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將引發下一次”亞洲經濟危機”
|
|
上月發生的兩件事似乎沒有關聯: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新加坡、台灣
和香港股市及匯市跌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位.但是聯絡起來看,它們卻在
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亞洲的未來--世界將面對來自中國的巨大挑戰.
決策者和工業家今後必須更加注意中國的發展,不是因為人權、共産黨的尚武主義,或者中
國市場的開放,而是中國的生産型經濟將以裂變方式爆炸性增長,但世界各國迄今仍未作好
應變的準備.
我最近訪問了中國一家只有3年曆史的製造廠後,對此深有體會.這家工廠位於珠江三角洲
--中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有50,000名工人--全部是年輕女性,沒有一個戴眼
鏡的.
我問經理:”你沒有視力不好的員工?”
他回答説:”她們視力變差時,我們就解雇她們.她們可以尋找其他工作--這不是我的問
題.希望來我們這兒工作的人太多了.”
以工業化國家的角度看,這種做法十分殘酷.同時,因勞動法的限制,這種現象在其他類似
中國的國家中也不會存在.但是在深圳、上海、蘇州、大連和許多中國城市,由於有上億的
人渴望從窮鄉僻壤涌入,這卻成了理所當然的做法.
一種有前例可援的形勢
要尋找一個可以類比的前例,你得回到40年前,去看一看日本戰後經濟的騰飛.還有狄更
生式的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夜,或美國”強盜式巨商”時代,當時勞工極為便宜且新技術
不窮.
大連一家工廠登出廣告,提供相等於每月100美元的薪酬,這吸引了來自附近農村的20
00名女孩.她們蜂擁而至,希望得到面試機會.
那些被雇用者日夜工作,就住在公司宿舍裏.他們常常在午餐時間學習電子技術或其他高科
技技術.那些遭解雇者(因近視或其他原因)一般上不會再過農民生活,他們會成為中國新
城市中繁榮的都市自由業者和服務業者.
充沛的低工資和高素質的工人,使中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是,還有另外三架引擎為中
國經濟不可抗拒的力量提供著動力.
一國十制
首先是政治制度.過去幾年,因為放寬經濟管制的協調政策,中國已經從”一國兩制”發展
到”一國十制”--一種半自治聯邦和經濟區.這些地區,如深圳、上海、大連、瀋陽、青
島和蘇州等地,經濟發展已經比任何”亞洲小虎”,如馬來西亞、台灣、泰國和韓國都要快
速.
這些”特區”平均人口大約在500-700萬左右.儘管中國名義上實行共産主義,但這
些地區的企業所受到的管制,比日本、法國和瑞典的同業還要少.比較看來,中國真是個資
本主義的天堂--只要你呆在這些地區,而且不與中央政府作對.
爭取成功的急切期望
第二,中國的工業家都渴望學習,從不自滿.
我曾經擔任過幾家日本公司的顧問,這些公司在1970和1980年代闖入美國市場.我
清楚記得,這些公司的執行人員在面對令人生畏的挑戰時,只會問自已”我們應怎樣做?”
如今,他們的繼任者卻趨向列舉所有他們不能做的理由,把自己的麻煩歸咎於經濟形勢和政
府.
但是,中國的公司卻繼承了日本公司丟棄的東西.他們在服裝、維他命補充物、食品(包括
在日本受歡迎的蘑菇和蔬菜)、手錶、消費電子和電器、膠合板、鞋、精密電子和機械部件
等方面,正開發出創新的低成本出口業務.
在珠江和長江三角洲,有超過50,000家電子部件供應商,隨時準備把産品運送到日本
和台灣的製造商手中
在日本,像Fast Retailing(以Uniqlo商標著稱)這樣的服裝公司,利用在中國進行大
規模生産的優勢,把高質量服裝的消費價格降低了一半.在經濟極度不景氣的日本,Uniqlo
卻連續3年實現銷售量翻倍,盈利空間高達25%.在日本設計,于中國大規模生産的産品,
在公司店面銷售的方法,目前被稱之為”Uniqlo”模式.
