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徐冠華: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7日 17:43 來源:CCTV.com

  《中國經濟大講堂》本期主講嘉賓: 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

  人物介紹:

  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六屆中共中央委員、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黨組書記,主要從事資源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曾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家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徐冠華還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徐冠華對世界科技發展動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是遙感應用科學的專家。他曾主持多項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及國際合作項目,獲得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

  徐冠華指出,科學研究的原始性創新匱乏、成果轉化不力、政府科研投資不足,是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中需要跨越的三道難關,而加強自主創新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

  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

  大家都知道,前天(10月12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發射成功了,這是一件全國人民期待已久,全世界為之矚目的大事,它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但是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成功,更是一個大國要走自主創新之路的決心的充分體現。我今天就想重點地談一下有關自主創新的問題,題目是《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主要談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談當代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的戰略選擇;

  第二個問題,談統一思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

  第三個問題,談調整思路,重點部署,走出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

  當代科學技術有什麼新的特點?基本判斷就是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大家都會同意21世紀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出三個重要的新的特徵,一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二是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三是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這三個方面的發展趨勢都和當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或者説它就是當代科學技術進步的産物。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徵,第一是科學技術的知識成爆炸性的增長,不斷引發新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根據統計,最近30年人類所取得的科學技術成果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依此類推,人類知識總量翻一番的時間在20世紀中期大約需要50年。而到了2020年前後,只需要73天。人類在2020年所擁有的知識當中有90%現在還沒有創造出來。

  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交叉,不斷導致眾多的新興學科的誕生,在最近幾十年,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發展非常迅速,學科的分支已經從上個世紀初600多門發展到現在6000多門。

  而作為知識經濟的基礎,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大家可能也會知道,生物科學、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是將對人類未來的生産和生活産生重大影響的新興領域,納米科學和技術在當前越來越活躍,而所有這些科學技術都是人類在最近幾十年所獲得的成果。

  科技成果的産業化週期不斷縮短,不斷地造就新的追趕和跨越的機會。我們回顧一下,在19世紀以前,電從發明到應用時隔282年,電磁波通信時隔26年,但到了20世紀集成電路的應用僅僅用了7年時間,電話走進50%的美國人的家庭用了60年的時間,而互聯網進入50%的美國家庭只用了5年。

  到了今天大家看一看,像生物、納米等新興的科學領域,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很多科學發現,很快就轉化成為專利和産品。我記得我在70年代末,在國外留學的時候,手機還是珍品,一般看不到。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手機在中國還是經濟地位的象徵,所以我們把它叫大哥大。但是到了今天,手機已經進入了每一個家庭,我們可以看到在大街上少男少女拿著各種品牌的五彩繽紛的手機,也是我們街頭的一景。

  當然時尚的還不僅僅是手機,還比如互聯網,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們現在中國在互聯網上網的人數已經達到一億三百萬人,有網站37萬個,聯網的計算機2100多萬台,已經是全球第二位。中央電視臺舉辦春節聯歡晚會,幾小時之內有幾百萬人點擊上網參與有獎收看。

  我所以談這些,舉了這麼多例子,想強調一點,就是在當代科技成果的産業化的週期不斷縮短,而這種週期的縮短對於像我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它説明在一些眾多的,像生物技術,像納米技術等新興的科學領域,很多國家都處在一個大致相同的起點,後發國家完全有可能在這些領域實現突破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而實現國家競爭力的整體的躍升。

  科學理論的超前發展,引領新的技術和生産方向。在歷史上,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往往處於從屬地位,往往是生産的需要刺激了技術的發展,而技術的發展又導致了新的科學發現。

  但是20世紀以後,生産技術和科學的關係出現了逆轉,科學理論不僅僅走在技術和生産的前面,而且為生産開闢了各種新的道路,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論,而後促進了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信息産業的基礎,運用相對論原理,形成了核技術,引發了核工業,運用生物學的原理髮展了生物技術,並且催生了有巨大價值的生物産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代的科學技術往往是理論超前性的,也是知識密集型的。科學技術的這種特點,就決定了它在經濟發展當中必然成為主導力量。

