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點:糧價走向牽動農民收入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4日 22:58
明天,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隆重開幕,為了履行好參政議政的神聖職責,代表委員們早已經精心準備了自己的提案、議案,那麼在經濟領域,他們都在關注些什麼呢?今天,經濟頻道記者走進代表委員中間,下面就讓我們聽聽代表委員的心聲,感受今年的兩會熱點。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溫家寶總理前段時間曾經談到,他現在覺得最難的,仍然是“三農”問題。現在,我國農民負擔最大的一塊,就是農業稅。今年初中央下發的“一號文件”,決定把今年的農業稅率降低一個百分點,這將直接減輕農民負擔約70億元。除了努力降低農民稅費上的負擔,促進農民增收還有什麼好辦法?代表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
記者:我身後的會議室是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農業界別的小組討論會現場,增加農民收入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基本內容,很多委員認為,提高農業種植業的附加值,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在農業界的這個小組討論現場,很多委員指出,去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622元,增幅為4.3%,今年所確定的增幅目標為5%。而目前我國八成以上的農民是以糧食生産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這部分農民的增收應首先得以確保。
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説,一方面提高糧食畝産,一方面糧食價格還應小幅上漲。
政協委員袁隆平:我認為,糧價還應適當的提高一點。
記者:你做過這種測算嗎,就是糧價比如提高1分錢,全國農民增收多少錢?
政協委員袁隆平:不要講全國農民,我們現在大米,假如提高4毛錢,1擔稻穀20元,一般100斤,我們這個産量1000斤,200塊錢,1畝地多收200塊錢,對你來講,多花4毛錢1斤米,城市居民不是負擔吧。
楊志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他認為,僅僅通過提高糧食的畝産,增加農民收入還是不夠的。
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志福:種糧本身,光種植,不行,就是説,糧食出來以後,從加工到變成食品,這個過程中,形成一個産業鏈,農民(應)在這個利益佔有一定的比例,現在是農民在前端比例低,一個麵包,食品很貴,但真正附加成本高,農民享受到的利潤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