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導視    市場新聞    欄目薦文    市場調查    市場文化





我眼裏揉不進沙子


  和多數股民一樣,我對何宛男的認識到熟悉是從其文字開始的。已是某證券報副總編輯的何宛男仍堅持每天寫作,其文稿見報頻率極高,但幾乎篇篇是條分縷析、談言微中,而且是篇篇切中上市公司的缺陷,和某些或虛空膚廓或褒揚過度或插科打諢的文風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反差。

  何宛男是怎樣煉就的火眼金睛?是什麼力量讓她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説真話?帶著種種疑問,我決定記者訪記者。

  走在股市前面的證券記者

  何宛男以新聞記者的身份介入證券業是歷史的選擇,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她很幸運地進了《解放日報》,抓經濟新聞,當時是80年代初,股份制改革也且巧處於試點階段,以一名記者的敏銳,當時的何宛男比別人更快地發現了這一新生事物的活力,她跑溫州、下蘇杭,連續7、8篇有深度的實地調查報告出來以後,在當時的新聞界引起不小的反響,她本人也被列入《中國十大女記者》。這段經歷使她較早地深入了解了中國上市公司的前身,為以後的公司分析奠定了基礎。

  讓她真正感到股份制這一新興事物的強大生命力的律動是在《新聞報》,在那裏她開設了新中國第一個股市專欄,在那時她真正認識到了證券信息的價值。也正是在那時許多證券界的知名人士成了她騎自行車的朋友。在股票熱起來之前這些股市中的名人大都從事過國庫券的買賣,當時的“平民楊百萬”就是靠國庫券發家的,當時由於大家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些有價證券的升值潛力,所以在那時一些先知先覺的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信息優勢,在城市之間進行倒賣,當時已是《市場報》新聞部主任的何宛男看著自己的好朋友應建中、管京生和尉文淵等人迅速致富,自己還是總覺得不妥,似乎這些收入是灰色的,儘管它完全合法,儘管心裏有所顧及,但她還是在這些後來成了股市大腕的先行者朋友的影響下,自己也買了一點,真正介入了才知道其中的訣竅,原來促成他們賺錢的竟是比別人快一步的信息,從那時起,他開始對楊百萬等人從事的“白進白出”、“黑進白出”的買賣進行悉心觀察和熱情地報道,由於和他們關係密切並且自己也作了嘗試,所以報道很快在上海灘引起了轟動,一時間竟然成了當時指導民眾買賣國庫券的信息決策依據。

  接下來就是眾所週知的由那些綠色認購證引發的金融狂飆了,何宛男對那段歷史記憶猶新,她説,在我們分享高科技金融的21世紀,我們不能忘記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股票認購證的故事,在那段讓人難忘的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它使股票相對公平地發了出去,並造就了上海灘第一代投資者,而當時的何宛男不僅是這段故事的見證人,而且還是直接參與者和宣傳者。

  據何宛男介紹當時的認購證定價為30元每份,根據最初的判斷,買幾份其功能相當於買彩票,碰碰運氣而已,為了保證中簽率,又不至於破費太大,著實讓精明的上海人費了一番腦筋,何宛男所在的《新聞報》又一次抓住時機,在認購證的中簽率等指導性的服務上大做文章,一時間引發了關於認購證的一場大討論,而當時的何宛男則在這場討論中擔當了導演的角色。而她這個導演不是光説不練,她還親自動員家中五姐妹籌資3000元買了100份認購證,結果90%都中了,她自己的20張后來賺了8萬多元,她和她創辦的第一個證券專欄也在這場認購證的“人民戰爭”中出了名。

  信息背後的故事

  中國股市是從1992年開始有年報出來的,自那時起,何宛男就開始了對這些公開信息的研究,根據公開的原則,每個上市公司都有了強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因此,收集分析歸納辨析點評這些枯燥的數據就成了何宛男每天的必修課,一家公司一年中除了年報之外還有公告,多則幾十次的公告涉及公司重組、收購兼併等,隨著上市公司的數量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規範,何宛男每天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這使她即便在週末也很難和家人在一起吃一頓完整的團員飯,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了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的數字中了。

  何宛男説她所做的工作經常是“吃力不討好”,尤其是經常惹惱一些上市公司和身邊的朋友,有的上市公司本身就是自己的朋友在負責,有時侯也會失去朋友甚至多次接到過恐嚇電話,但何宛男均不為所動。

  在1992年上市公司要求出財務報表,但國有股的信息沒有要求披露,所以經常出現國有股暗地裏拋售的現象,有一天,上海的某只老股票無故一路狂跌,股民都不知所措,有人打電話給何宛男想諮詢一下,何宛男一直是同情弱者的,她托關係找到當時在上海市財政局工作的一個朋友,那人告訴她是財政局在拋售國有股,並好心勸她如果有這只股票就趕快出來,沒料到這一秘密很快就出現在當時的報紙上,氣得那位朋友説再也不理她了,久而久之,圈裏人有了個不成文的規定:有消息不要告訴何宛男!

  如果説得罪朋友還沒什麼危險的話,那得罪上市公司有時就不是那麼簡單了。但直爽、坦率甚至被朋友看作胸無城府的何宛男認為既然入了這一行就得對讀者和股民負責,5000萬股民的信任是對自己的最大支持。

  有一次,北方的某上市公司在年報中為了擴募而不惜誇大3倍凈資産,敏銳的何宛男發現了其中的癥結,決定一查到底,但在自己還不能完全有把握的情況下,她就會同另一位專家一起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徹底地追蹤報道,事情很快引起了管理層的注意,打破了該公司的“計劃”。但何宛男本人及報社多次接到該公司的恐嚇電話,並揚言要和何宛男法庭上見,在這招失靈以後,該公司董事長又反而邀請她到某旅遊勝地度假,威逼利誘失效後,該公司的有關人員竟然查到了何宛男的家庭住址,並在她的BP機上留言:你在回家的某街某弄某號那裏一定要小心!類似的例子還很多。

  何宛男的舉動得罪了不少上市公司,就連一批聽信了公司所謂好消息衝進去給套牢的股民也反過來怨她,甚至有人寫文章攻擊她,説她是“好事之徒”。

  個人也要講公信力

  何宛男也知道自己筆鋒尖利,一些經營業績差的和蓄意違規的上市公司怕她,但多數誠信的上市公司和股民還是還是喜歡她的,她説上市公司是一個産品,不進行打假,真正好的産品的利益和消費者的權益就會受到侵害,面對多次的恐嚇和利益誘惑何宛男也考慮過要不要寫下去,但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閃念,她停不下來,因為她一直信奉“鐵肩擔道義”的座右銘,並在10年間堅守如初。

  從何宛男身上我們看到“鐵肩擔道義”是令人崇敬的高尚品德,其高尚之處不僅在於其剛直無私,更在於必須為之付出一定的代價,以至於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攻擊,在無時不與風險為伍的證券市場,何宛男的所作所為無疑是把股民應承擔的一部分風險轉接到了自己肩上,何宛男也不諱言自己在這個市場上收穫了不少無形資産,這些無形資産所帶來的個人公信力是用有形利益所無法交換的。 來源:158海融證券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