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元政策前景撲朔迷離 |
|
外匯交易商一直密切關注著美國外匯政策詮釋上最細微的變化,上周,他們為了弄明白美國
政府的美元政策走向究竟如何,煞費了苦心.
數月來,美國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竭盡全力,一再重申政府將堅持克林頓政府採用的”強
勢美元”政策.可美國總統布什在出席八國集團峰會時卻聲稱,只有市場才能真正決定貨幣
價值.布什的講話使人對美國政策感到迷惑不解.
布什的講話聽上去沒有什麼太大變化,但是對那些善於聽風辨形的人來説,這無異暗示著全
新的變化.外匯投資者將此解讀為,美國政府起碼並非徹底堅持強勢美元政策.結果,美元
在市場上下跌.
數天后,奧尼爾在倫敦重申其強勢美元政策立場,並澄清美國匯率政策由他決定.可上週四
人們對美元政策又産生了些許疑慮.白宮發言人阿裏.費舍爾説:”我認為奧尼爾所言極是,
財政部有權決定美元政策.不過,當財長説只有一個政策發言人時,顯然不是為總統説話.”
於是金融市場又有了沽售美元的籍口.截至上週五,美元兌歐元匯價已跌至88美分之下,
創兩個月來的最低水平.
強勢美元可謂過去六年來全球經濟的一大特色.自1995年初以來,美元兌籃子貨幣匯價
升值25%.自歐元1999年啟動至今,美元兌歐元升幅亦與此相倣.在那段時期的大部
分時間裏,美元強勢對世界經濟是利好.它不但促使美國經濟直至一年前仍保持著低通脹下
的高增長,還大大提振了歐洲和日本的出口行業.
然而,人們對美元堅挺的憂慮日益深重.理由之一是美元堅挺會打擊美國出口商,進而傷及
經濟復蘇.其二,美元堅挺對全球金融體系穩定的威脅越來越大:因為一旦美元幣值最終回
落,其結果必然慘痛.
上周華盛頓發生的事情使得國際投資者産生了兩個疑問:此事件緣于美國政府有意逐步放棄
數年堅持的強勢美元政策,亦或僅屬政府內部的越權?其次,最終左右美元匯率的究竟是政
府政策,還是更為有力的經濟因素?
華府發出的不同信號使人不禁再次懷疑,羅伯特.魯賓和勞倫斯.薩默斯時代的”強勢美元
政策”將遭到揚棄.鋻於美國經濟大幅下滑,政府正面臨來自製造商,工會和農民越來越大
的壓力,讓美元貶值.有人甚至感到,政府或許正在試圖引發美元貶值.
那場風波過後,財政部官員談及美元政策時的官方口徑是,”政策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各
級官員也似乎都急於表態.然而,的確有跡象反映,自從布什就任以來,華府內部有關美元
的政策取向展開了廣泛爭論.
為了取得金融市場的信任,多少有些猶豫的布什政府一定程度上被迫重新肯定,魯賓/薩默
斯時代的強勢美元政策對美國有利.誠然,當美國經濟表現遠優於世界其他國家時,強勢美
元政策不但好處多多,也很容易貫徹執行.可正如高盛國際副主席羅伯特.霍馬茨所説:”
魯賓和薩默斯時代,經濟形勢大好,因此美元強勢政策大行其道.眼下的經濟異常疲弱,政
府卻仍一昧固守強勢美元政策.”
事實上,布什政府中的一些決策人已經提出,如果與市場意志相左,是否還有必要堅守強勢
美元政策.政府中雖然沒人主張放棄此項政策,可也沒有人支持干預,保持美元堅挺,哪怕
僅是口頭干預.
問題在於,放棄強勢美元政策可能引發市場劇烈反應,美國和全球經濟或將因此面臨嚴峻後
果.
在部分經濟學家看來,最重要的問題是:面臨美國經常項目創記錄4500億美元赤字,美
元能否維持強勢地位?不斷膨脹的經常項目赤字意味著,要保持美元幣值堅挺,美國必需吸
引更多外資.
上周向國會議員做供證時,羅伯特.魯賓和美聯儲前任主席保羅.沃克爾稱,過去數年間經
常項目赤字不斷擴大的勢頭不會繼續.沃克爾説:”如果此趨勢繼續,我們得把全球資本都
吸引到美國來才行,顯然這辦不到.我們不能假定歐洲和日本未來經濟不會轉強,也無法做
到將他們國內更多儲蓄存款引來美國.”
不過,有人對此提出異議.一位財政部前任高級官員指出,祗要國外的經濟增長率和儲蓄利
率不及美國,赤字就會一直擴大,而不會危及美元地位.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雷戈裏.曼奇説:”如果美國是個好地方,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沒有理
由不到這兒來.有經濟學家擔憂,人們最終或將因投資回報日益萎縮而停止向美國大筆投資,
可眼下尚未出現這種跡象.”
最後,若美國經濟目前的低迷狀態誠如一些經濟學家所料那樣快速探底回升,而歐洲和日本
短期內未能顯示經濟成長信號,長期的經濟機制改革也不甚見效,那麼美元仍將繼續獲得良
好支持.
然而,在悲觀論者看來,支持強勢美元和赤字持續擴大的言論,似乎和美股連漲5年後於
去年初節節敗退走勢純屬合理的論調不謀而合.事實上,人們對美國經濟將迅速由目前低谷
回彈的信心正日漸消退.近來公佈的經濟增長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已瀕臨衰退邊緣.股市亦
因公司盈利前景堪憂而再探兩年最低點.
上述擔憂,就判斷美元的價值來説,不久就會顯得多餘--無論奧尼爾,布什和格林斯潘作
如何表態.正如一位國際貨幣高級官員在上周風波後精準概括道:”美元強勢會否持續?未
必.美元強勢是否有必要?未必.決策者能否左右美元走勢?未必.”
《摘自橋訊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