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導視    市場新聞    欄目薦文    市場調查    市場文化





中國金融制度展望:創新趨勢與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21世紀的金融也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新世紀世界金融發展的特徵和趨勢,探討中國金融制度創新與發展的取向與對策,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財貿經濟》編輯部與中國人民銀行銀行監管一司、中國人民銀行寧波中心支行日前在寧波聯合舉辦了“21世紀中國金融制度創新與發展”理論研討會。就“金融制度創新與金融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討論。

  21世紀中國金融制度創新和發展的現實起點

  一般而言,一國特定的金融制度框架從根本上界定著金融發展的空間。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金融發展的績效就基本上取決於金融制度,金融發展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金融制度的適應性。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二十多年的金融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其所帶來的變化也是顯著的,但是這種成效和變化並不深刻。金融改革在使金融總量迅速擴張的同時,卻未能使金融結構與金融制度安排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大量金融資源仍沿襲原有的融資方式與渠道進行低效配置,經濟的增長過於依賴於銀行資産總量的擴張推動;金融發展仍主要是由銀行資産規模來推動,貨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力度不夠;金融資産結構扭曲,金融創新匱乏,金融效率低下。可以説,21世紀中國金融制度創新和發展面臨一個較低的現實起點。

  1.從基本的資金融通關係來看,隨著體制外非國有商業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出現和快速成長,我國社會資金融通關係中已注入了某種程度的市場化成分。但從總體上看,信用仍集中于國家,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中佔主導地位,與國有企業之間仍未完全擺脫“資金供給制”的狀態。

  2.從金融結構上看,改革至今,即使在四大國有銀行體制外新生了十幾家全國或地方性的商業銀行,但在整個宏觀金融格局中,我國民營金融的力量仍顯薄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仍佔壟斷地位,明顯地壟斷著儲蓄和信貸市場。在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其組織結構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而且在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及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發展上都存在著明顯的結構失衡。

  3.從貨幣資金的價格———利率來看,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生産資料價格和生活消費品價格都已放開,由市場決定。而作為貨幣資金價格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才剛剛起步,利率水平距離真實的市場利率水平還很遠,一方面是仍帶有計劃特徵的利率,另一方面是民間交易形成的市場利率,二者之間的差額構成了我國金融尋租的空間。

  4.從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來看,國有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制度轉變的改革進展極其緩慢。儘管三大政策性銀行早已成立,國有銀行內控制度建設和趨利動機得到了加強,其業務中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金融業務比重不斷上升,但由於政銀關係、銀企關係沒有理順,國有銀行的政策性金融職能仍未根本解除,國有銀行始終未能成為真正獨立的經營主體,銀行資産質量惡化,不良資産比率不斷上升,經濟效益持續下降,向現代商業銀行制度邁進困難重重。

  5.從宏觀金融調控機制來看,儘管二十幾年來中央銀行的獨立地位有所強化,但貨幣政策目標始終未能真正擺脫對國家計劃和經濟增長目標的依附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貨幣政策體系還很不健全,調控手段缺乏靈活性,宏觀調控任務與其調控能力、調控微觀基礎也極不適應,每當經濟金融出現較大波動時,總是要借助於一定程度剛性的行政干預。

  6.從金融風險上看,改革以來我國金融資産的數量有了較快的增長,但在金融資産數量急劇擴張的背後,卻隱藏著相當大的風險。這突出地表現在金融機構的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經營活動高風險、高成本、低效益。過於盲目追求數量擴張和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約束機制欠缺導致金融資産質量不斷下降,其中包含了相當數量無法收回的“泡沫資産”,這已構成當前金融運行的最大隱患。在我國加入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可以預計,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潛在的金融風險還會加大。

  7.從金融制度上看,我國現行的金融制度和國際金融制度無法兼容。我國當前實行的是分離型金融制度,銀行、證券和保險分業經營,在金融監管上實行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和保監會三架馬車分業監管。而WTO成員國的金融制度則是三位一體的金融制度,從而我國的金融制度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如何協調我國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和國際上合業經營發展趨勢的矛盾,以及如何在目前的條件下創造合業經營的條件,這已成為當前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進行制度創新、推動金融發展的對策選擇

  1.進行市場融資制度創新,規範和推進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起以適度分流居民儲蓄、分流企業債務、深化銀行間接融資為核心的新的儲蓄———投資轉化機制,大力發展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打破國家壟斷信用的金融制度,推動融資市場化、社會化,矯正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社會融資結構的宏觀錯位,由此來打通社會儲蓄直接轉化為投資的市場機制,減少企業對銀行間接融資的“剛性”依賴,化解國有銀行軟資産硬負債的資産負債結構內在失衡,發揮金融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而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2.金融體系發展的均衡化。在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應該更多地把非國有經濟納入正規金融體系的服務範圍之內,克服資金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同時積極培育民營金融機構,加快保險、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而且,目前WTO成員國的金融制度都是三位一體的金融制度,商業銀行已是“超級金融百貨公司”,但我國現行的仍是分離型的金融制度,銀行、證券和保險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現行的金融制度和國際金融制度難以兼容。在加入WTO和世界性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應逐步與國際接軌。

  3.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利率市場化是引導金融業全面走向市場的核心環節,目前我國物價和利率都處在低水平狀態,資金供求格局基本平衡,銀行間拆借市場、債券市場利率已放開,外國銀行在我國辦理外匯業務由市場決定,以及國有企業擴張衝動減弱和國有銀行自我約束機制的加強,這些都為加快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當前應不失時機地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充分協調好各個方面的關係,發揮利率杠桿對資金要素的市場配置功能。

  4.重建金融企業治理結構,把建立現代銀行制度作為金融制度創新的中心環節,加快國有銀行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當前應著手建立商業銀行資本金的市場化補充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上市;通過引入多元社會資本,逐步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形成國有銀行所有者與經營者相互制衡機制;實行現代式的公司治理,最終使銀行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從現實條件看,激進式的産權改革往往會顯性化國有資産赤字而引起金融風險的爆發,因而,漸進式地推進從國有獨資公司制到實行縱向産權結構的有限責任公司制再到實行橫向産權結構的股份有限公司制的産權改革方式是一條更現實可行的選擇。

  5.完善和加強我國金融宏觀調控和監管體系,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監管模式,積極防範金融風險。從最近幾年宏觀金融調控的效果來看,我國宏觀調控機制還存在不完善之處。在經濟和金融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條件下,金融宏觀調控面臨著更新觀念、目標和手段的任務。經濟金融形勢客觀上要求加快完善間接金融調控機制的步伐。在金融監管方面,中央銀行應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監管經驗,積極構建市場化、國際化的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模式,將金融監管的重心放在構建各金融機構規範經營、公平競爭、穩健發展的外部環境上來,更多地運用最新的電子及通訊技術進行非現場的金融監管,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備付金率、呆壞賬比例等指標實行實時監控,以此來提高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快速反應能力。

  6.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制度,為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當前必須積極培育社會的信用和道德觀念,依法規範信用。按信用制度的內在規律和要求,推進産權制度改革,硬化産權約束,規範銀企關係,建立起以市場價格機制為基礎的資金融通機制、以自由交易和借貸還錢為基本原則的金融秩序。同時大力發展商業信用,規範和扶持民間信用,加快形成一個主體多元化,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民間信用等各種信用關係相互滲透並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健康的信用市場,以此來推動我國經濟金融的持續發展。

                        《摘自橋訊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