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畢方鳥、灶王爺、燧人氏的科學內涵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1日 14:28 來源:新華社

  古代中國人的科學傳統,遠比今日中國人所知道的要多。筆者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從自然科學角度解讀遠古神話傳説中的自然科學信息,對此深有感觸;在感觸的同時,撰寫出版了《神秘的星宿文化與遊戲》(解放軍文藝出版社)、《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十數部專著和百數篇文章,而且至今樂此不疲。

  中國是人類使用火最早的地方,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説裏,有許多關於火的傳奇人物和事跡,例如帝舜有兩個女兒,一個名叫宵明,一個名叫燭光,她們就是人造光源的發明人或者是人造光源技術的改進者,筆者曾撰文《燈的發明與龍的滅絕》,這裡就不再多説了。本文的重點是探討畢方鳥、灶王爺、燧人氏的科學內涵,這涉及的人的定義和人類的起源。

  一 、畢方鳥是四千年前的消防員

  每年11月9日是中國的消防日(取自119為火警電話),在這個日子要普及消防知識,提高消防意識,水火無情,確實不能掉以輕心。與此同時,我們也有必要了解一下人類消防史,看看古人是如何預防火災、如何救火的。

  使用火,就可能發生火災。我國自遠古時期,建築形式幾乎都是土木結構。這是因為,中國人最早解決了木材切割加工技術,因此就可以不用或者少用笨重的石材。不過,這樣一來,中國的遠古建築物就很少能夠長期保存下來(火災、腐朽),輝煌的文明也就失去了相應的物質載體。幸運的是,中國人流傳下來許多遠古典籍文獻,在4200年前帝禹時代的文獻《五藏山經》裏,就記錄著中國先民的防火事跡。

  《五藏山經?西山經》第3條山脈記有: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

  我在全彩繪《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一書中解讀如下:經文“所為甚怪”,按前後文意,似應在“其名曰猙”之後,是説猙這種動物的行為怪異。關於畢方鳥的叫聲“畢方”,袁珂先生敏銳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燒時所發出的劈啪聲響,並據此認為畢方鳥即火老鴉,良有理也。今日賀蘭山有一種珍禽藍馬雞,它的叫聲“格拉”粗厲而短促,翅短不能遠飛,翎羽長而艷麗,或許即畢方鳥的原形。進一步説,此處畢方鳥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隊員的標誌性裝束,一旦發生火災,他們要及時行動,並大聲模倣竹木燃燒的劈啪聲以示警。與此同時,五尾一角的猙“其音如擊石”,恐怕也不是自然界的動物,而是掌管打火石的人所特有的一種身份裝束。

  此外,《五藏山經?中山經》第11條山脈的醜陽山(位於今日的大別山,參見42平方米巨畫《帝禹山河圖》,即五藏山經全景復原圖),也有一種赤足的鳥,狀如烏鴉,“可以禦火”,顯然它實際上也是當地消防員的裝束。

  二 、灶王爺解決了一氧化碳中毒技術難題

  小時候回老家(河北省唐縣,位於太行山腳)過大年,臘月二十三那一天,爺爺奶奶總要換上新的灶王爺像,並把好吃的食物恭恭敬敬擺在灶王爺像前。當年灶王爺的樣子早已經記不清了,後來才從書上知道灶王爺,並將其收入《天地人鬼神圖鑒》(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一書:灶王爺前有兩個罐子,一是善罐,二是惡罐,做了好事還是壞事都記在罐裏,“惡貫滿盈”一詞即由此而來。今天看來古人這種品德教育方法,滲透到每一天的每一頓飯中,仍然有借鑒價值。

  有趣得是,我國民間的灶神(灶王爺),其最早的原型正是炎帝。《淮南子?泛論訓》:“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謂:“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此外,還有黃帝為灶神,祝融(名犁,顓頊之子)為灶神等多種説法。需要説明的是,祝融也是火神、火正(司火之官),吳回(又名回祿,祝融弟)亦為火神;不過,古人所謂的“司火之官”,並不是管理灶火,而是主要負責觀測大火星(心宿二,夏天的標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古人使用火,需要解決許多技術難題,除了保存火種、鑽木取火、製造配套器物之外,還需要解決一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這就是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否則就會“玩火者必自焚”。種種跡象表明,正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最早解決了這個關鍵技術問題。

