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古老的民間藝術儺文化如何延續神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0日 15:30 來源:人民網

  

儺文化廣泛流傳于我國黃河以南的農村


  江西萍鄉縣的儺舞表演


  國外學者被江西南豐縣石郵儺表演深深吸引


  江西婺源縣的儺舞表演

  “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6月12日起在南昌舉行。儺,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如何在新時代延續下去,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儺(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獵、圖騰崇拜、部落戰爭和原始宗教祭祀的産物,廣泛流傳于我國黃河以南的農村。儺文化主要包含儺壇、儺儀、儺舞、儺戲、儺面具和儺俗等內容,是古代人與神靈的對話方式,後來逐漸成為人們表達美好願望、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形式。目前,在我國江西、雲南、貴州、安徽、湖南、廣西等20多個省的許多鄉村,儺文化仍在流傳。

  儺文化曾經遍佈我國的鄉村,民間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廟”的傳説。儺舞被稱為“中國舞蹈藝術的活化石”,儺戲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儺面具更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儺文化,戴著神秘的面紗從遠古走來,讓現代人觸摸到祖先的靈魂。目前,我國已經籌備將儺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遺産,今後,古老的儺文化又要走向何方,如何續寫它的神話,值得我們細細追尋。

    不僅是戴著面具的舞蹈

  此次儺文化藝術周的儺舞踩街表演和儺藝術展演,讓所有觀眾的臉上露出同一種表情,就是驚喜,很多第一次見識到儺文化的人被深深震撼。來自北京的苗小姐感嘆:“真想不到還有這麼原始又這麼精彩的民間藝術,真是魅力無窮呀!”

  很多地方的儺已經和其他藝術形式結合,以新的方式演繹古老的文化。藝術周上廣西融水苗族演員表演的《芒篙》,將儺與苗族舞蹈結合,一隊吹著長長的竹筒樂器的苗族姑娘,為整個表演增添了不少亮色。江西萬載儺隊表演的《團將》則將儺與雜技藝術結合,竹竿上的雜技表演提高了儺舞的觀賞性。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非常高興看到儺能夠以多種形式流傳,這是民間藝術走進大眾的必然途徑,但同時他也表示:“儺文化中的部分文化價值是不能隨意改變的,通過儺文化這種‘活化石’可以觸摸祖先的靈魂,應該保存它的文化內核,謹慎創新。”

  參加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的專家普遍認為,儺文化要延續,必定要經過再創造,但這種創造不是隨意的,也不能簡單化,儺不應該僅僅是戴著面具的舞蹈,儺文化中積極的文化價值應該保留。

  “有人説儺是封建迷信,這恰恰説明他對儺不了解,對儺的認識片面,儺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不是到封建社會才有,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肯定它的多樣性,對民間文化,應該崇敬,不能絕對化,這才是正確的文化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説。

  儺面具後,應有各種各樣的面孔

  貴州省花溪布依族地戲表演隊在藝術周上表演了儺戲《楊六郎初下河東大戰張彤》,記者在演員表上看到,16名演員中20多歲的2人,而且演的是舉隊旗的小角色,40多歲的1人,其餘都在50歲以上,飾演楊六郎的龍興富年齡最大,已經66歲。

  儺舞踩街表演開始之前,記者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儺隊中看到,演員儘是五六十歲的老人,臉上滿是皺紋,儘管他們戴上面具後舞步輕快,仍然讓人遺憾年輕人實在太少了。

  儺面具是儺文化的象徵符號,鬼神人獸,造型各異,色彩斑斕,製作材質有木、皮、竹、泥、石、布、紙等很多種。“我們希望在各色各樣的面具後面,也能有各種各樣的面孔。現在吸引年輕人的東西太多了,很少有人願意參加儺的表演,很多人還覺得土,願意潛下心來研究這種民間藝術的人就更少了,特別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參與到儺這種民間藝術中來,不要讓儺文化的線索斷掉。”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從事儺文化研究多年,對年輕人抱有很大希望。

    學者離開書桌,走進田野

  儺文化符合我國民間文化最重要的三個特點:重點在少數民族地區、依靠傳承人口傳身教、具有“活化石”價值。儺文化的記錄和延續,很大程度還要依靠學者。

  “我國的儺文化資源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廣泛流傳于鄉村,這就要求我們的學者必須離開書桌,走進田野,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拓展研究的視野,避免空中樓閣。”馮驥才在此次儺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向廣大儺文化研究者發出了邀請。

  我國內地對儺文化的研究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儘管近些年開始繁榮,但也落後於台灣、日本、韓國的同行。2004年6月,日本學者廣田律子用三次元動態錄像機把江西省南豐縣石郵村儺舞的全部演出節目錄了下來。此次研討會上,廣田律子用這種3D技術分解演示了儺舞的每一個動作,對中日儺舞的技巧進行了比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向雲駒不無遺憾:“估計我們坐在台下的學者沒有幾個能看懂,對儺的記錄和研究,還要更多的應用現代技術,這一點,應該向國外同行學習。”

  旅遊不要成為另一種破壞

  目前包括儺在內的許多民間藝術都成為發展地方經濟的旅遊資源,研討會上不少學者都表示,發展旅遊不應該把民間藝術簡單化、庸俗化,造成民間藝術丟失精神內核。

  馮驥才將儺文化和山西的布老虎藝術作了類比。山西有史料記載的布老虎樣式有700多種,他多年以前調研的時候見到過100多種,但最近又到山西,發現市面上的布老虎基本都是一個樣式,同一化很嚴重,這是由於製作者投遊客所好,只做銷量最好的樣式所致。

  “如果現在不對儺文化進行全面的普查,20年以後,我們可能連現在的一半都見不到。”馮驥才對目前農村儺文化逐漸消失的現象充滿擔憂,“發展旅遊不能簡單化,民間藝術不應該因為旅遊而變得千篇一律,旅遊也不應該成為對民間藝術另一種形式的破壞。”

  地方發展旅遊是趨勢,城市化也是趨勢,如何在這種發展趨勢中找到開發旅遊資源與儺文化保護的平衡點,讓儺文化既符合現代審美需要,又保留多樣化的傳統風俗,是一個很值得思索的問題。只有把握好這個度,人們才能在欣賞儺文化的時候,不僅看到豐富多彩的表演,還看到歷史文化的閃光。(本報記者 王薇 本文照片均由 燕平攝)

責編:郭翠瀟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