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潮起潮落


    日本股市一直以來被看作是亞洲經濟的晴雨錶。在1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它不僅演繹著輝煌和沒落的故事,也折射出日本經濟的潮起潮落。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為了支持政府辦民族工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引進了有價證券交易制度,公債買賣開始活躍,證券交易機構應運而生。1878年5月15日,東京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當時交易所的形式採用倫敦模式,但交易制度卻是德國式的制度。東京證交所的成立為明治時期日本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融資環境。日本企業紛紛上市,許多沒有實際業務的小公司也通過包裝或是借殼的方式,混進了證券市場。一時間日本全國發展起11家證券交易所。不過這些證交所規模較小,一律向紐約證交所看齊。因此在1929年,紐約股市崩盤後,日本股市也交易混亂,股指一瀉千里,日本也由此發生了經濟大恐慌。為了拯救市場,日本政府出臺了限制企業上市的相關法律,將許多皮包公司擋在了門外,由此保證了證券市場上的純潔。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日本股市成為與眾不同的市場,證券市場在經濟中的作用開始下降。1945年8月10日開始全面停止交易。直到1949年4月1日,戰爭結束後,才分別成立了東京,大阪和明古屋證券交易所,當年5月16日恢復交易,日本經濟新聞社設立了反映東京證交所股價動向的“日經平均價格”指標,當時的股價為176.21日元。5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增長,每一年的經濟增長率都高達7%到8%左右。東京股市也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崛起迅速成長起來。1957年,日經股價大約只有471日元,經過兩年的時間,到1959年,日經股價突破了1000日元的重要關口。

    大和證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德地立人告訴記者:“總體來説日本股票市場,對日本整個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的積極作用,日本企業尤其是在戰後,通過日本股市籌集了大量資金。日本的投資者不管是直接的或是間接的,也通過它來運作自己的資金,我覺得對日本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都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60年代初,日本經濟仍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投資者們仍沉浸在日本股市飆升的喜悅中,然而不幸的是,在單獨吹響前進號角之後,等待日本股市的只有全線潰退。1965年東京股市,日經平均價格從顛峰時期的1800多日元,滑落到1000日元左右。日本投資者把這個時期叫做“證券恐慌”。股市崩盤,日本政府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儘管日本政府為救市做了很大的努力,成立共同證券等組織托市。但是仍有一大批大公司被捲入了破産的旋渦。三洋特殊鋼公司、山一證券等均榜上有名。(李曼為 賈禎 孫惠君 劉賢霞)


責編:劉瓊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