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之一)
|
|
站在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上觀察經濟,就會發現:當前經濟運行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
結構性的.其中,工農城鄉矛盾是基本矛盾,是其他矛盾的總根源.行政分割造成的重復投
資和産業結構趨同是主要矛盾.然後才是産業、産品結構矛盾.而供求矛盾、價格變化和發
展速度等總量指標,只是這些矛盾的反映.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城市化、結構優化和
政府改革.
1、城市化
我們常説的農業産業化、鄉鎮企業二次創業、發展小城鎮和城市化、發展第三産業、農業勞
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等,是一組相互聯絡的概念.城市化是這組概念的核心.
中國以重工業為主開始工業化進程,造成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脫節.改革開放以來,以鄉鎮
企業為代表的農村工業化,又延續了這種現狀.提出發展小城鎮是進步,但仍然沒有跳出城
鄉分割的思路.
由於工業化與城市化脫節,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低於工業化10多個百分點.國際上城市
化與工業化的比率一般為1.4-2.5,中國只有0.65,背離了工業化初、中期城市
化快於工業化的普遍規律.結果是:按匯率和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低於同等
人均GNP國家平均水平12-21個百分點,只相當於低收入國家的水平(28%).城
市化是我們最重要的現代化任務.
城市化滯後嚴重影響農村改革和發展.從1996年至去年上半年,農民收入增幅分別為9
%、4.6%、4.3%、3.8%和1.8%,逐年下降而且已連續三年降到5%以下.
其中,出售農産品收入的絕對額在近兩年來也是下降的.
我們告訴農民;增加收入必須調整結構.但現在除了牛奶和水果外,中國人均佔有的糧食、
肉類、禽蛋、水産品和蔬菜都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由於農民佔70%,人均肉類消費是城
鎮居民的60%,人均禽蛋、水産品、水果消費是城鎮居民的40%,城鎮居民的副食品確
實不少.調整結構,確實面臨著農民講的”生産什麼什麼多”的問題.
城市化滯後直接影響著第三産業的發展和就業.從1980年起的近20年內,與中國經濟
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第三産業比重從34.6%上升到48.2%,中國從21.4%上升到
33.9%,起點低(13點),發展慢(2點).就業比重,1995-1999年,中
國一産下降2.1個百分點剩下50.1%,二産保持23%不變,三産增加2.1個百分
點達到26.9%,佔新增就業崗位的63%,成為主渠道.可見,沒有城市化就沒有”生
活的社會化”,就沒有第三産業和就業的快速發展.
城市化滯後會形成消費斷層.從1990-1999年,中國城鄉消費品零售額的比例由0.
89:1變為1.58:1.69,農村人口只有38.7%的零售額,今年8月份只剩下
37%.更典型的例子是:中國彩電生産能力過剩一半,價格一降再降,但農村的彩電普及
率卻只有10%.我們所説的需求不足,主要是農村需求不足,我們所説的貧富差別,也主
要表現為城鄉差別.這不僅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會從整體上阻礙産業結構升級和經濟
協調發展.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住宅建設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
平在30%-70%時,是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時期.現在,中國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已經進
入這個起跑線.據此,權威部門預測:未來1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由3.7億發展到6.
3億,城市化水平達到45%.打破城鄉分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就會成為一個大規模、多
層次、多區域的經濟系統重組過程.專家預算,在現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
直接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是推動中國經濟再高速發展20年最基本的動力之一.
2.結構優化和升級
與城市化一樣,結構調整也是買方市場、入世和小康基礎上消費結構升級的共同要求.與此
相聯絡的概念包括農村結構調整、城鄉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産業結
構調整、産品結構調整、大集團戰略、規模經濟及集中化、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國有經濟
佈局戰略性調整、改造傳統産業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推動科技創新和促進科技進步等,核
心是結構優化和升級.與經濟增長相比,這才是更根本的東西,是經濟發展的內涵和動力.
在突破城鄉壁壘、條塊分割和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結構優化和升級是一個基本趨勢,也是
中國的長期任務.
(待續)
《摘自橋訊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