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導視    市場新聞    欄目薦文    市場調查    市場文化





《資本市場》之九——股市中國(下)【2001.07.13 09:58】
經濟學家 厲以寧


  中國的改革必須走另外一條路,以企業改革為主線,企業改革中又出現兩種爭論:一個爭論就是説承包制;另一種爭論就是説觀點是承包制不解決問題,承包制是不規範的,而且承包制最基本問題沒有解決,産權仍然是不清楚的,政企是沒有分開的,所以最終是股份制的。

  經濟學家 林義相

  從國有企業改革的形式來看,我們都試過,擴大企業的自主權,也試過租賃制,也試過承包制等等。各種各樣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形式,這種形式主要是從80年代初期和中期開始,經過這十多年實踐的檢驗,股份制事實證明是比較適合,或者相對來説比較好的一種國有企業改革的形式。

  國有企業低效運轉的問題絕非中國所特有,在80年代中期,這是一個全球都在面臨的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為能儘快從戰爭的廢墟中恢復經濟實力,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德國為代表的戰爭重創國,它們大都採用了以政府&&組織,匯聚有限財力,集中投資建設的經濟措施。於是,國有企業在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裏,同樣漸漸變成了國家經濟的主導者。

  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國有企業所持有的高成本低效率,讓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陷入了困境。

  格裏菲斯先生,作為英國經濟學家,他在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期間,一直擔任著英國政府的經濟顧問。

  時任英國政府經濟顧問 格裏菲斯勳爵

  我們曾經試過全國規劃,英國曾經有過一個全國性計劃,但是行不通。英國還規定過國有企業的投資必須達到8%的回報率,但都行不通。70年代時,我們發現煤炭、鋼鐵、汽車、航空等行業都在虧損經營。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時説,看來我們就是沒辦法高效率地經營這些企業,為什麼不乾脆問問民營領域,你們能做得更好嗎?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管理。

  1979年,撒切爾夫人領導英國政府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提出了國有企業民營化改革的戰略思路,歷經10年的曲曲折折,英國電信、鋼鐵、汽車、航空等行業逐步實現了民營化。

  英國倫敦

  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附近,居住著英國最大的民營公司——維京集團的老闆理查德布朗森先生。

  英國維京集團主席 理查德布朗森

  10年前,英國都還有大量國有企業,國家經濟蒙受了很大損失,因為國有企業經營不善,國有企業的員工工作缺乏動力,政府決定將國有企業民營化,引進外部資金,英國的各行各業都有民營化的國有企業。如煤礦、水電和交通運輸等企業通過民營化提高了效率,政府也不再需要大量投資,英國的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繁榮。

  在英國鐵路民營化的過程中,維京集團收購了英國部分鐵路。

  我們的投資規模很大,換上了新的火車和鐵路線,火車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我們可以引導數以百萬計的原本開汽車的人們使用鐵路,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節省了大量的資金。因為民營化後的鐵路由專業人士經營,專業管理層自己籌資,降低成本,這樣就能夠大幅度地削減政府的投資成本。

  民營化讓英國的經濟迅速地恢復了活力,英國民營化之所以能夠成功,它還有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需要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

  倫敦證券交易所主席 蓋文凱西

  我們國家從80年代就開始對國有企業進行民營化,在這方面倫敦證券交易所有大量的經驗,現在的許多上市公司過去都是政府所有,我們希望能給世界各地的國有企業提供民營化的機會。

  按照英國的經驗,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過程,一般都將分為幾個步驟。首先,對國有企業進行分拆,把一家大企業變為若干個規模較小的公司,讓公司之間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其次,允許民間的個人資本投入到原來的國有企業,同時有條件的企業也可以變為上市公司,讓資本所有權在更大的社會範圍內構成對企業管理者的鼓勵與約束機制。

  北京天橋

  坐落在北京前門大街南端的天橋百貨商場,是一家老國營企業。當年,它是北京商業網點中一個中小規模的商店。1982年企業效益開始下滑。

  1983年4月,北京市體改辦與北京財貿學院企業課題小組,一起會診了天橋百貨商場。經過近一個月的調查,三方達成了一致的認識,要解決企業激勵與約束機制更深層次的問題,實行股份化改革可以是一條有效出路。於是,天橋百貨商場的股份制首先在其內部員工中開始了,但是,當天橋百貨重新向工商局申請公司更名註冊卻遇到了麻煩。

