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導視    市場新聞    欄目薦文    市場調查    市場文化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對亞洲的影響


  當亞洲各國的經濟都出現低迷局面時,採取刺激內需、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卻成了 一個亮點,吸引外國的直接投資,經濟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在這種形勢下,亞洲其他國家 應該抓緊時機,搭上中國經濟快車.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中,中國經濟卻依然保持快速、平穩的增長.日益強大的中國經濟正 在對亞洲産生重要影響.中國有望成為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動機.

  進入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急轉直下.半年過去,情況比預期更糟.美、歐、日三大火 車頭同時發生故障,對全球經濟的牽引力驟降,經濟衰退的陰雲已涌上世界地平線.

  在亞洲,剛從四年前金融危機中喘過氣來的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在美國進口大幅收縮和 全球電子信息産品需求急劇下降的打擊下,頓時陷入了困境.從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 菲律賓、泰國、印尼,到東北亞的韓國,都出現了股市大跌、貨幣貶值、企業倒閉、工人失 業的蕭條景象.

  然而,灰暗的天空中卻有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那就是中國.這個亞洲,也是世界最大的發 展中經濟體,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潮流中逆水行舟,上半年依然保持著7.9%的快速增長. 下半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在安全的”藍燈區”寬鬆運行,預計2001年全年至少可以保持 7.5%的增長率,約為全球增長率(估計為2.4%)的三倍多,在世界和亞洲,均是一 枝獨秀.

  當然,全球經濟衰退,不會不影響中國.中國的出口依存度,去年為23%,在大國中是較 高的,但中國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已大大加強,這與近幾年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改革與結構調 整有關.

  另外,中國政府部門出色的組織能力,在亞洲也是非常突出的,例如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逐 月下降,同比增長率已從去年的27.8%回落到8.8%.面對這個嚴峻形勢,外經貿部 出臺新措施,從上到下,狠抓出口,發揮了”中國特色”的管理優勢;而沿海地區富有活力 的私營企業,在推動出口方面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估計,今年全年出口增幅雖將比去 年大幅回落,但仍可維持在6%左右,而外匯儲備將突破2000億美元,與居世界首位的 日本的外匯儲備差距進一步縮小.

  中國是個龐大的經濟體,外貿雖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引擎,但內需是更重要的動力源泉. 今年上半年,內需增加對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高達93%,這與政府近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 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有直接關係.在通貨偏緊、內需不足的形勢下,政府用國債對基礎設施 進行大量投資,通過住房改革拉動商品房的需求,提高工資也刺激了居民消費,這些政策使 內需由弱變強,對經濟增長起了拉動作用.

  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外國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亞洲金融危機後,進 入中國的外資一度減少.但從去年起,外資數額又迅速恢復.今年來,新一輪對華投資熱潮 正在形成.上半年,中國吸收合同外資334億美元,同比增長38.2%,實際使用外資 206.9億美元,同比增長20.5%.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額已達 3,693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之首.

  中國政局穩定,堅持改革開放,人民幣穩定堅挺,即將加入世貿,加上有13億人口的超大 規模市場,中國的這些魅力在亞洲和世界都很突出,自然成為全球投資熱點.據美國全球商 業政策委員會今年的調查,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的”信心指數”高達1.69,僅次於美國, 居世界第二.

  據英國《經濟學家》分析,未來5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美國仍將夾商業環境的優勢吸收 全球外資的25%,穩居首位,中國居英、德之後列第四名,平均每年將吸收外資576億 美元,佔全球外資6.5%,顯示中國今後吸收外資之前景十分廣闊.

  趕超日本,為時不遠

  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與日本經濟長期萎靡不振形成了鮮明對照.日本的經濟規模去年 約為4.9兆美元(GDO總量,按匯率計算)居亞洲之冠,世界第二,去年中國的經濟規 模為1.2兆美元,在亞洲居第二位,在全球居第七位.但由於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日本 經濟停滯不前,中日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

  當前中國經濟已步入相對穩定、持續增長時期,且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經濟效率都已明顯改善. 由於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得到加強,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中 國經濟正處於歷史上最佳的發展時期,目前7-8%的增長速度,可以維持較長一個時期.

  據中國專家的預測,從2000年到2020年之間,平均潛在增長速度可達7.3%左右, 按不變價格計算,2020年GDP將比2000年翻兩番多,按匯率計算,人均GDP將 超過5,000美元,而GDP總量將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若按購買力平價(PPP) 計算,則GDP總量可能與屆時的美國非常接近.

  目前,中國挑戰日本的趨勢已銳不可擋,日本商家已有大兵壓境之感.”中國製造”的商品, 正在反攻日本市場.20年前,日本家電在中國市場上是難得的搶手貨.今日情況發生逆轉. 不久前,中國生産的名牌冰箱和冷氣機以無可挑剔的品質和低廉的價格,成為日本市場上的 搶手貨.昔日,中國出國人員千方百計要從國外買回日本製造的大小家電;今日,日本到華 人員紛紛購買中國生産的數碼光碟機(DVD)和其他質高價優的家電.這種戲劇性的變化, 其背後的意義很深刻.

  曾幾何時,日本曾是”世界的工廠,”日本製造”風行全球,今日,”中國製造”鋪天蓋地, 中國生産的彩電、洗衣機、冰箱、冷氣機、微波爐、電單車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首位.

  日本通産省在2001年的《貿易白皮書》中首次將”世界的工廠”稱號拱手讓給了中國. 日本商界驚呼”狼來了”,日本媒體敲起警鐘,認為中國今後在信息技術領域也將超過日本, 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

  雁陣換首 誰領風騷?

