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談中國經濟怎樣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二)(接上) |
|
不過”供給方面的政策”對於大多數中國官員甚至經濟學家都是一個比較生疏的概念,因此
採用這種政策的主張並沒有在經濟學界取得共識,更不用説成為黨和政府的正式方針了.
幸運的是,中國改革自身邏輯要求把改革不斷推向前進.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成為
中國改革邁向新階段的里程碑,此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煥發了供給方面(即企業和企
業家)的活力:
(1)十五大否定了從蘇聯學來的並且長期被奉為經典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國家所有
制”的教條,把多種實現形式的公有制為經濟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定為中國的
基本經濟制度,並且把非公有制經濟提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這些
寫入中國憲法的規定為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活力奠定了憲法基礎.
(2)為了給國有企業每年數百萬下崗職工創造崗位,從1998年中期開始政府陸續採取
措施來解除對民營企業的束縛,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和刺激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比如為
緩解小企業融資困難,商業銀行加強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建立為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
或者公司等.
(3)十五大和1999年的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反復強調了”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的
必要性.這樣,數以十萬計的國有中小企業和縣鄉鎮政府所屬的鄉鎮企業擺脫了上級行政主
管機關的束縛,改制為真正的企業.
(4)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加快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在這以後,採用了行業改組與企業公
司化改制相結合的方法,對石油、通訊、鐵路、電力等大型國有企業集中的行業進行重組,
大致做了三件事:實現政企職能分離和建立新的政府監管框架;打破行業壟斷,促進企業間
的競爭;通過重組過的公司在國內外證券市場首發募集和上市交易,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
把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建立起來.不過由於國有企業有幾十年計劃經濟的歷史慣性,而且大
企業一般存在”船大難掉頭”的問題,公司治理的某些重要問題就難於馬上得到解決,所以
對大多數從國有企業改制的大公司提高效率、增加盈利的效果還不能估計過高.
江浙的啟示
另一方面,上述發揮企業和企業家活力的措施在民營中小企業中見效卻比較快.在上述措施
得到比較好的落實的地方,很快出現了一些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格局大體形成、GDP的年
增長率超過兩位數、社會投資迅速回升、國際貿易空前活躍、就業情況良好的大片地區,例
如,浙江、江蘇、廣東這三個國民生産總值約佔全國27%、民營經濟佔有較大比重的省份,
2000年就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成為全國經濟向好發展的龍頭.
其中浙江省的溫州和台州兩個專區早在90年代初期私人業主的積極性就已經得到了發揚,
因而那裏企業家的精明的商業計算和艱苦創業的精神早就在全國聞名.20世紀90年代後
半期,它們的做法在全省範圍內得到推廣.1997年以後,浙江經濟一直沒有出現過衰退,
2000年以後經濟更加繁榮.
江蘇的經濟發展則經歷了一些曲折.它的鄉鎮企業(”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在八十年代
曾經顯示了很大的優越性.過去每一次出現經濟衰退,江蘇總是走在前面,帶動了全國經濟
的復蘇,可是由於蘇南這種由基層政府直接經營企業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了的形勢,在
最近的一次經濟波動中,它不僅沒有起&&作用,反而落在了後面.最突出的是1998年.
當時為了抵消出口需求減少帶來負面影響,要求爭取當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5%-20%.
可是執行的結果,國有部門的固定資産投資在財政投資的支持下增長近20%,全社會的投
資增長卻被集體經濟3.5%的負增長拉了下來,甚至沒有達到增長15%的最低要求.
不過好在壞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轉變為好事.在1998年、1999年日子實在過不
下去的情況下,蘇南的縣市領導和一般幹部只好放下架子,不恥下問,向搞的好的地方學習.
於是幹部群眾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地到溫州、台州去考察.通過學習交流,他們從善如流,
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鄉鎮企業的改制.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這些企業的活力得到了
釋放,2000年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一天比一天好.江蘇從來在吸收境外投資方
面走在前頭,近年來在中新(加坡)合資的蘇州工業園區全套引進新加坡的”管理軟體”的
帶動下,蘇州、無錫等地開發區的投資環境大為改善,所以境外客商蜂擁而至,進駐非常踴
躍.甚至一部分南方的外資企業也聞訊遷移過來.所以這個地區的發展正是方興未艾.
(待續)
《摘自橋訊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