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的筆筒緣(2002年4月8日)
張揚不是擅長舞文弄墨的人,卻對文人案頭幾上少不了的筆筒情有獨鍾。
張揚剛開始接觸收藏時,看重的是明清傢具,認為是收藏的熱門大項,並不注意小小的筆筒。由於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當時京城各大古玩市場成了他常來常往的地方,拍賣會他也是場場必到,買了不少喜歡的傢具。但那時他對收藏的認識卻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買東西自然少不了打眼,搞收藏走了不少彎路,。
五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隨一位行家下鄉收傢具,由於一件小事,使他改變了許多對收藏的看法,也使他和筆筒結下了不解之緣。
"開始對筆筒産生興趣呢,是當時我結識了一位,在北京的這個傢具行裏面非常有影響的一位老師吳寶慶吳大哥。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
"有一次我跟他到鄉下去收東西,那次收東西我印象當中好像是花了不少錢,好像是四十多萬將近五十萬。有一件筆筒,是棕的筆筒,當時對我印象很深刻,因為當時他收的這個價錢呢,我認為是很高。他當時收的我印象當中好像是一萬二。當時黃花梨和紫檀筆筒的行情也就是萬兒八千塊錢,所以當時我很納悶,但是由於當時這個情況,我也不便於多問。回來以後,我在車上呢,我一直就琢磨這個事兒。到了晚上,我請大哥吃飯,大哥也來了,來了以後,我就跟他聊這個事兒。我説這個東西,怎麼會那麼大價錢呢,大哥説他十幾年的這個收藏過程當中,他這個棕的筆筒只見過兩件,以前見過一件是沒有底的,這件是有底的。"
吳寶慶還説此類筆筒産地偏遠,非皇宮貴族難以得到,民間極為少見,大家難以知道其價值,另外,由於原料稀少,清朝以後就陸續停産了,此類筆筒年份基本上在清以前。世人大都喜歡精雕細琢、紋理燦爛的器物,孰不知此類筆筒厚重自然,磅薄大氣,實為筆筒中的上品,小小的筆筒背後竟蘊藏著如此深厚的學問,張揚這才感到自己收藏知識和經驗的匱乏,他高價買下了這只筆筒,以時時提醒自己學海無涯的道理。現在,每每提到這只筆筒,他總是不無感慨的説:
"這東西咱們看著是一個筆筒,但是對於我們來講它是我的老師。"
"通過這件事我對收藏了更深刻的認識,收藏我想不僅僅限于它的材質和年份,它跟你個人的愛好喜好,和這個存世量等等,都有一定的關係,但是我認為經驗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經驗了,相對來講就有了見識了,見的東西多了,你看的東西多了你就會你的眼力就會提高了,你看東西的水平也會提高了。"
"這個筆筒,當時就是我從這個潘家園攤上收上來的當時買這個的時候,這個攤主就説一口價六千,我跟他講:你這是柏木的,怎麼怎麼回事,什麼年份,我説頂多三千塊錢,當時就成交了。成交以後我拿回來以後,跟這個行裏面一問,還真是這個價,通過這麼多年,就是説,時間、花費的這個錢和精力沒有白費,認為,他把這個東西收藏當成一個樂了。"
在拍攝要結束時,張揚對我們説,他會把筆筒收藏堅持下去。幾年、幾十年以後,他還要建一個筆筒博物館,讓大家都能見到他收藏的筆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