許多公司正在模倣這一方法,如眼鏡業和文具業公司.
總而言之,中國正在取代其他亞洲國家花了15年以上時間才建立起來的行業.
貨幣制度強健
第3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貨幣的穩定.這既是一種歷史的偶然,也是一種深謀遠
慮的極佳範例.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英國同意留下大約380億美元的儲備--條件是中國必須承
諾不動用這些儲備.當地三家發鈔銀行每發行1港元,就必須有相等於大約13美分的外匯
儲備支撐--這一比例相當高.
中國不僅接受了這個條件,而且對大陸貨幣實行規定匯率,人民幣兌港元也是如此.他們也
禁止人民幣在中國境外兌換,限制投機者投機港元.實際上,中國限製造幣緩解經濟痛苦,
也使自身因貨幣波動較小而受益無窮.貨幣波動曾令墨西哥、印尼、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
飽受折磨.作為一種以美元為基礎的經濟,中國也與美國一樣,享受到免受通貨膨脹侵襲的
好處.
在此之前,世界上還沒有出現過這樣優秀的經濟.因為它如此之新,其效力目前才剛剛被感
受到.
中國目前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正如日本20年前對西方的影響一樣.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
的幣值和股價自2000年以來已經大幅度下跌.較諸1997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一些國
家和地區,如日本、新加坡和台灣,受到這一新競爭的打擊更大.
該覺醒了
中國以外的政治家和工業家應從中得出什麼教訓呢?我們應該從自滿中清醒過來.
數十年來,經濟學家和投資者都在等待中國覺醒,他們擔心中國龐大的人口,但卻渴望進入
它的龐大市場.最終,中國覺醒了,它的經濟擴展速度,將比我們大多數人的預期要快得多.
如果把香港的貿易量加入到中國的進出口數量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3大貿易國,次於
美國和德國,但超過了日本.
有理由相信,中國將很快發展成為一個”中華合眾國”,大多數經濟決策在地區和省級作出.
Chunghua翻譯成英文是”China”,實際上它意味著”繁榮世界的中心”
中國的地方自治遠強過日本和德國的自治.中國的省在爭取外國投資和市場方面相互競爭.
奇怪的是,北京中央政府的結構,在所有大國中最接近美國.
這種地區性競爭將進一步使中國經濟擴張加速,那將遠遠超過我們至今在亞洲所看到過的景
象.美國人(還有其他國家的人)將被迫與中國進行貿易,因為消費者需要中國廉價的産品,
而生産者也需要廉價的零部件.就象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和下半葉的日本一樣,中國工業
將克服保護主義勢力.
這一切做來並不容易.但是,每次中國某個行業直接與外國同行競爭,中國總是會贏.
建立新觀點
美國政治家和商人似乎搖擺不定,或把中國視為一個詹姆斯.邦德式的反派角色,或視中國
為一個尚待開發的市場.這兩種看法都過於極端化.
中國是一個新的來勢洶洶的經濟競爭者,也許是自美國在上個世紀末登臺以來最強勁的一個.
短期內,中國的崛起將引發一場比上次經濟危機更嚴重的亞洲經濟危機.但是不像那些引發
1997年危機的投機者,中國不會離場.
長期看,一家公司在這個新世界壯大的能力,將取決於它能夠多好地算計如何”內化”中國
的長處,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不像報刊標題所説的那樣,競爭並不是中國和美國或日本之間的一場較量,而是每一個市場
的比賽,勝利者將是最好地內化中國競爭力,來打敗國內同行競爭者的公司.我們都不得不
調整自己來適應中國,因為事實是,作為消費者,我們不會擁更好的産品.世界各地的人不
久都將依賴中國提供的高質低價産品,因為它們將遠遠勝過其他國家.
當我們最終在北京與對手相見時,將發現對手實際上就是自己.
《摘自橋訊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