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韓國端午“申遺”成功警示錄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8日 17:49 來源:

  據媒體報道,巴黎時間11月24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這標誌著沸沸颺颺長達一年多的中韓端午“申遺”之爭終於塵埃落定,最終的勝利者不是屈原的故鄉中國,而是我們的鄰國韓國。

  早在一年前,人民日報就以《端午節將成為外國文化遺産?》報道了韓國準備將“端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的消息。當時,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焦慮地説,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國外申報成功,我們該有多麼尷尬?我們還有何顏面去見列祖列宗?不幸的是,周副部長的憂慮如今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實。

  對此,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衝擊,無形文化遺産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

  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説: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

  不管專家學者對此做出何種解釋,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端午節畢竟起源於我國,後來才傳入韓國,現在在世界文化遺産的申報上,讓韓國端午祭“捷足先登”,足以“刺激”並“警醒”國人:必須高度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保護,必須大力加強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保護工作的力度。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産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具體地説,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各種類型的民間傳統和民間知識,它包括五個方面:口頭傳説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和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簡單來説,非物質文化遺産,基本上相當於我們通常所説的傳統的民間文化。 民間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和聯絡世界的橋梁。保護弘揚優秀的民間文化,對傳承中華文明,發展先進文化,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這次中韓“申遺”之爭的端午就屬於民間文化中的“節日節慶”這一民俗文化事象。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承載著民眾的精神和情感。早在一年前,就有文化界代表提出把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假日的建議,但卻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更是遲遲不見出臺。反觀我們的鄰國韓國,人家早在1962年就頒布民間文化保護法,1967年江陵端午祭就登上了韓國遺産名錄。 韓國對民間文化的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也並非輕而易舉之事。目前,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嚴重衝擊,許多民族民間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漸消失,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受到嚴重威脅。在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上,韓國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成功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加以借鑒。據了解, 韓國江陵端午祭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韓國人對端午的重視僅次於春節,不僅全國休假長達5天,而且節日活動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廣泛的祭祀活動、各種舞蹈、歌謠比賽,以及遊戲和體育運動等。面對全球化的強烈衝擊,韓國政府對包括端午祭在內的傳統民間文化相當重視,有意識加以培育和保護,在保留優秀傳統內容的基礎上做了很多創造性地發揮。比如,端午祭在保留傳統的歌謠比賽的基礎上,增加了青年人參加的現代歌曲比賽;進一步豐富遊戲及摔跤、盪鞦千等體育運動內容,吸引民眾廣泛參與,這幾年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參與。我們應學習借鑒韓國的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為傳統的民間文化積極注入現代元素,努力吸引年輕人的參與,使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保持生機與活力。

  為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産,捍衛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我國文化部、財政部已于2003年聯合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這説明我們已經意識到民間文化的重要性並開始行動。但這次韓國端午“申遺”成功,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在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還做得很不夠。今後我們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使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民間文化的意識;國家也應制定長遠的規劃,分步實施;頒布民間文化保護法,使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運用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模式為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總之,離開對傳統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文化創新和建設現代民族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傳承和保護好我們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才能使我們在未來全球化的時代,不至於喪失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任志強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