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9日 20:06
楊義,男,漢族,1946年8月30日生於廣東省電白縣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五歲放牛,為家鄉第一代小學生。在電白一中讀完中學之後,1965-1970年就學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70-1978年在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當工人、宣傳幹事。1978—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學習,獲碩士學位(2000年獲武漢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81年畢業後留文學研究所工作,1985年破格為副研究員(社科院首批破格的六人之一),1989年再破格為研究員(社科院當年破格的二人之一)。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為當時五十歲以下的二人之一),同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學位獲得者榮譽。1993年為國務院學位辦評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獲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8年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
在海內外出版著作30余種,主要有《魯迅小説綜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魯迅小説會心錄》(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中國現代小説史》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988、1991)、《20世紀中國小説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中國歷朝小説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京派與海派比較研究》(陜西太白出版社,1994),《20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中國古典小説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中國敘事學》(台灣南華出版社,1998),《李杜詩學》(北京出版社,2001),《京派海派綜論 圖志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重繪中國文學地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楊義文存》1—7卷10冊(人民出版社1997—1998)以及論文300余篇,總著作量在六百萬字以上。
《中國現代小説史》(三卷,150萬字)為“十年磨一劍”的力作,開了個人獨立寫多卷文學史的風氣。作者為此書讀過2000多種原版書刊,論述的作家600人以上,流派30個以上。此書各卷陸續出版,海內外好評如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夏志清稱作者為“新一代治小説史、文學史的第一人”。蘇聯科學院費德林院士説“作者一人做了我們需要一個研究所做的工作”。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潤華教授認為,此書是“近幾十年來最有突破性、最有見解的文學史”。此書列為高校文科教材,已出十幾版,被國外一些著名大學列為教學基本參考書和研究生基本必讀書。又被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列為建所四十週年最有影響的十部著作之一,並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1979-1991)優秀科研著作獎、新聞出版總署首屆(1978-1990)“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作者也因此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文學史家之一”。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上下卷)創造了“以圖出史、圖文互動”的文學史寫作模式,在台灣與大陸先後出版,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與台灣引起強烈的影響,被認為是文學史寫作獨創性和多樣性的一個範本。日本中國文學研究會專門為此書召開年會(1996)加以研討。著名作家蕭乾稱“這是文學史上的一部曠世奇書”。著名藏書家姜德明説“《圖志》是把死材料用活的典範,唐弢先生地下有知,當亦鼓掌稱快”。自此以後,以圖來講文學和歷史成為出版界的一個熱點,出現許多圖志類的著作,始作俑者當為此書。
1990年以後,楊義開始貫通古今的學術研究,進入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所著《中國古典小説史論》被“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推為近年成果斐然的古典小説研究領域七本功力深厚的著作的第一部,並被國外博士稱為“中國古典小説在敘事研究上取得豐碩成果的典範”。
《中國敘事學》是以中國文學的經驗和智慧為本,參照西方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敘事學理論而形成的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學理體系。它的原創性和學術功力在海內外深得好評。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先後出版之後,被一些重要的文學理論專家認為是第一次探索中國敘事學理論體系的力作。此書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以及“中國文學研究獎”。
在小説史和敘事學研究之後,楊義又開始了中國詩學的學理體系的研究。1998年出版的《楚辭詩學》從文化詩學和生命詩學的角度對《楚辭》進行創造性的闡釋,被古典文學界的一些專家定位為:“《楚辭詩學》一書在對《楚辭》進行經學的讀法、訓詁學的讀法、考據學的讀法和鑒賞學的讀法之外,開創了詩學的讀法的一大宗派,為新世紀的楚辭學拓展出一片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成為楚辭學研究歷史的一塊嶄新的里程碑,因此具有重大的學術史意義”(《文學遺産》,1999年,第5期)。
2001年出版的《李杜詩學》被譽為新世紀的詩學力作。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院校的十位博士專門為此書召開讀書會,認為它是一本“具有整體性的創新體系的著作,把李白、杜甫這兩位中國詩史上超一流詩人的詩作研究推進了一步”。許多學者紛紛著文評述,認為“《李杜詩學》的突出價值在於開闢了古典文學研究具有大氣、大智慧的新境界。它無論對文學史還是對於文學基礎理論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啟迪意義”(《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李杜詩學》是一部充滿人文激情的傑作,是近年來中國詩學研究的重大創獲之一。作者以深厚的西方美學背景為基礎,廣泛涉獵中國典籍,讓西方美學理論與華夏傳統詩學作了一次成功的對話……其價值已超出李杜詩學研究本身,而具有更加深廣的理論意義和現實針對性”(《文學遺産》,2001,6)。本書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2)。
1998年人民出版社一次性推出《楊義文存》十本,成為國家出版社為中年學者出文存的第一次戰略性出版行為,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在《楊義文存》出版座談會上,許多學者高度評價了楊義貫通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並進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深層次對話的通才式的研究方式。有的中年學者認為“這是我們這一代學者的一個極至”;並有學者説:“當人們憂心忡忡地發出‘學術大師安在’、‘培養新一代大師’的呼籲,如今看著楊義跋涉于學術旅程上的身影,分明又聽到大師的足音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
楊義在著述之餘,還先後主編過《不怕鬼的故事》(修訂本)、《不信神的故事》,《台灣愛國文鑒》、《台灣愛國詩鑒》、《古今文學名篇》、《顧毓琇文集》16卷、《唐宋名篇》四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文選1953-2003》五卷以及插圖本中國詩詞經典《李白》、《杜甫》、《王維》、《蘇軾》,在社會上産生重要的影響。以他為第一主編的《顧毓琇文集》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楊義曾為英國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1992),曾在英國學術院(1998)、荷蘭萊頓大學(1998)、劍橋大學(2003)任客座教授。曾講學于英國牛津、劍橋、倫敦、愛丁堡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法國巴黎東方語言學院,荷蘭萊頓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名古屋大學,韓國漢城大學、釜山大學,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及國內各主要大學。被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暨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聘為兼職教授。楊義在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講演被該校的教授認為是“多年來請到該校講中國文化和文學最好的一位”,是“經典的講演”。他在英國劍橋、牛津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講學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學者自稱他的講學“改變了我後半生的學術方向”,“聽他的講演是一種難得的智慧的享受”。楊義作為英國學術院的客座教授期間,曾普查過大英圖書館東方部6萬餘種中文古籍收藏,對中國文學與中國繪畫的關係做了全面的考察,複印了一百餘種、數千件罕見的古代圖文資料。此舉曾被海外的著名漢學家稱為“鄭振鐸先生當年倫敦訪書之後一次引人注目的海外訪書行為”。
楊義從現代文學到古典文學,從敘事學到詩學,在每一個領域都成績斐然。這種貫通古今的研究進路不僅需要超乎常人的勤奮與毅力,而且需要開拓的思維和自覺的創新意識。他最具個性的研究方法,是始終自覺地建立具有開拓價值的思維路線和具有體系性的寫作戰略。眼力+功力+魄力是楊義的座右銘。憑著敏銳的眼力和悟性,楊義的學術專著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雷同於自己,往往以境界獨辟而贏得眾口交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