤讚普(公元前1074年出生)時期修建的三十七處密教修行場所,孜珠寺為其中之一。經過歲月的洗禮,幾度坎坷曲折、興盛衰落的過程,到公元1382年,由羅丹寧布活佛(1360-1406年)點燃了這裡苯教的余火,修復擴建了孜珠寺,直至今天,孜珠寺成為苯教信徒心中的聖地。
在宗教學上,一般把藏區的苯教歸於薩滿教的範疇。苯教的創始人叫敦巴辛饒,意思是具有淵博知識的導師、引路人。著名的東方學家法國的石泰安在其《西藏的文明》一書中,分析説敦巴辛饒是來自象雄甚至大食地區一個叫辛世系(部落)的人。至於苯教的起源和發展,當今的多數學者認為至少是從象雄地區,即今天的阿裏開始的。苯教向外傳播的第一大站就是孜珠寺所在的丁青一帶,然後再傳向西藏南部林芝的苯日神山地區的。
丁青在歷史上又叫瓊布丁青,瓊布是大鵬鳥後代的意思。在民間,大鵬鳥又與苯教的産生和傳播有著密切的關聯。相傳很早以前,從象雄地區飛來一隻大鵬鳥,在丁青附近上空見到一座雪山,便落下息休,不曾想到雪山被踩塌了。這座雪山叫白乃日扎,是西藏的四大名山之一。史詩中描述的格薩爾王的神馬江格佩布正是在白乃日扎雪山中找到的。大鵬鳥只好又飛到了一座叫巴大波松的小山上落下,小山卻紋絲不動。大鵬鳥笑了,白乃日扎大雪山竟不如這座小石山。這一笑不要緊,從大鵬鳥眼中流出兩滴眼淚,成了丁青牧場上叫布托尕的兩座高山湖泊。大鵬鳥在布托湖附近産下了三隻水晶蛋,三天后孵化出三個男孩,一個叫尕日苯(白色的),一個叫納日苯(黑色的),一個叫扎日苯(黃色的),這三個孩子便成了瓊布丁青人的祖先。現在,在丁青縣經常可以見到大鵬鳥嘴叼毒蛇俯衝降落的圖騰畫。這種卵生神話被當地的苯教典籍和苯教信徒普遍看做是苯教的由來。站在孜珠寺,就可以看到百里之外大鵬鳥降落的地方,那就是著名的布托湖所在的高山牧場。
孜珠寺的“孜珠”指的是六座山峰。經師鄧巴象導遊一樣帶著我一一做了介紹。第一座叫如意寶峰。第二座叫無影白琉璃峰。因山峰底下相傳有白琉璃空洞而得名。1996年空洞真的被發現。寺管會主任專門組織了人力帶我深入地下幾十米參觀,我見到了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大都呈半透明狀。當地人賦予這些琉璃般的鐘乳石濃厚的宗教色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出洞後僧人又將洞口用大石塊堵死,這是一種保護措施,否則,一些人進去會將鐘乳石敲下,帶回家中供奉。第三座叫現實如意峰。第四座叫禪定觀明峰。第五座叫永恒雍仲峰,“雍仲”指的就是苯教。第六座叫智慧劍峰。當然,孜珠寺周圍遠不止這六座山峰,且算作是約定俗成的叫法吧。
大約在一千四百年前,當佛教傳入藏區後,佛苯之間曾有過長達數百年的較量,相爭相融是兩教鬥爭的最終結果。早期的吐蕃以“苯教治國”,歷代讚普身旁都有苯教師,參與國政。而且苯教的巫師、占卜者往往都由大臣的兒子擔任,他們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權力集團。一代英王松讚幹布即位後,決心扭轉王室權力失控的危險,尤其在意識形態方面需要注入一種新的思想。正在這時,佛教傳入,他看到了希望,便大力宣揚倡導佛法,翻譯佛經,迎請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赤尊公主入藏,先後建造桑耶寺和大小昭寺。這種壓抵苯教的舉措,引起了苯教集團的強烈不滿和抵抗。松讚幹布去世後,佛苯之爭進入白熱化。殺死哥哥獲得王位的讚普朗達瑪用極端的措施滅佛興苯。三年後,朗達瑪又被佛教徒射殺。吐蕃王室發生內亂,在平民起義的大潮下,吐蕃王朝崩潰。從此藏族社會進入了長達400年之久的動亂時期。幾代藏王精心扶持的佛教也遭重創。歷史上把佛教傳入西藏到朗達瑪滅佛這一時期,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兩百年後,大約在十一世紀初開始,佛教才又從今天的甘肅、青海和阿裏這些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以星星之火開始復燃,逐步向青藏高原的中心發展,這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開始。
