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導視    市場新聞    欄目薦文    市場調查    市場文化





《資本市場》之九——股市中國(上) 【2001.07.11 09:36】


  股票和股票市場,在19世紀60年代的末期,跨躍重洋來到了中國。而它最先落腳的地方,正是這裡,當年被世人譽為東方華爾街的上海。

  上海城隍廟

  在上海城隍廟,有一個較大的古董市場,每天都有大量的收藏愛好者來到這裡。股票收藏家趙善榮是這個地方的常客。

  ——股票收藏家 趙善榮

  這張股票我倒是缺的,問題就是它有點品象有問題。

  趙善榮今年55歲,搞股票收藏已有10多年的歷史了。

  我兩張一到兩千塊,兩千塊不行,一八,OK,好吧你點一點這當面點清。

  趙善榮他把自己的家變成了一個民間的中國股票陳列館。

  這張山東舉州礦物公司的股票是我收藏到的最早的一張,年代是清末光緒十一年,我一共收集了在10年當中一共收集了1000多張股票。

  這1000多張股票跨躍了中國一個多世紀的歷程。而就在這位收藏家的勞作之間,趙善榮編制了一部中國股市發展的歷史長卷。

  這個每一張股票都有它的一個史話和一個故事,像這一張京師自來水公司的股票,當時就是有一個很有趣的史話,這個故宮當時著了幾次火損失都很大。

  從空中看故宮,它的周圍只有一條護城河,因此,對於這座以木制結構為主的宮殿群落來説,防火就顯得特別重要。在當時,故宮的防火主要依靠每座宮前的大小缸來完成。然而,這對於諾大的故宮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將這個防火的難題交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説,用西方的自來水方法一舉兩得,也可以省得用馬車來回進城運水解決喝的問題,也能很快地滅火。那麼慈禧太后問他,怎麼辦呢?他就説了,用現在股份制的形式集資比較快,這個水廠很快造成了。這個水廠當時在全國都是很新式的一個自來水廠,後來我到北京去,還看到了西直門那個水廠還在。

  北京自來水廠原址

  北京自來水廠,依然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的一條衚同裏,人們今天走過它的門前,或許不會意識到,它就是中國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之一。

  北京自來水公司發行股票的那一年,距離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時間大約260年。

  19世紀中葉,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大門,一個洋人開辦的證券交易組織首先在上海落戶了。1869年,外國商人組織了“掮客公會”,專門交易外國公司的股票,就是這個組織1891年演變成了上海眾業公所。今天,在上海圖書館存放的大量歷史文獻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早期股票市場的歷史足跡。

  上海眾業公所,坐落在上海的外灘,作為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其交易的股票或企業債券卻都來自洋人的公司。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無能,洋人不僅把鴉片輸入了中國,而且也把早期股市上各種卑劣行徑一併帶到了中國。他們操控市場,製造黑幕,讓那些炒洋股的中國人,在無意之中,把中國的資本血液輸進了外國公司的血管。

  1910年,當時由於橡膠的短缺,被上海人稱作橡皮股的橡膠業股票,在股市上火爆異常。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就在這個上海眾業公所裏,一個著名的橡皮股事件發生了。

  橡皮風潮這個事件它發生在1910年,由英商麥邊虛構了一個橡膠公司,來欺騙我們的中國投資者。

  1903年,英國商人麥邊在上海開辦了一家專門經營橡膠的公司,名叫“蘭格志拓殖公司”。1910年麥邊乘橡皮股火爆之機,宣稱自己的公司在南洋購買了大片橡膠林,而且眼看就要豐收了。惡意地造勢,使蘭格志拓殖公司的股票一舉從每股10塊大洋漲到80塊大洋。

  廣大投資者上當受騙買了很多這個股票以後,他拔高,做手腳,抬高以後卷款逃走,逃走以後留下的股票就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廢紙,很多錢莊和銀行倒閉,很多投資者跳樓的也有,自殺的也有,傾家蕩産。

  趙善榮沒有收集到這張著名的橡皮股股票,因為在麥邊攜帶鉅額白銀出逃之後,蘭格志拓殖公司的股票變成了一堆廢紙,沒有人會把它保留到今天。

  辛亥革命之後,洋人在中國股市上的反客為主,深深地剌激著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他來到上海,找到上海著名的富商虞洽卿先生。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下,1920年11月,中國人自己的證券交易所,先後在北京、上海、漢口正式開業了。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就是其中的一家。

  上海豫園的一個茶館是林樂耕等幾位老人經常光顧的地方。林樂耕老人今年85歲,16歲那年他剛剛踏入社會就走進了交易所的大門,從此他跟股市結下了不解之緣。

  原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股票經紀人 林樂耕

  這個房子是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在民國20年9月份造的,造的時候是120萬塊(銀元),這兒當時理事長叫張忠知,常務理事是尹韻笙,尹韻笙是我娘舅,在這個地方工作。

  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是由8位華人共同創辦的,林樂耕的舅舅參與了華商證券交易所的創建工作,當時上海灘名聲顯赫的杜月笙也參加了交易所的奠基儀式。成人之後的林樂耕成了華商證券交易所的017號經紀人。

  這後頭就是一個交易場所,四週全是電話間報行情的,樓上呢一層樓是交易所的辦公室,三樓到八樓這個地方都是寫字間,寫字間和證券公司,生意是很好,客戶多好多好多。

  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裏,當時主要有四大熱門股:永安紗廠、美亞綢廠、新興內衣和景福襯衫廠,由於當時的市場中幾乎談不上監管,因此它與西方早期股票市場一樣,在那紅紅火火的交易背後,存在著大量見不得陽光的黑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子夜》,表現了早期上海證券界一批外國金融資本家和中國實業資本家相互爭鬥,他們利用資本優勢,操縱股票價格,從中獲取暴利。影片中描述了因為炒股而傾家蕩産、家破人亡的故事,它揭示了中國早期股市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殘酷現實。

  舊社會的事情你不知道,掙的多出去的也多,怎麼出去的多,你知道嗎?國家黑暗得不得了。

  從林樂耕等人對舊中國證券市場的描述來看,證券市場興衰並非簡單意義上的經濟問題,它和整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

  上海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的歷史文獻這樣記載了舊上海證券市場的景象: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就算是中國人自己開辦的股票市場,也漸漸地演變成了洋人的囊中之物。到了1946年,以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為前身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其外籍會員87人,而華人會員僅有13人。財大氣粗的洋人,利用各種各樣的時機與手段,不知讓多少中國資本家葬身於股市,如今言之,猶有餘悸。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散落在全國的證券交易所消失在了社會的巨大變革之中。

  但股票的身影,在中國還能偶有所見。這種印有毛澤東頭像的股票是1954年,在農業合作的過程中出現的。由於這種股票只有分紅的權力,既沒有交易,也不能退股。因此,它基本上沒有體現出股票的功能。

  那麼,這種股票是在什麼時候消失的呢?從趙善榮收集的這張股票來看,1966年1月2日這一天,有關方面發出通知,停止了股票紅利的發放,也就是這一天,股票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從此整整18年,在中國的土地上,人們再沒有見到股票的蹤影。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正是從那時起,中國開始了促進經濟迅速增長的各種探索。農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成功經驗被搬進城市,搬進了低效運轉中的國有企業。然而,承包也好,租賃也罷,幾乎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於是,到了80年代中葉,企業改革必須要進一步深化的問題已經成為燃眉之急了。(未完待續)

  《摘自和訊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