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市場》之六——天網恢恢(下)【2001.06.29 10:35】
|
|
曾擔任兩屆香港證監會主席的梁定邦先生,把家從香港遷到了北京。由於他在證券監管方面卓越的學識,受到中國政府的邀請,如今他作為專家,擔任了中國證監會的首席諮詢顧問。
中國證監會首席諮詢顧問 梁定邦
羅斯福總統當時是選上了,他們要實行新政。當時請了一個非常老資格的,一個證券律師給他們寫了一個《證券法》。他寫了一年,交給羅斯福總統,他看了一天,之後他當時覺得不行,為什麼呢?雖然這個律師非常有老資格,對證券行業非常熟悉,但是他用的一個原則是什麼呢?就是説我認為一家公司只有好的素質,才能送到市場去。
由老律師耗費一年多時間才完成的美國證券法草案第一稿,它實際上是要求政府對上市公司進行實質性的審查,也就是説,把評判上市公司質量優劣的責任交給了政府,讓政府確定哪些公司該上市,哪些不該上市。
羅斯福總統覺得是不對,我們怎麼叫聯邦政府來審,看這個公司是好公司,還是壞公司。
香港證監會主席 沈聯濤
當然如果我們做的判斷好的話,就是來維護小投資者的利益,這是好事情。但是如果我判斷錯了的話,是不是小投資者是否會認為政府審批一個公司的素質是不是會永遠是好的呢?如果上市的公司虧損了之後,是不是對政府有不滿呢?
時任香港證監會副主席 史美倫
所以我們從監管方面來説,保護投資者是從制度的健全為主要原則。而制度健全我不能保險你做的投資,就是我們做監管者承擔這個責任,這個責任還是需要投資者自己來承擔的。
政府不能代替市場進行選擇,羅斯福當即否定了證券法草案的第一稿,同時又找來了幾位年輕的律師,重新起草證券法。
中國證監會首席諮詢顧問 梁定邦
這幾個學生都是30歲剛出頭,在紐約已經當了若干年的律師,叫他從紐約馬上到華盛頓。禮拜五,晚上9點鐘到了他的辦公室,他給他這個任務,起草法律。禮拜六下午5點鐘,他給法官打電話我們寫好了。總共多少條?17條。馬上星期天早上送給羅斯福總統。羅斯福總統給他的幕僚看完之後,5分鐘後就説我們就跟著這個走。
僅僅用了一個晚上,僅僅寫出了17個條款,這就是美國1933年完成的《證券法》。儘管此後也進行過幾次小小的修改,但主體就是這17條,它得到了羅斯福和美國國會的認可。
它主要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在裏面,那個基本的理念就是聯邦政府要做一個看門人,這方面要審評一個證券出去,不以所謂實際性審查這樣的做法,用什麼呢?程序性審查、披露性審查,給投資者有一個充分知情的情況下,來做一個判斷。
政府不去評價上市公司的優劣,而僅僅通過強制性的手段去保護投資者的知情權,這就是股票市場監管的一個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手段。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高西慶
證監會這麼一個政府監管部門監督證券市場,我想把它概括為八個字,就是所謂的四句話八個字,我們叫做:公開、公平、高效、有序。
就是説認為市場裏最重要的一條首先是要公開,就是説一個信息披露,這個就是核心,首先在信息這一點大家要平等,所有的人在證券業裏所能用的,所能利用的優勢最大的優勢是什麼?這是信息。
香港證監會主席 沈聯濤
信息披露是一個好的市場的基本的因素。那麼從一個監管者的角度,現在我們悟到了這一點,信息披露為本是一個,比如説自由市場,一個成功、成熟市場的一個基本因素。
國際上通用的“公開、公平、高效、有序”這樣一個監管理念,在中國被凝煉成了這樣的“三公”原則,如今它已經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基本準則。對市場的監管者來説,“公開”是最為重要的原則,沒有“公開”就無所謂“公平”。沒有“公開”也不可能“公正”。正是這樣一個簡單但卻十分深刻的道理,它揭示著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監管核心,這就是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也正是圍繞著這個原則,《證券法》、《證券交易法》、《證券投資者保護法》、《信託契約法》、《投資公司法》等等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在1933年之後的美國,相繼問世了,它有如一張恢恢天網,疏而不漏地讓整個資本市場踏上了一條規範發展的道路。
美國證監會SEC在美國,1934年與《證券交易法》一同誕生的還有這樣一個機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這是一個特殊的政府部門,它既是美國政府的組成部分,但又獨立於政府之外,對證券市場的一切行為實行獨立的監督管理。布裏安 蘭曾經作為融資上市部的主任,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工作過多年,對美國證券監管體系十分熟悉。
時任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融資上市部主任 布裏安 蘭
證券市場是通過一種有趣的方式進行監管的,它不是由證券交易委員會來直接對經紀商和自營商進行監管。這些券商成立了各種自律組織,如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都是自律組織。證券交易委員會規範監管上述自律組織,再由這些自律組織監管他們的會員。
在美國,對於市場交易行為的監控,通常是由交易所等自律性組織來完成的,證券交易委員會要管的是這些自律性組織,及其制定的市場行為規則。由此可見,美國證券市場最直接的監管機構不是證監會,而是交易所和其它自律性組織。
金融證券商協會法規部負責人 瑪麗 懷特
在美國股票交易所,如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都是自律組織。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自律監管所有的經紀商和自營商,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則總體監管這些自律組織。所有自律組織起草的行為規則,必須通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批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督我們對會員的日常監管,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對證券交易商和公眾的交易行為進行總體監管。