  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資本、信息、技術和人才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和配置日益普遍,但是全球化並沒有改變國家間競爭的本質,而僅僅是改變了競爭的形式,科學技術的競爭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特別是通過對技術和知識産權的佔有,把這種競爭以更加尖銳的形式錶現出來。發達國家通過在全世界吸引人才,控制知識産權來獲得競爭優勢,比如在全世界科技移民當中有40%被吸引到了美國,其中又有70%來自於發展中國家。

  在這裡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發展國家用技術來控制市場,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發收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憑著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規則,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形成了對世界市場高度的壟斷,從而獲取大量的超額利潤。

  另外發達國家用技術來控制資源,如果説過去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用武力來佔有殖民地的資源,那麼今天發達國家更多的是利用技術手段來控制國際資源和國際資源的流向。目前對空間,對海洋,對生物等戰略資源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國間競爭的焦點。比如在1964年美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天以後,地球同步軌道就成了寶貴的稀缺的資源,由於在這個軌道上最多只能容納180顆衛星,後進國家將無以立足,很難擺脫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


  剛才我談了這些科學技術當前發展的趨勢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家都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創新如此重要。所以促進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基本戰略,並且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戰略舉措來加強科技創新:

  第一是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美國政府提出美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就是要保持美國在科學知識最前沿的領先地位。日本政府相繼提出了科技創新立國和知識産權立國的國家戰略。

  二是把科技投資作為戰略性投資。最近幾年,美國聯邦政府、英國政府都提出了這些國家歷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預算,歐盟提出到2010年要把研究開發的經費佔GDP的比重增加到3%,韓國提出要增加到4%。

  三是超前部署和發展戰略技術和戰略産業。發達國家能夠在航空、核能、汽車、微電子、軟體等方面獲得領先地位,在相當程度上都是來自於這些國家超前的戰略選擇和實施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後發國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歷史性機遇,利用後發優勢來實現生産力的躍升,也很可能要拉大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最終被邊緣化。面對世界科技的發展,面對發達國家所採取的一系列加強科技競爭力的措施,中國應當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我們提出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是我國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的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探索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來增加國民財富,像一些産油國家;還有一些國家主要依靠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像一些拉美國家,再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我們把這些國家稱為創新型國家。

  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徵有幾個方面,科技進步貢獻率大約都在70%以上,對外技術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在科技産出方面,這些國家獲得的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發明專利,佔到世界總量的97%。同時這些國家的研究、開發投入戰國內生産宗旨的比重基本上都在2%以上。

  根據我們,對我們國家的資料所做的分析,中國創新的綜合指數大約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處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儘管我們國家距離創新型國家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但是中國的特定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中國不能夠選擇資源型或者依賴型的發展模式,而必須要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為什麼中國必須要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第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決定了我國必須要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意味著我國必須保持從改革開放開始,直到2020年連續40年7%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這在世界經濟史上對於一個大國來講前所未有。

  研究分析表明,如果我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沒有根本提高,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仍舊保持目前39%左右的水平,要實現翻兩番的目標就要求我們國家的投資率達到52%的特高水平,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的投資率可以保持到目前40%的高水平,要達到翻兩番的目標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也必須要達到60%,也就是在目前的水平上,再增加20個百分點。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建設小康社會所要求的經濟增長的目標。

  第二,資源環境的制約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我國人均能源水資源等重要資源的佔有量嚴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面臨著日益嚴峻和緊迫的重大的瓶頸約束。據統計,我國人均能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十分之一,水資源僅僅是四分之一。另外一方面,由於技術落後和長期的粗放經營加劇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消耗,實踐已經表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已經難以為繼,國際的經驗表明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是突破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的惟一可行的途徑。

  第三,保證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國家的發展道路。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國面臨著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許多新的問題,要確保國際安全和實現統一,蕪湖我們國家的空間、海洋權益,以及面對各種公共安全和新的社會風險等等,都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涉及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如果我國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不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就很難在急劇變換的世界經濟競爭的格局當中把握機遇,甚至有可能喪失我們的主動權。

