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若輕、獨立自信,有成熟的電視個性之美
------評説《CCTV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1日 19:03
2003年第一天的晚上9點35分,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生活頻道的屏幕上,北京,中華世紀壇在漫天雪花中靜默,一席駝色風衣的《中國財經報道》主持人像一位詩人踏雪而來,劃破雪夜的寧靜,並激情宣告即將在中華世紀壇發佈的《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這個飽含激情和張力、不落俗套、講究畫面動靜之美、充滿詩意的開場,讓我們看到了經濟信息生活頻道的《中國經濟年度報告》在經歷了去年的策劃、概念、形態取勝之後,開始了對真正有電視特性的《中國經濟年度報告》的創造和追求。
看完100分鐘的《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我們更確認了開場時的感覺。《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創作組向所有觀眾傳達了他們對電視的自信,他們不僅大膽地將傳統的學術機構中的“年度經濟報告”這種形式“拿來”,而且不拘一格地發揮創造,在本次的創作中,已經實現了舉重若輕、獨立自信、成熟的電視個性之美 。
一、評點:成熟的電視個性之美
1. 電視韻律之美。今年的報告中,在電視元素和電視手法的創新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比如多組觀察評論員元素、現場觀眾元素的引入。比如電視時空更加自由的轉換:演播室外與演播室內的轉換;此時此刻與年度之間的轉換;四組嘉賓組合在四個篇章中的轉換;主持人發佈和嘉賓評論間的轉換;嘉賓和現場觀眾之間的轉換……更多元的轉換不僅實現了篇章結構的起承轉合,而且在電視藝術表現上起到了節奏變化的作用,而多種元素和多位轉換的成功剪輯,形成了電視獨特的“多重奏”,是獨特的電視韻律之美。
2.詩性之美。在看《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感受到作品的詩性之美。比如構想之詩性:飛雪中飽含張力和詩意的開場;蘊涵深意的報告發佈地點——中華世紀壇的選擇;“增長之源”、“民生之本”、“規則之美”、“小康之路”四個篇章的構建等等。再比如剪輯之詩性:四個篇章之間的舒捲張弛和起承轉合;時空場景變化的輕盈流暢,讓人感受到幕後有一位像優秀的交響音樂指揮一樣的總導演。還有充滿全片的文辭之詩性。另外,最能體現詩性之美的是貫穿全片的有規則而不拘泥規則的彈性和開放性的創造之美:《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在內容選擇和提煉上,用主題式勾勒來進行年度經濟回顧和總結,從容自信,收放自如,既不失權威、專業,又具簡約之美。全片可説在精神上遵從了所有“經濟年度報告”都遵從的經濟年度總結的原則,但並沒有拘泥于編年體、編月體的流水賬,也沒有拘泥于面面俱到的總結,充分展現了自由創造的詩性之美。
3.人性之美。2003年1月1日晚上的《中國財經報道》屏幕上,主持人計渝像一位詩人,充滿了個性;這一晚,屋外風雪漫漫,而溫暖的世紀壇演播室內,一對又一對的知名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與著名學府的學子們對答往來,讓人重溫著孔門“如坐春風”的往事,也讓人重溫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古代優雅。而主持人發佈的一組一組數據和內容,許多來自對100名經濟學家的具體調查和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體驗……這是一份來自活動的生活場面、活動的人群的充滿人物個性和人性魅力的經濟年度報告。
——所有這些創新之美、個性之美,賦予了經濟信息生活頻道《2002年中國經濟年度報告》獨立、成熟,有電視特性之美的品質。電視版的《中國經濟年度報告》從此與官方、學術機構倚重數據和數據量化分析的經濟年度報告徹底區分。
二、細説:媒介優勢大融合
除了獨立的電視個性,《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在創作中也體現了開放的媒介兼容性。
《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是對“年度盤點”概念的運作。中國人向來有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傳統心態,這種心態通常會在每年的歲末達到高峰,媒介也因此有了盤點的習慣。媒體數年來對盤點的推波助瀾和成熟的運作令它無形中籠罩上了一層光環、傳統也因此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綜觀年末的媒介市場,時尚雜誌在盤點一年的“in”和“out”,電影雜誌在盤點一年中不得不看的影片,其他如一年中最值得看的書、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最有紀念意義的事件、最熱門的詞彙等等各種名目的總結陳詞此起彼伏。對於所有的媒體來説,“盤點”似乎已經成了收視率、閱讀率、收聽率的保證。《中國年度經濟報告》是對年度經濟熱點的盤點,這個策劃本身由於搭上了“盤點”的便車而令受眾産生了強烈的心理期待。
“報告” 是節目成功運作的第二個概念。既然是報告,用“書卷式”的結構來敘事就顯得順理成章的;與此同時,又不能不説將平面媒體的敘事結構套用到視覺媒體之上是出人意料的。這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順應了媒介優勢大融合的趨勢,給節目帶來了新的賣點。報告讓人感覺專業性強:它著力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有科學的研究方法、明確的研究對象、脈絡清晰的謀篇佈局。將節目稱做是“報告”暗地裏傳達給受眾這樣的概念:我們的節目是全面的、權威的、專業的、具有理論深度的。
