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民俗頻道 > 走進西藏 > 討論主題 > 正文

  【我是小新000】尕藏加老師,您在《雪域的宗教》中闡釋了雪域的宗教是藏族人在高寒而神奇的雪域高原不斷探索、創新而造就的古代文明。所以,雪域的宗教具有濃郁的區域性特徵和獨具匠心的文化個性,那麼這種區域文化特性和文化個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尕藏加先生

  【嘉賓:尕藏加】這一問題的提出,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既要有高瞻遠矚的理論分析,又需要深層次的微觀實證。因此,很難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內表述清楚。實際上,我在《雪域的宗教》一書中用了近60萬字的文字和500多幅圖片對這一系列問題從多維的角度作了全面回答。如果有時間大略閱讀全書和瀏覽插圖,就會處處領略到雪域的宗教所具有的區域性特徵和文化個性。比如,從文化個性的角度講,雪域的宗教中始終貫穿著一種關愛生命和利樂眾生的理念,這就是所謂的“慈悲與智慧”雙運或相輔相成。可以説,慈悲與智慧是藏族人道德之車的左右輪子,缺一不可。它維護著藏族社會的秩序,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親愛關係,甚至協調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發展。因此,青藏高原或藏族地區,成為當今世界淡化名利、張揚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調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關愛所有生命的人類地球最後的一塊凈土。

  【闖紅燈的袋鼠】專家老師,對您提出的藏族人民的“仁慈”和“智慧”觀很感興趣,因為中原的思想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最多,就我的理解,儒家講的仁應該是人性方面多一點;而藏族佛教的“仁”是否是更高層次的呢?

  【嘉賓:尕藏加】藏族人民信仰的藏傳佛教中始終貫穿著“仁慈”和“智慧”這樣一種理念,所以藏族人民從小受到藏傳佛教的熏陶,藏族人的性格中仁慈和智慧佔很大的比重。這同儒家講的“仁”字的意義有相通的地方,兩者沒有更高層次這樣的區別。

  【嘉賓:班班多傑】我覺得佛教裏面沒有“仁”的概念,“仁”是儒家的一種哲學概念,佛教主要是講“善”、“慈悲”、“憐憫”,這就是佛教道德方面的主要概念。“仁”和這些概念相比,我覺得有很大的相近性,儒家講“仁者愛仁”,佛教講“與人為善”。但佛教講的“善”是從人的本性角度講的,儒家講“仁”主要是從人的行為實踐角度講的,我的這種理解不知道對不對?儒家和佛教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一個是出世的,一個是入世的。

  【網絡主持人】藏族的自然地理,高原環境可以説對於人類的生存是帶有挑戰性的,但也是造成了與外界世界的隔閡,這反映在人生觀上就使其帶有回歸自然的一面,怎樣看待這個方面,它是積極地適應自然,還是消極的回避呢?

  【嘉賓:尕藏加】藏族人的的人生觀,以當代人或科學的眼光去看,或許是一種逃避現實社會的消極人生觀,不值得提倡或模倣。但這種人生觀在廣大的藏族信教群眾特別在成千上萬的藏族僧侶中則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主要反映在藏傳佛教的各個宗派之中,尤其在各個宗派推崇或追求的不同密法中具體體現。比如,寧瑪派提倡對“大圓滿”法的修習,其目的就是迅速取得佛果,也就是所謂的“即身成佛”。而這種對“大圓滿”法修習的手段或途徑,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不斷協調關係的過程。因為大圓滿法中指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及其生生滅滅的變化過程,無不在人類心體(思想)的靈明空寂的狀態中顯現。從而闡明人類的心體就本質來説是純凈無染的,人們可通過依法修行,使心體不受任何污染,並置於一個空性明凈的理想境界之中,以此達到涅磐寂靜,即身成佛。也就是説,如果人們能夠正確對待並通過特殊的途徑,認識這一明空的心智或清凈的心性,即可順利步入佛教中指出的不生不死的極樂世界。

  【我只和你交流】常常説“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可否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普及,藏族人會更加自如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克服大自然的壓力,從而實現更和諧的天-人關係呢?

  【嘉賓:尕藏加】從遠古以來,藏族人一直利用自然資源在生存著,可以説,藏族人與自然環境處於一種比較協調的發展狀態之中,當然從現代的視角看,藏族人的這種生活狀態顯得比較原始。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普及,藏族人自己也感受到需要發展,提高物質生活條件,至於如何發展,我不提倡更多的開放自然資源,因為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比較脆弱,一旦受到破壞,恢復起來比較難。所以,在發展的同時,加以保護自然環境,這樣才能達到或者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左掌】保護和發展一直是個矛盾。靠國家政策和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收穫是目前基本的方法吧。人與自然的和諧就不能完全以人為中心去隨意改造自然而需要找到溝通融合的那個較好的結合點切入吧。

<<上一頁下一頁>>
第3頁
(編輯:王今一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