  由於中國的迅速崛起,30多年來支撐東亞經濟高速增長的”雁行模式”已發生巨大變化. ”雁行模式”是指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群體産生和發展的一種獨特 的結構形態,即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的日本將成熟了的産業轉移到”四小龍”(韓國、台灣、 香港、新加坡),後者又將其成熟的産業轉移到亞細安四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 尼).

  紡織、化工、機械、電子等産業都以這樣的次序傳遞,結果在亞洲形成了一群處於不同發展 階段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就像一列大雁,飛翔在天空.日本是領頭雁,後面是”四小龍”, 再後面是亞細安國家.

  東亞的雁隊,最初並沒有包括中國,80年代初,中國沿海地區捲入東亞國際分工,中國成 為與這支雁隊同飛的大雁.但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排在亞細安之後,而是直接從”四小龍” 接過産業棒.90年代初日本開始直接投資中國.中國從日本”四小龍”接過的産業中,既 有勞動密集型的,又有資本技術密集型的.

  如果説,20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中國大致處於與亞細安四國並排的位置,那麼 到90年代中期,它已躍入雁隊的第二排.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日本、”四小龍 ”及亞細安國家均受到強烈衝擊,行進速度驟降,甚至倒退,而中國仍快速飛翔.這使中國 與第二排大雁拉開了距離,而與領頭雁更加接近.

  進入21世紀,日本經歷了”失落的10年”後,已氣喘吁吁,作為亞洲的領頭雁,已力不 從心.它吸納亞洲産品的能力已經下降.反觀中國,翅膀已硬,充滿活力,正在急起直追. 中國依靠幾乎是”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和龐大的國內市場,吸引了東亞和美歐的直接投 資,成為亞洲的製造業大國,世界的製造業中心.

  雁行模式的一個特點是你追我趕,但在中國加入之前,隊員的排列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中國 加入雁隊不到20年,便從後排趕到了前排,日本正在喪失領頭雁的地位.中國取代日本成 為雁隊之首,已為期不遠.日本政府的《貿易白皮書》坦言,由於中國發展迅猛,日本充當 亞洲領頭雁的態勢已被打破,亞洲將從此進入”大競爭”時代.

  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正在對亞洲經濟産生重要影響.中國與東亞各經濟體的貿易佔中國 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高達51%(2000年數據).中國10大貿易夥伴中,亞洲經濟體 佔了六個,即日本(1)、香港(3)、韓國(4)、台灣(5)、新加坡(7)、馬來西 亞(10),2000年中國從這六個經濟體的進口達1,101億8,000萬美元,約 佔總進口的49%.目前東亞經濟體受美、日、歐經濟衰退的影響,出口大幅回落,經濟低 迷不振.東亞對美、日市場過分依賴的弊端已暴露無遺.一些經濟體如新加坡現正把目光轉 向中國,台灣也在把更多的企業遷入中國大陸.中國在今後完全有能力發揮東亞産品”吸納 機”的作用.有眼光的東亞經濟體,應抓住機會,搭上中國經濟快車,把加強與中國的經貿 關係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

  中國對外貿易規模正在急劇擴張.1997年,中國外貿規模首次進入世界第10名,但2 000年已躍入世界第七位,且與排名第六的意大利十分接近.按這種速度,不消多少時候, 中國便能超過意大利、英國和法國而進入世界貿易四強(前三位是美、德、日).中國加入 世貿後,外貿將加速發展.屆時,中國吸納東亞經濟體産品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 增長對亞洲經濟不再僅僅是統計學上的意義(提高亞洲的平均增長率),而將實實在在地發 揮東亞經濟增長髮動機的作用.

  另外,隨著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張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將成為新的國際儲備貨幣,並在 亞洲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日本野村證券研究所研究員高橋預測,人民幣在今後10至 20年內將與美元、日圓一同成為亞洲國家的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其作用勝過歐元.屆時, 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將對亞洲各國貨幣的匯率和經濟增長起舉足輕重的影響.

  中國成為經濟強國,對亞洲各國利大於弊.中國的一些基本優勢,如勞動力的充分供給和超 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是亞洲各國無法與之較量的.這種優勢至少能再維持25年.一些 東亞發展中經濟體對於中國的崛起不無疑慮,擔心中國搶走他們的市場和外國直接投資.其 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中國今後吸收的外資,如上文所述,大約每年可達500多億美元, 只佔世界外資總量的6.5%.東亞其他經濟體吸引外資的餘地還很大,各國都有自己的優 勢,關鍵是如何把它發揮好.資本總是向利潤最大的地方流動,不會總是停留在一個地方的. 應當説,機會對於大家都是一樣的.

  中國的出口産業結構,目前雖與亞細安及”四小龍”有重疊之處,但這種情況以後會改變. 中國出口産業結構的升級較快,技術含量在不斷上升.即使部分與亞細安國家重疊的勞動密 集型産業,如紡織品、鞋類、家電、電子産品,今後在加工深度和産品多樣化上也會出現差 別.東亞地區的國際分工,既有垂直型的,也有水平型的.生産水平接近的經濟體,只要在 産品差別化上下功夫,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會找不到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 律,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在一些産品和産業上的競爭,對雙方都將起促進作用,有利於東亞的 發展.

  中國地處東亞,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東亞的發展.中國十分重視與東亞各經濟體的合作, 最近正在積極推動東亞10+3(亞細安10國加中、日、韓)合作,並在金融領域中已取 得了成果.中國也在推動建立”中國-亞細安雙邊自由貿易區”,促進東亞地區的自由貿易, 中國與東亞各經濟體既競爭,又合作,共同發展,共享繁榮,最終將實現雙贏.

                        《摘自橋訊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