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 理查德 A 格拉索
紐交所自身也通過了嚴明的自律規則。我在紐交所近三分之一的同事,約500多人專門監管經紀商和自營商的交易活動和交易大廳中的交易行為,監督經紀人公司的行為是否正當,並對行為不端的經紀商進行處罰。
在法律制度非常嚴明的國家,市場日常交易行為的有效監管,是通過自律性組織來實現的。英國金融監管局,這個機構成立於1997年,它不僅擔負著證券市場的監管義務,同時也監管著英國的貨幣市場和銀行體系。但是在90年代之前,英國的證券監管體系完全是自律性的體系。
英國金融監管局主席 霍華德 戴維斯
在30年代,美國設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這一機構,而英國卻沒有這樣做,事實上英國直到80年代末才有了類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證券監管機構。
所以監管不是一開始由政府強制實行的,而是由證券交易所自發組織起來的,交易所認識到為了保持投資者的信心,必須對證券定價和信息披露進行自律監管。這不是由政府立法來實現的。
大家定規矩,大家來遵守,這就是自律的基本模式。畢竟,英國的證券市場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證券市場,一套完善的自律監管體系經歷了數百年的市場磨合與考驗。因此,英國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律性組織去完成市場的監管任務。
時任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融資上市部主任 布裏安 蘭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證券交易場所進行監管,證券交易場所監督其自身規則的實施。交易場所要改變規則的話,必須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批准。
金融證券商協會法規部負責人 瑪麗 懷特
增強自律正在成為全球證券業監管的普遍趨勢。政府在監管過程中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如果允許證券從業人員參與到法規的制定過程中去,那麼法規會變得更加實用。政府監管和自律的結合可以産生最好的監管結構,以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實現對投資者的保護。
證監會的政府監管與交易所的自律性監管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對證券市場交易行為的有效約束。這種監管模式越來越廣泛地得到各國的認同。
證監會作為政府對於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通常有兩隻手,一隻手抓住信息披露,以規範上市公司行為;另一隻手則抓住市場中的自律性組織,以規範市場的交易行為,特別是證券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
荷蘭阿姆斯特丹ABN阿姆羅公司是荷蘭一家古老的投資銀行,這家銀行裏的員工都有這樣一本小手冊。
ABN阿姆羅公司職員 格瑞德 瓦蒙安
這是一本我們公司製作的小冊子,其中包括了我們認為對客戶非常重要的準則。誠實、尊敬、團隊精神、敬業是我們在工作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對我們公司來説這些是黃金準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誠實。
誠實是一個證券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如果沒有誠實,巴林銀行就是一個教訓。
1999年7月,尼克 李森因患癌症被保外就醫,他回到了倫敦。此前,他在獄中撰寫了《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在書中,尼克 李森描述整個事件的真實經過。當然,李森自有李森的感受,但是,比尼克 李森感受更為深刻的,恐怕就是這位彼得 諾裏斯了。
時任巴林投資銀行總裁 彼得 諾裏斯
我認為可以從中吸取很多教訓,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不要想當然認為所有的員工都是正直、誠實的,這就是人類本性的可悲之處。多年來,巴林銀行一直認為雇傭的員工都是值得信賴的,都信奉巴林銀行的企業文化,都將公司的利益時刻放在心中。而在李森的事件中,我們發現他在巴林銀行服務期間一直是不誠實的。所有金融機構的管理層都應該從李森事件中吸取教訓,意識到用人的風險所在。
儘管,新加坡和英國法院的聯合調查表明,巴林事件完全是尼克 李森個人所為,巴林銀行的管理層沒有法律責任。但是,彼得 諾裏斯依然認為,巴林銀行的破産與其內部管理的混亂有著密切的關係。
巴林銀行存在著內部管理機制的諸多不足,一直沒有及時發現李森的犯罪行為,而當發現時卻為時已晚。所以,我認為教訓是,應該隨時保持極高的警惕性。
尼克 李森在獄中完成的《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一書,很快被拍成了電影。1999年年底的一天,這部電影在彼得 諾裏斯經營的小電影院首次放演。忽然他的放映員來告訴彼得,一個長得很像尼克 李森的人就坐在電影院裏。電影散場的時候,彼得 諾裏斯先生看得清清楚楚,那個人就是尼克 李森本人。
一位是原巴林投資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另一位是弄垮這家銀行的肇事者。在巴林銀行倒閉之後,兩個人第一次在這家不知上演了多少幕人生的悲劇和喜劇的電影院裏見面了。
彼得 諾裏斯畢竟還能從電影院的收入中獲取自己的收益。但是,尼克 李森卻大不一樣了。本應屬於尼克 李森的一切版權收入,都將用來償還巴林銀行債權人的債務。(未完待續)
《摘自和訊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