後弘期的佛教接受第一次傳教失敗的教訓,開始大量吸收苯教的儀式儀軌,法物法器為我所用。尤其是吸收苯教的生命觀念,以適應藏族的心理定勢。眾多的苯教所擁有的山神戰神也請進寺院成為佛教的護法神。這種佛教本地化的過程也就是藏傳佛教確立自己風格的過程。藏傳佛教從此便以燎原之勢在廣柔的青藏高原上傳播。其間教派林立,也説明藏傳佛教發育的完善。尤其是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四大教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後來的格魯派,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藏傳佛教中的中堅力量。
此時的苯教也並沒有歇著,朗達瑪滅佛的暫時“勝利”,並沒給苯教帶來發展。苯教在反省和思索,轉過來採取積極的姿態學習、吸收佛教的精華,尤其是建立起苯教理論體系,完成了許多苯教經典,以它山之石壘築起自己的大廈基石。這種佛苯兩教相融合的現象,使今天的人們很難準確區分各自的傳承。但是,我在孜珠寺的15天中,還是注意到了苯教自身的不同於佛教的顯著特徵。苯教的標識卍是古代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它以逆時針方向運行,苯教的轉經方向也是如此。逆時針方向是與古代先民對天體運行方向的認知,體現了自然崇拜的精髓。苯教的自然崇拜最典型的是三界人生觀,把世界分為天上、地面和地下三度空間,認為天地世間神靈鬼怪無處不在。住在天上為天神,天神有極大的威力;住在地上的為念神,有很多神山以念字開頭,如念青唐古拉等;住在地下水中的稱魯,即為龍神。
苯教師所用的鼓面繪有六角星,孜珠寺的仁青扎巴告訴我,這是憤怒護法神的象徵。六角星中心的藏文字母代表了一些護法神和圓滿的種子。全黑的鼓面底色象徵莊嚴,意在説明其他顏色即其他意識形態不能侵染。苯教師的緊身坎肩都鑲有藍色布邊。幾位活佛的帽子上也裝飾有相交的藍色布條。跳法舞的衣著帽飾十分大氣和富有朝氣。有相當一部分的面具留有古代部落圖騰的印記。法會上的供品中有用糌巴做的女性乳房形狀的彩繪雕塑。這裡曾為女國,或許是女性崇拜的歷史遺存,就不得而知了。祭祀儀式中全沒了古老苯教宰殺牛羊血祭的場面,這是向佛教學習的結果。
孜珠寺的天葬臺在當地有相當的名氣。傳説是一女神從天門中下來,路過孜珠寺時修建的。所以,方圓數百里的苯教徒都希望死後到這裡天葬。孜珠寺主體建築地勢都很高,天葬臺反而落在了山腰上。許多禿鷲就住在孜珠峰的崖洞中。每次天葬前,孜珠寺都有幾名僧人在房頂上向下,朝著數百米外的天葬臺念度亡經,隙間要用法器吹奏一段音樂,這種管狀法器是用人腿骨做成的。
我在孜珠寺的15天中,就有兩個人到這裡天葬。甚至一家人的驢子死了,也來這裡天葬,好讓辛苦一生的小毛驢轉世能有個好去處。天葬臺上有許多死者的衣物,寺院每年入冬前都會打掃一次,將衣物集中掩埋。這些天,縣裏通知,昌都地區組織的一個茶馬古道考察團要來,其中有許多是中央和海外的媒體。寺院粉刷了墻壁,換上了新的華蓋經幡,提前打掃了天葬臺。僧人們一邊唱著歌,一邊幹著活。我注意到幾位活佛級的喇嘛也參加了。經師鄧巴強調説,現在寺院有不少年輕僧侶,我們要帶著他們幹好才行。看來,寺院也有個以身作則,保持傳統的問題啊。
六珠峰的俊美增添了孜珠寺的靈氣。朝聖的人們提前兩天趕來參加法會,他們轉山唱著苯教的八字真言:“口 奄 、瑪迪、牟也、薩勒、都”一圈又一圈。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是青藏高原的秉性。孜珠寺下有九九八十一座山泉。轉山的人們遇泉便可飲水洗面,意在凈化心靈。這裡的人們還把兩座小山比作迪慶的卡瓦嘎博(太子雪山)和林芝的苯日神山。這種集天下苯教神山為一處的做法,對於前來轉山的苯教信徒來説孜珠寺更具魅力。
藏曆五月十五的大法會整整舉行了一天,十三套儀式儀軌都有特定的內容和意義。宗教作為人類的精神文化遺産,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保護。還要特別提到的是孜珠寺有著光榮的歷史和鮮明的愛國愛教傳統。當年他們支持西藏和平解放,支援十八軍進藏。在後來的民主改革中,堅定的站在人民一邊,維護了祖國的和平統一。
孜珠寺圖片:
|
|
|
苯教法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