  時任天橋百貨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藏懷儉

  他到工商局沒法填,工商局説這怎麼填呢,企業性質怎麼寫反復説,你們走,回去回去回去吧。我們商量商量,商量也不行,市裏領導也比較重視這件事,找了主管局長一説,乾脆實事求是給填上得了。

  在工商局註冊之後,原來的北京天橋百貨商場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北京天橋百貨商場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發行的時候更熱鬧,發股票,當時發股票的概念是説老實話只聽説過股份制,沒聽説過股票怎麼發,發完了怎麼用,發完了怎麼分紅。根本連想都不敢想,發多少錢呢?當時我一算計發300萬就可以了。

  天橋百貨第一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籌資額為300萬元人民幣,這張股票非常類似于債券,不僅有面值和三年的期限,而且持股人每年還享受固定利息以及不固定的紅利回報。

  在天橋股票發行的過程中,沒有人看見過企業的財務報表,也沒有人知道股票價格確定的依據。當然,股東權益,管理者經營目標,籌資後的資本使用方向等等,這樣一些今天的投資者幾乎必須明確的問題,當時的人們連想也沒有想過。

  經濟學家 吳敬璉

  因為我們當時啊,我們大家都不太清楚公司是怎麼回事,就我自己來説,我那時候參加過這個討論,我自己就不是弄得太清楚,只是在《資本論》上看見過,講到股份制到底具體是怎麼回事,是模模糊糊的。所以我想非經濟學家,可能跟我們經濟學家差不多,也不太清楚。

  敢於承認自己不懂,這是一位經濟學家的勇氣。但是,也確實代表了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經濟學家尚且不懂,那麼沒有專門研究過經濟學理論的企業管理者或者政府官員,他們對於股份制又能知道多少呢?

  1983年,在中國人的視野中根本沒有股票市場,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出現股票市場。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投資人一旦購買了股票,將永遠無法再把股票變成現金,這樣的風險又有誰願意承擔呢?因此,天橋股票既有期限又有固定利息,這些與債券類似的地方,不過是為了吸引投資者購買而已。由此可見,股份制絕不是某個企業所能運作的,它需要一整套的市場體系和法律制度與之匹配。於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的改革探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地拉開了序幕。

  瀋陽

  瀋陽是中國國有企業集中的城市,1985年的冬天,為了籌集企業急需的資金,瀋陽許多國有企業採取了發行債券或內部股的方式進行融資。但是,企業把錢拿走了,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

  時任瀋陽信託投資公司副總經理 羅振忠

  老百姓有這個券需要變錢的時候,怎麼辦,到哪兒去,所以在省市行的幫助下,我們信託就開辦了一個證券的轉讓業務。

  瀋陽信託投資公司,就是這樣悄悄地進行著債券和企業內部股票的轉讓業務。

  這個地方就是1985年8月5日開辦證券轉讓業務的地方,外面也是人,裏面也是人,這邊這個大廳裏頭,有買的,有賣的,有鑒證的,有抵押的,這邊是我們的價格板。當時都是原始的,我們通過把原始券複印以後標在這個上,賣的價錢買的價錢,使得這個公平合理。

  這確實是新生事物。1986年8月5日,這家證券交易櫃臺的開業,引起方方面面的關注。《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以及國外諸多媒體紛紛報道了此事。1987年初,外交部組織了50多個國家的使館工作人員到瀋陽參觀。

  中國證監會原主席 劉鴻儒

  瀋陽市信託投資公司那個窗口,在窗口有幾個窗口,開始掛牌可以買賣企業債券和股票,那麼我去看了一下,這個很簡單就是黑板上寫一寫買價、賣價,數量又很少,當時股票本來就少,在瀋陽東北地區更少,但是這個問題引起各界的重視,因為它是個突破,是屬於股票的二級市場,企業債券的二級市場,這是很大的突破,這引起各界注意,新聞單位都去採訪,外國的新聞界也去,那兒一陣成了參觀點了。我去的時候,有軍隊警察在那兒維持秩序,都到了這個程度。其實,它數量不大,意義在於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當時,人們僅僅是想通過這樣一個櫃臺,讓老百姓手中的有價證券實現自由交易。日本的《朝日新聞》對這件事做了這樣的報道:中國證券市場中的第一個交易櫃臺,誕生在中國瀋陽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衚同裏。(未完待續)

  《摘自橋訊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