引言
節目的開場給我們設置了這樣一個展開話題的情境:
報告地點:中華世紀壇(新千年的火炬賦予了它特殊的含義,現在的世紀壇已經和天安門城樓一樣成為了一個符號——指代中國)。
報告對象:十六大創新精神指引下、申博成功鼓舞下、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國經濟。
報告主題:2002中國經濟熱點問題。
報告涉及人物:經濟學者、企業家、普通人。報告讓市場活動的主體站在了前臺,顯示了平等對話、誠懇研究問題、著力解決國計民生問題的積極態度。政府發言人雖然站在了後臺,但卻是真正的權威 。
報告涉及區域:18個省市,顯示出廣闊的覆蓋面 。
報告採取的方法:抽樣問卷調查、現場公佈結果。抽樣的方法令結果具有科學性和説服力。我們的口號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它的堅決和動人進一步強化了受眾的信任度。
報告的片頭:紅、黃兩色的搭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國旗,這兩種色彩也是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但凡遇到重大場合,紅、黃的搭配總沒錯。這種色彩的搭配本身也是一種符號,它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主旋律。
就像《英雄》未及上映已經由於成功炒作獲得票房保證一樣,報告在這樣週密的情境設置下,未及展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增長之源》
第一章是四章報告中內容最為充實的一章。它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拉動了中國經濟發展”。報告總結了“投資”、“出口”、“內需”這樣幾個中國經濟增長之源泉,重點突出、結構清晰。在分析每個要點的時候都以個案的方式舉例説明,避免了乾巴巴地貼反映大好形勢的萬能鏡頭,令受眾感覺材料翔實、新鮮。
第一章中涉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令受眾得以多角度考察中國經濟。中國近代第一份近代報紙《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的創辦者津津樂道他們“孔孟加耶穌”的宣傳手法,他們説“對於中國人不了解的西方觀點,讓中國的哲學家出來説話,是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的”。這種觀點傳播的方法經過百年的實踐已經被運用得出神入化,讓外國學者來為中國經濟説話,也許比中國政府官員、學者更有説服力。
第一章中對1993年到2003年照片的運用堪稱一大亮點。從同一位置看,十年變遷雖然説不上是滄海桑田,但變革的力量已足以震撼人心。
《民生之本》
報告用一封來信自然引出對就業壓力的調查,突出了本章的關鍵詞“就業”。將視角從宏觀經濟環境高唱凱歌引向了微觀。以個人經歷:下崗人員異地就業和農村人口城市就業折射出國計民生的焦點問題。就業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是節目抓住重點、不及其餘;關注了最值得關注的社會“弱勢群體”,但是並沒有施與過多的同情,在現場交流環節更是顯示出一種平等對話的態度。
規則之美
調查數據顯示的是加入WTO的影響,因此所謂的“規則”一方面指中國加入WTO後應當遵循的國際規則;另一方面指中國政府為加速中國與國際接軌而簡化的規則。
報告談到了由於實施規則帶來的金融摩擦,比如反傾銷。加入WTO後的中國面對金融摩擦顯得越來越成熟、冷靜:我們借助國際規則、通過正常途徑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高漲的民族情緒來與國際社會對壘。
報告談到為適應規則進行的金融改革,回顧了2002年電信、航空、銀行、汽車行業重組、改革的熱鬧景象,顯示了改革的決心、力度和成效。中國不僅在實施規則、適應規則,而且以實際行動促進規則的完善。
在現場交流環節中學者強調了規則的簡約之美,並且提出履行入世承諾不要成為“要政績”的行為。多快好省的工作作風在地方“余威尚存”,報喜不報優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嘉賓的提醒是很有針對性的,可惜強調得不夠,不足以達到振聾發聵的效果。也許專家們覺得在這樣一個年終盤點成就的場合拿出歷史上的教訓來説事是有點煞風景的。
小康之路
為了迎合受眾“大團圓”的心態,幸福生活成為了節目最終的落點。這一篇章重在展示人們生活的變化。
節目借三峽移民和北漂族之口説出了人們對小康的理解和由此帶來的觀念、生活的改變。節目選擇了居民可以按需領護照,不用擔保就可以申請信用卡這樣的事件。這些事件很有代表性:護照曾經是一種特權,如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信用卡曾經是身份的象徵,現在也成為了普通人的理財工具,這就是消費理念的變革。
與第一章的厚重相比,最後一章顯得有些草草收場。個案的選擇有其典型性,但是還是站在了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角度選擇代表人物和事件,大城市的優越感強了一些,沒有很好地體現出18個省市的覆蓋面,模糊了東西部經濟的差異、城鄉差別等問題。
節目的最後公佈了公眾調查的來信,一封封描述了“我心目中的小康”的來信為節目畫上了句號,但是信中殷殷之語又令人感到意猶未盡,套用一句俗話:這裡是終點,也是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