  我在《炎帝從山頂洞走出》、《炎帝是紅山文化女神廟的主角》等文指出:從50萬年前的北京人,到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再到一萬年前北京門頭溝的東胡林人,都是以用火著稱的,炎帝之名的含義就是指用火的部落。進一步説,“炎”字兩個“火”上下重疊,意思是指煙火向上走,即《説文》“炎,火光上也,從重火”;而“炎”又與“煙”同音,則表明炎帝部落解決了使用火的最大難點的通風排煙問題,並由此而避免了一氧化碳中毒。或許,炎帝原本亦可名叫“煙帝”(煙火的煙,不是煙草的煙)。從這個角度來説,民間敬重灶王爺炎帝,是在感激他解決了使用火的過程中如何排除煙塵、避免煤氣中毒的技術難題(設置煙道、煙囪,以及通風換氣等)。

  三 、燧人氏:舉起火把才算人

  關於人類起源及其發展演進階段,是中國古代學者非常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之一,討論的焦點則集中在誰是“三皇”的問題上,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説時代》(文物出版社)一書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大體上有如下分類:1、天皇、地皇、人皇;2、燧人、伏羲、神農;3、伏羲、神農、燧人;4、伏羲、神農、祝融;5、伏羲、神農、女媧;6、伏羲、神農、黃帝;7、伏羲、女媧、神農(參見袁珂先生《中國神話大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

  我欣賞第2種説法,即先有燧人(發明使用火),繼有伏羲(漁獵牧時期),接下來是神農(農業時期)。有意味的是,古代文獻雖然有“有巢氏”的説法,但是古代學者並不把有巢氏列入“三皇”之中,這是因為“有巢”並不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

  《禮記?禮雲篇》對人類文明起源進程是這樣描述的:“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木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絲麻以為衣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所謂“茹毛飲血”,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類人猿階段。所謂“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云云,指的正是燧人氏和火的功用,揭示出人類及其文明誕生於火的使用。

  《太平禦覽》卷78引《禮含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為燧人。”《禮含文嘉》的作者不知何人,但是他認為人與禽獸的區別在於“鑽木取火,炮生為熟”,卻是一種非常有洞察力的理論見識:人與獸相揖別在於火的使用。所謂燧人氏得名于“遂天之意”是一種很有趣的説法,不過筆者更傾向於“燧”是一種取火工具,包括《淮南子?本經訓》的“鑽燧取火”,也包括打火石(筆者小時候在老家見過和使用過)。

  1991年我撰寫完成《探尋聖人的足跡》一書(台灣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版),該書對人類起源和人的定義提出了明確的新觀點:“人類起源的真正標誌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認為人類起源於‘選擇成為人’這一意願出現的那一時刻,其標誌便是舉起了火把。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懼怕火,在它們看來火是威嚴而又不可戰勝的“動物”的眼睛(在動物看來,人也是動物,只要有眼睛又能動的東西都是動物)。當某些類人猿舉起了火把的時候,他們便成為了最早的人類。因為火把不僅是工具、武器、能源,也是一個符號,它標誌著一種新型動物的出現,這個新物種的出現不再僅僅依靠肉體結構之內的變化,而且還要依賴肉體結構之外的變化。”

  不久前,我在《人是由大腦智慧事跡出來的》一文中指出:大腦智慧下達了“舉起火把”的指令,正是在這一刻,執行舉起火把指令的類人猿(具體來説即熊猿)變成了人類,而下達“舉起火把”指令的大腦神經細胞也就同時完成了從智慧到智慧的轉變。也就是説,人是由大腦智慧設計出來的,而大腦智慧的智力層次比動物神經細胞智慧的層次又上了一個劃時代的新臺階。

  有鋻於此,人類的定義應該是“使用火的動物”,舉起火把才算人!由於在中國發現了人類最早使用火的證據,而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才是人類的誕生地和人類文明的搖籃。

  重構(王紅旗)電話010-51845850 信箱whqtpw@sohu.com

  北京山海文化企劃苑?重構文集051111Z102-3600

  本欄目所載網友點評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民俗論壇 發表不群高見

責編:白慶俠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