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風俗細説 > 正文

納西鷹獵人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2日 14:21)

  尼克?福克斯背著碩大的旅行揹包,站在麗江古城最著名的大石橋上四望,像是在找尋什麼。

  尼克是英國的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多年來一直研究一種兇狠的動物───鷹。在養鷹盛行的中東,他聽説在中國雲南麗江,仍保留著完整的鷹獵文化。還有一個納西族的馴鷹高手,名叫李實,遂慕名而來。

  在大石橋,尼克遇到一個乾瘦的中年男子:穿著富有中國特色的褐色盤扣對襟棉襖,右臂架著一隻神氣的老鷹。尼克上前問,你認識李實嗎?而來者恰巧就是李實。

  李實祖上本是漢人,打得一手好銀器,受土司邀請來到麗江,到他已是第十一代,生活習慣早與納西族人並無二致。而李實最喜歡的,莫過於納西族的鷹獵。

  在中東,人們馴服一隻老鷹需要近半年時間,而納西人只需要半個月,這引起了尼克的好奇。

  已近深冬,李實買了一隻鷹,只用8天便馴完了,這也是他馴鷹幾十年來的最好成績。他説秘密其實只有一個字:熬。

  每年剛買鷹回來的那段日子,最為忙碌。李實和兒子輪流把鷹架在手上。“就是和老鷹比,看誰熬得過誰。到最後,鷹熬不過人,就聽話了。”他説。

  熬鷹看著挺簡單───戴上厚厚的皮手套,讓鷹站在手臂上───但卻是一辛苦無比的活兒,舉上半個小時,便酸軟無力。還要時刻提防,老鷹時不時撲扇翅膀,想要掙脫繩索,若是被打著了,八成要受傷。所以馴鷹要幾個人輪班,24小時不停。

  馴完鷹,便可上山鷹獵,當地俗稱“放鷹”。只用獵狗和老鷹,每次都是一個龐大的團體一起出動:兩三隻鷹、五六條狗、七八個人。

  放鷹的日子,一大早就要出門。一群人戴著翻邊牛仔帽,架著老鷹,牽著獵狗,神氣地走在古城的小巷裏。在麗江,人們形容放鷹人“出門像公子,滿山跑是瘋子,回家時像花子”。

  整個冬季,李實每週都出來打獵,有時甚至一週幾次。不過,每次都要換個山頭。這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不能涸澤而漁。

  到了目的地,車子還沒停穩,獵狗就狂吠不已,躍下車去,撒歡地跑。大家四散開來,在路上早已討論好分工,誰?望、誰牽狗、誰架鷹、誰負責追趕,職責明確。李實説,鷹獵需要團隊合作。他們還配備了無線電對講機,作為聯絡工具。

  放鷹前,李實要給鷹“打扮”一下:在鷹尾上,拴一根長長的白色公雞羽毛;在鷹身上,安一個追蹤器,可以一直髮出“嘟───嘟───”聲。這樣,鷹放出去後,比較容易根據顏色和聲音,找到鷹和獵物。這個在李實看來很簡單的點子,讓尼克大為讚嘆:在中東和美國,養鷹人怎麼就沒想到呢?

  這次,他們選擇了一片靠近村莊的莊稼地,從這裡開始向附近的山林搜索。這是野雞經常出沒的地方。

  一天下來,獵人們翻過十幾座山頭,累得人仰馬翻,卻一無所獲。乘車下山的路上,有人忽然發現遠處山上有只野雞飛過。大家立刻精神起來,下車,帶上獵狗直撲過去。

  過了一會兒,只見一隻野雞飛起,李實解開繩索,把老鷹放出去,老鷹奮起直追,大概飛行了近百米,老鷹追上野雞,然後一起落到樹叢裏。這時,獵狗狂吠,往樹叢追去,獵人們也在後面追趕。

  幾分鐘後,傳來獵人們的歡呼:抓到野雞了。原來,鷹每次抓到野雞,總是先用爪子拔雞毛,等拔得差不多了才吃。獵人們就利用這空當趕過去,用牛肉吸引老鷹,老鷹見到牛肉,就丟下野雞,吃牛肉去了。

  追趕過程中,驚起七八隻野雞。但李實並不打算乘勝追擊:“天要黑了,再放的話,可能就找不到鷹了。”

  對鷹獵人來説,鷹是最珍貴的寶貝。李實的這只鷹,花了2800元。上一個獵季,李實一共買了3隻鷹,前兩隻都在打獵中丟了。

  到了來年4月,李實一定會把鷹放歸大自然。他説這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要愛護動物。

  和多數納西男人一樣,李實喜愛吟詩做賦。他做了一首詩描寫放鷹:秋風肅掃玉龍吟,回眸遠眺群山疊。揮臂擊鷹展雄姿,唯我獨尊雲嶺端。

  李實請人把這首詩題在自家院子的墻壁上。每年春天到秋天,他坐在院子裏喝茶,擺弄一下花草,滿足地看著墻上的詩,等待下一個獵季的到來。 (蔣?薇)

責編:郭翠瀟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