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被我逮到了



  剛剛播出的節目《純凈水桶,垃圾製造》讓觀眾看到大量觸目驚心的鏡頭,人們恐懼地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裝飲用水的水桶,有的竟是用洋垃圾、廢舊塑料做原料,在極其骯髒的條件下生産出來的。這期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猶如一顆重磅炸彈。這枚炸彈的'締造者'是我們的記者王亞丹。對此,她不無自豪地説:這回終於被我逮到了!

  作為"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我們在行動"特別報道組的成員,亞丹是第二次去浙江了。第一次去的時候是七月份,當時是為調查一次性醫療垃圾,結果空手而歸。

  八月十號,亞丹和搭擋沈焱接到線索後,再次奔赴浙江。這一回,亞丹扮作一位想要訂購飲用水桶的買主,前往黃岩、慈溪一帶的飲用水桶生産廠家,假稱來看貨。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那些個生産飲用水桶的廠子,全都像一個個大雜院、垃圾場。亞丹在這些'大雜院'裏出出進進,偷拍到了洋垃圾被加工生産成飲用水桶的大量鏡頭。

  按説這一路是沒白跑了,但沒想到的更大的收穫還在後頭。從這些廠子出來,亞丹準備打道回府。就在他們上了329國道時,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景象:就在這條國道旁堆放著許多塑料回收桶。於是亞丹馬上下了車,走到回收桶邊決定拍一些空鏡頭。就在這會兒,有人主動上來問亞丹要不要買這些塑料回收桶。亞丹向他打聽這些塑料回收桶從何而來。那人告訴亞丹,國道後頭有一個塑料回收品市場。

  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在這個佔地達一萬多平方米的垃圾市場裏,有十幾萬袋垃圾,不少還是進口的。亞丹又心生一計:在這裡找找一次性醫療垃圾,這樣還能帶一個片子回去。於是她故意詢問旁邊一位小夥子,問他有沒有一次性輸液器賣,小夥子説附近有一戶人家專做這生意。於是在這位小夥子的帶領下,亞丹他們來到這戶人家。主人一聽亞丹的外地口音,頓生警惕,馬上説沒貨了。亞丹靈機一動,打開手機,用訂貨的夥計的口氣對著手機説:"老闆,這兒沒貨了,再高的價也沒得賣。"這一招果然奏效,主人的疑慮被打消了,真以為亞丹是來進貨的。於是他親自帶著亞丹來到塑料回收品市場,在大堆的垃圾中找到了許多空玻璃?瓶,瓶裏還有血跡……

  播出節目中觀眾看到那些洋垃圾、醫用玻璃瓶也被用來當作飲用水桶原料的事實,就是亞丹他們在與這夥垃圾販子的鬥智鬥勇中一步步、一層層挖掘出來的。亞丹原打算尋找一次性醫療垃圾繼續回收利用的證據,但萬萬沒想到它會與飲用水桶有關。

  這份意外的收穫是如此沉甸甸的。從慈溪回到杭州,已是淩晨一點。亞丹覺得此地不宜久留。於是馬上向領導彙報,要求火速回京發稿。一查航班,從杭州飛往北京的航班最早在上午近十一點。為了早日趕回北京制做這期節目。亞丹他們在淩晨三點出發,搭上一輛過路列車,在車廂連接處站了兩個小時,才到上海。然後再從車站趕到機場,坐上早上七點多的第一班飛往北京的飛機。下了飛機,亞丹直奔機房,在編導潘紅梅的大力協助下,抓緊時間,通宵達旦未合眼,直到節目製作完成並順利播出。 (《經濟半小時》實習記者/ 姚丹) (《經濟半小時》實習記者/姚丹供稿)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