  我剛才談到了我們中國必須要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但是我們中國能否取得成功?我想我們中國已經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建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在未來15年內使我們國家創新的綜合能力提高十個名次,進入創新型國家完全有可能。

  研究表明,我們國家雖然現在處在人均GDP一千美元的時期,但是科技的創新的綜合指數已經相當於國際人均GDP五千到六千美元國家的水平,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是3200萬人,研發人員的總數已經達到105萬人年,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這是任何國家無可比擬的,也是我們國家獨具的走創新型道路的最大優勢。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大多數國家還沒有具備的比較完整的學科佈局,這是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的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經居世界前列,已經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另外,我們國家還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優勢,我們中華民族重視教育辨證思維、集體主義精神和豐厚的傳統文化積累,都為我國未來的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路徑選擇。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要求,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所以我們説我們國家,完全有條件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依靠自主創新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下面我談第二個問題,統一思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去年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加強自主創新有一系列重要指示,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什麼中央反復地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發展的歷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們國家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但是我們至今還沒有完全擺脫粗放式的增長方式的困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技術創新能力決定國家競爭力。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我們主要通過大規模的引進技術和引進外國投資,以市場換技術等方式來促進傳統産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日益凸顯,一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逐漸提高,傳統的比較優勢將逐步喪失,我們國家越來越難以單純的,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獲得應有的利益,比如我們國家生産一台電視機的利潤不到十塊錢,一台鼠標器的價格是41美元,但我們的企業只能得到3美元。我們的計算機的毛利只有5%,貼牌手機的專利費要佔到售價的20%。

  二是由於這些企業的收益率過低,廣大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也很難得到提高,從而使得擴大內需,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國家的重大的戰略難以順利實現。

  三是一些産業正在越來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對外技術依賴,大到飛機、汽車、製造裝備,小到服裝、日用化學品,國外的品牌和技術主導的格局日益顯現,在世貿組織的規則下,知識産權、技術貿易壁壘和反傾銷已經成為我國眾多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所面臨的重大的障礙。

  第二,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技術創新能力。

  在一定條件下,技術可以引進,但技術創新能力不能引進,實踐已經證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需要通過有組織地學習和産品開發的實踐才能夠獲得。我國的産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並且成為自主的知識資産,就必須建立自主開發的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

  在發展技術,特別是戰略技術及其産業方面,我們強調國家意志沒有過失,通過自主創新來提升産業素質,把資源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轉化為核心技術的競爭優勢,應當成為新時期我國技術進步的一個立足點。

  第三,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回顧一下從冷戰時期的“八統組織”到今天的“瓦森納協議”,西方國家對技術出口的控制不僅沒有削弱,反而不斷加強。在美國等國家,強化技術出口管制制度的本質是維護國家的戰略利益,實踐表明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很難通過正常貿易來獲得的。

  我們應當立足自主創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的創造性的努力來逐步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核心技術的問題。堅持自主創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處理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關係,自主創新不等於關起門來搞創新,堅持自主創新絕不是排斥技術引進,而是要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的學習和再創新,作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中央已經提出加強自主創新,包括三個方面內涵:

  一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

  二是要加強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有競爭力的産品或者産業。

  三就是要在引進國外先進的基礎上,促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二戰以後的日本,20世紀80年代的韓國,都是在充分吸收國外技術基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在許多領域的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達到了1:5到1:8,這使得本土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和他們相比,我國在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的投入方面嚴重脫節。2002年兩者的投入之比僅僅為1:0.08,説明我們在引進的過程當中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嚴重不足。

  今後我們還需要大量地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必須在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方面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否則我們很難走出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被動的局面。在這方面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樹立,在這方面要做好自主創新,我們必須要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走自主創新之路,必須樹立敢於跨越,敢於爭先的民族自信心,我們始終認為民族自信心是一個民族實現強大的永恒的動力,一個民族只有樹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才是主體意識健全的民族,才能夠在多極化的全局格局化中有所作為。

