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製造”優勢正在喪失(之二)
接上
|
|
但是跨國巨頭們並未放棄自己在中國合資或獨資的念頭,諾基亞、微軟、西門子、德國大眾
等早就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生産基地,而最新的例子是東芝公司不久前宣佈,停止在日本國
內生産顯像管電視,把包含數字電視在內的電視機生産線全部轉移到中國,而飛利浦也決定
關停法國的生産基地,將手機生産全部轉包到中國,實現飛利浦手機的”百分百中國造”.
這對中國企業來説,未必是個好兆頭,外資品牌通過委託加工可以控制中國上遊企業,截斷
了中國企業的下游渠道,使中國企業原本沒有品牌影響力的産品市場逐漸萎縮,而其在中國
投資建廠可以獲得與中國企業一樣的成本優勢,中國企業既有的勞動力、地租等優勢(這是
成本優勢的基礎)便蕩然無存.僅僅從這一點上看, ”MADE IN CHINA”
還是十分脆弱的.
”中國製造”亟待升級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造”、”歐洲造”和”美國造”企業,不僅正在將其生産基地移師
中國,而且正爭相來中國建立研發基地,完善其研發體制,在搶奪廉價勞動力的同時搶奪優
秀的中國技術人員.
索尼公司每年把10%左右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發,今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提高.而微軟、諾
基亞等乾脆將研究院或研發中心建到了中國.
但是,中國企業在發展形態上,目前大多還處於”橄欖型”,即企業發展是沿著技術開發-
-生産--市場營銷的結構無限膨脹,並將核心放在生産上,格蘭仕就反復宣稱,要做微波
爐和空調的”世界工廠”,而很少將企業放在先進的”啞鈴型”發展結構狀態上,即研發、
市場投入大而生産投入小的狀態上,特別是研發投入,”中國製造”與”日美製造”、”歐
洲製造”存在著巨大差距.
”中國製造”真正的軟肋是研發,專家們認為,中國製造業的優勢過多地集中在勞動密集型
産業上,亟待向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升級.
需要”中國製造”,更需要中國品牌
一個事實是,由於生産能力過剩,中國家電企業90%以上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OEM,在
其他行業熱衷於為跨國巨頭打工的企業比比皆是,雖然OEM的出現,可以優化産業結構,
節約社會資源,也可直接帶動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直接提高,幫助中國企業熟
悉、了解進而掌握核心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最終創造出中國的世界品牌,但是長期下去,
可能會出現負面影響,從而危及自有品牌.
因為OEM的特點就是:技術在外,資本在外,市場在外,只有生産在內.所以,當中國家
電企業為別人代加工的成分越來越多時,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自有的品牌越來越少的狀況的
出現.
大多數人都同意,國內企業為外資企業定牌生産,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消化自身過剩的生産
能力.比如一些廠家,他們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不大,技術開發上的投入不足,又沒有資金去
建設銷售渠道,産品在市場上銷路不暢,因而造成大量資源的閒置,包括設備資源與勞動力
資源.他們是不得不為其他廠商做OEM的,因為只能這樣才能把閒置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OEM可以讓企業吃飽,但並不是一定能讓企業吃好.因為在家電産品的開
發、生産、銷售各環節中,生産環節的利潤是最低的.一些世界級家電企業在全球範圍內下
訂單時,會把價格壓到最低,這種訂單雖然量很大,但是利潤卻很薄,沒有上升空間可言.
而且,當某個年産百萬台的國內家電企業接到像通用電器這樣的品牌的大訂單時,該廠一定
時期內的生産能力也就被買斷了.這樣,自身的産品無法生産,其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也
會隨之被削弱,甚至消失.
有關人士認為,由於做OEM的利潤很薄,在市場上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場份額及銷售
網絡的企業,絕對不會長期把OEM作為主要盈利點,他們做OEM只是為了緩解現階段開
工不足的矛盾,降低整個工廠的管理成本.好的企業應該通過OEM降低生産成本,加大對
技術研發的投入,擴大自身産品在市場上的份額.他們長期的發展目標還是維護自己的品牌、
擴大自己的市場.
(待續)
《摘自橋訊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