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的寒冬已悄悄降臨
|
|
美林公司本週發出的盈利預警,倣如引爆了隱藏在華爾街的一枚炸彈,投資銀行家們現在已
不能再若無其事地,假裝業務前景仍然樂觀.
這家全美最大的證券公司宣佈,第二季盈利將只有去年預期的一半,反映美國證券行業的寒
冬已經悄悄降臨.在此之前,另外兩家大型證券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經宣佈,第二
季盈利分別下跌24%和36%.
華爾街中人都心中雪亮:這次可不是鬧著玩的,大家得作好準備,面對未來的緊日子.
在美林發表盈利預警之前,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對於裁員仍然採取半遮半掩的態度,雖然很多
銀行的實際裁員人數都比它們公開宣佈的為多,但大體上仍屬於微調性質.然而在未來三個
月,銀行的管理層將不得不大刀闊斧地作出痛苦的決定.
美林在本週二發表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今年以來已裁減了3,300個職位,相當於總數
的5%.這個比率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相若,但由於整個行業在90年代旺市期間快速膨脹,
它們短期內可能需要再裁員至少10%.
據統計,華爾街各投資銀行的購並部門,今年上半年的業務量較去年同期下跌了40%,來
自招股上市業務的收入更大幅減少59%.以高盛為例,上半年來自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下
跌了50%,而摩根士丹利來自購並和證券包銷業務的收入亦分別減少55%和29%.
二級證券市場的交易利潤亦開始受到打擊.在2-4月期間,雖然美股表現欠佳,但得益於
市場波動下的高額成交,證券公司的交易業務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但自5月份開始,股市成
交萎縮,導致它們的交易佣金相應下降.此外,納斯達克市場轉用十進制交易,縮窄了買賣
差價,亦對證券行的佣金收入造成交擊.業內人士估計,部分證券行來自機構投資者的佣金
收入較年初減少了一半.
整個華爾街中,唯一有良好表現的當屬固定收益業務環節,不少投資銀行第二季的債券業務
收益創出了新高.可惜的是,來自債券包銷和交易的盈利增長,並不足以抵銷購並和股票包
銷業務的損失.
更加值得憂慮的,是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投資銀行業務可于第三季,甚至第四季好轉.隨著收
益大幅下降,投資銀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裁員和削減成本.一家證券公司的前任主管説:
”大家都為預期中的高成交量雇用了充足人才,但市場卻正在收縮.在1991年,美林公
司的僱員人數不過38,300人,去年卻達到72,000人.該公司一名主管指出:”
我們近年在各個范籌大舉招聘,甚至一些無關痛癢的部門和地區亦是如此.在現時的僱員名
錄中,我可以輕易刪去5,000個名字.”
話雖如此,當部門主管真的需要為彌補業務量的下降而削減成本時,便會發覺不是易事.華
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往往有這樣一個信念:他們的成本基礎是很具彈性的,可以輕易調整.平
均來説,僱員成本大約耗用了投資銀行收益的一半,而銀行的管理層則深信,僱員成本中的
三分之二都是具有彈性的,因為它們都屬於花紅或獎金,其實際數額由公司決定.
但事實卻不是這麼簡單.很多銀行都發覺,最多只能削減一些優秀僱員的花紅20-25%.
如果超過這個數字,他們極有可能跳糟到競爭對手那裏.
儘管市場不景,一些投資銀行對於是否應大規模裁員仍然猶豫不決,擔心如果市況迅速復蘇,
便會措手不及.美林在1999年便曾經受過深刻的教訓.受俄羅斯債務危機所引發的金融
風暴影響,美林當時迅速裁員5%,但其後聯儲局通過連串減息,迅速將市場穩定下來,以
致該公司一時間缺乏足夠人手去處理突然增加的工作.在1994年聯儲局加息之後,高盛
亦曾經面對同樣困境.
另一個使投資銀行們不願大規模裁員的原因,是在財政年度中途解僱員工,對當年業績未必
有多大幫助,由此而節約的開支,可能還不足以抵銷給予被裁員工的補償.這意味銀行應待
至下一年度才裁員,而到時股市可能已經重出生天了.
但正如一名華爾街投資銀行家所説:”很少人會真的這樣理性.”況且管理層還會受到股東
的壓力,要求資方儘速採取”果斷措施”.
除了減員之外,銀行還會削減近年增長非常迅速的科技開支.據估計,美國金融機構每年花
費在資訊科技方面的開支達到4,000億美元,相當於營運成本的20%.為了應付千年
蟲問題,它們1998年的資訊開支增加了16%,此後每年繼續以雙位數字增長.
投資銀行目前所面對的困境,突出了該行業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利潤意識.這
當然不是説它們不關注是否賺錢,而是説它們付予僱員的報酬,過份取決於僱員為公司所帶
來的收入,而沒有充份考慮到所涉及的成本.一些管理顧問解釋,銀行主管們沒有強烈的誘
因,去控制下屬部門的某些開支,例如用於資訊方面的費用,一般便是由中央統一分配.
缺乏足夠成本控制亦和這個行業內的文化有關.華爾街的大部分投資銀行,都是由出身於交
易部門的人士建立,相對於如何控製成本,他們顯然更加關注如果增加收入.旺市的時候,
這種行業文化完全不對銀行的營運構成問題,一旦市場轉壞,公司主管們除了裁員之外,基
本上便不懂得其他降低成本的辦法.
華爾街第二季景況惡劣已成定案,而7月和8月的傳統淡季又即將來臨,短期業務前景灰暗
當無異議.雖然如此,高盛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卻堅持:”長遠來説,我們對前景仍然樂觀.
”問題時,投資銀行家們到底還要再熬多久,才能走出”短期”,進入”長遠”?
《摘自橋訊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