  我們總結兩彈一星的經驗,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們科學家在研製兩彈一星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民族自信心、責任感、勇氣和魄力。在40多年前的,上個世紀的50、60年代,在當時經濟、科技水平還是相當落後的條件下,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有這樣的勇氣何等不易。我們今天的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經濟、科技、教育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完全有條件把前人,把外國人沒有做到的事情,做得更好。


  下面我談第三個問題,調整思路、重點部署,走出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當前我們科學技術的發展處在一個新的戰略起點,面對新的形勢,新的要求,我們一定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大力地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在實踐當中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在發展路徑上要從著重跟蹤向加強自主創新轉變,所以我們必須要確立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力爭在國際競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在創新方式上要從注重單項技術的研究開發向加強以重大産品和新興産業為中心的集成創新轉變。在創新體制上從以科研院所的改革為突破口,向整體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轉變,在科技合作上從一般性的交流,向主動利用全球科技資源轉變。

  要確立我們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和重點,集中力量實施一批重大戰略産品計劃和工程專項。重大戰略産品和工程事關國家的重大的戰略利益,一批重大戰略産品計劃和工程的成功的實施,不僅能夠有效地帶動相關學科技術和産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能夠充分體現國家的戰略思想,提升國際地位,振奮民族精神。

  我們國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科技資源相對匱乏,有限的科技資源和多樣化的科技需求,決定了我國科技的發展不可能在所有的領域都進入世界前沿,必須突出重點,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加以實施。

  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都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但是科技和經濟結合這個問題仍舊沒有能夠很好地解決。從産業技術進步來看,我們主要是實行以技術換市場,我們主要實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依靠從國外引進技術。從科技創新活動方面來看,科技的改革和發展主要在科技系統內部來完成,沒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環,還沒有進入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循環之中。

  所以我們提出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應當説這是我們堅持貫徹自主創新的一個重大舉措。因為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夠堅持我們科學研究,特別是面向市場的應用開發研究的市場導向,切實地解決我們在研發過程當中時有出現的科學研究水平很高,但是很難市場化造成的問題,比如有些研發的成本很高,市場的價格很高,沒有市場競爭力,比如有的産品很好,但是不能夠形成工業化的生産,有些技術水平很高,但是不能夠和其他的技術集成,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我們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應該説就能夠比較有效地得到解決。

  我們現在的企業研發能力還很弱,大多數都沒有研發機構,因此産學研結合就可以把我們國家有限的科技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中國的技術創新一定會大有可為。

  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人口負擔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巨大的人口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財富使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大國,這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們看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可以用關稅、非關稅壁壘等手段來保護本國的産品,控制生産要素跨國界的流動,但是惟一無法控制流動的就是人才。所以在人才問題上,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橫下一條心來參與國際人才的競爭,要全力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人才,有利於留住人才,有利於尖子人才成長的環境。

  我們國家正處在近代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面臨著許多重要的發展機遇,如果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依靠科技創新來創造財富,共同來開創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美好未來。作為一個富有智慧和創造力的偉大的民族,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現場觀眾提問:

  徐部長你好,我想問的就是現在我們經常會提到家電産品,而提到家電産品的時候就會提到核心技術,因為我們不掌握核心技術的話,每年就要向國外公司繳納一筆巨大的專利費,你剛才説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所以我想問你就説我們國家什麼時候也能向外國公司收取大筆的專利費呢?

  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現在國家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産業發展方面,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核心技術,特別是核心的芯片和關鍵的軟體,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國家在信息産業一直處於發展的,處於産品低端的局面就不能有效地轉變。剛才我提到中國的計算機的利潤只有5%,不超過5%。但是有人就計算過,如果我們有自己的芯片和自己的關鍵系統軟體,我們的利潤就可以提高到40%。

  在“十五”期間,國家組織了重大的集成電路、系統軟體的重大專項,應該説經過五年的攻關,我們在發展芯片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有些已經在我們的一些産品上使用。當然這還有一個長的過程,還需要我們做出艱苦的努力,但是我相信在“十一五”規劃當中,這個問題應該得到比較完美的解決。

  主編:張雪梅

  編導:康敬鋒

責編:劉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