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婦入選“經濟年度人物”引發社會爭論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0日 17:55
12月,“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由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主辦,再次全新登場。一個候選人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熊德明,一位普通的重慶農民,因為“向總理説了實話”,引發了全社會對拖欠民工工資的大檢查,也成為了“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的候選人,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網易創始人丁磊、微軟公司副總裁陳永正等22名叱吒中國的經濟精英並駕齊驅。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是2000年12月由央視《經濟半小時》首創。活動邀請國內100名經濟專家、50名財經記者,從當年中國經濟舞臺上最活躍的經濟界人士中評選出10位"經濟人物",組織CCTV2000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慶典,並以新年特別節目的形式播出。此後,該評選每年一屆,已經舉行過三屆,以其權威性、前瞻性,成為央視最有影響力的評選之一。
熊德明入選,是首次有“扛鋤頭”的農民亮相“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候選人名單一公佈,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應。
經濟學家這樣陳述推介熊德明的理由:當前,我國農民打工收入已佔到家庭收入的43%以上,而拖欠民工工資的現象卻十分普遍。熊德明的一句“實話”,全社會都“聽”到了。
初中文化的熊德明老實地告訴記者,她並不太明白“經濟人物”的意義,“但我明白國家有個好總理,我們的日子就要好過些。”
評説鏈結:
京華時報:熊德明候選年度經濟人物的深意 (作者:王毅)
熊德明的一句“實話”,全社會都聽到了,而且全社會都在行動。試想,如果全社會都形成一個講實話、講真話的風氣,我們周邊的環境會否更加透明?如果各地的地方官都能在民眾的真話、實話面前從善如流,民工欠薪以及其他更多的問題會否早已銷聲匿跡?
從現實意義上講,熊德明最終能否當選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位普通農婦能成為經濟人物的候選人,已經顯示了這個社會更加開明、更加務實的一面。
人民網:農婦成CCTV年度經濟人物候選人的錯位 (作者:劉顯東)
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門對強勢的資本方之所以網開一面,除了存在權錢交易的異化,更主要的是因為資本方代表了城市建設的直接動力,代表了當地稅收、GDP等多方面的價值,這樣,弱勢群體的權益在同這些利益的對比中就很可能成為犧牲品,這就涉及政績的考核問題。所以農婦熊德明能夠討回自己的欠薪已經是萬分幸運了,畢竟能夠遇到溫家寶那樣負責的大官是不容易的。如果人們相信熊德明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一句實話就可以改變欠薪者的命運,那實在是天真得異常。《中國青年報》12月7日還報道了哈爾濱市一民工討要工錢未果反被砍斷手筋的新聞。
那麼,把熊德明列為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網易創始人丁磊、微軟公司副總裁陳永正等22名叱吒中國的經濟精英並駕齊驅的年度經濟人物究竟能夠説明什麼?只能説明她的幸運,遇到了總理的幸運!説明一個農婦通過總理討到工錢的社會學價值足以同那些叱吒中國的經濟精英的經濟學價值相提並論!這也是央視把她作為年度經濟人物候選人的一種錯位,她不是經濟類屬的人物,而是可以同孫志剛、蔣永彥等並列的社會新聞人物。
新京報:誰都有權成為生活的“英雄” (作者:修仰峰)
有人説央視每一年度經濟人物的評選是中國經濟的晴雨錶,熊德明的入選無疑給精英味道頗濃的評選帶來了“草根”意識。這種評選的新動,宣告了“精英自我比拼時代”的結束,而開始進入全新的“全民參與時代”——你可以很普通,你可以沒有很大的作為,但只要你是公民,你就有權對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你的判斷,發出你自己的聲音。龍永圖將中國推向國際化的努力、丁磊等IT精英打造中國經濟新業態的探索與熊德明率性而發的代言嘗試,在這個新坐標下,具有了平等意義,以各自的力度與自覺程度,殊途同歸,奔向共同的終極目標:建設公正、公開、公平、高效的市場經濟環境與健康、理性、兼顧的人文環境。
推動生活並非只是經濟精英的專利,民主、文明的生存秩序與規則的建構不再是“肉食者謀之”。建設全面小康的理想再也不能排斥廣大普通民眾了,需要的是統籌各階層的訴求與利益,整合各階層的智慧與現實生産力,形成“歷史的合力”。
江南時報:年度經濟人物與熊德明的關係(作者:朱勝國)
按報道稱,熊德明候選CCTV年度經濟人物的原因在於“拖欠民工工資的現象十分普遍,熊德明的一句‘實話’,全社會都‘聽’到了”。正在喂豬的熊德明得知這一消息時並不明白什麼經濟人物的含義,但她的回答卻耐人尋味:“我明白國家有個好總理,我們的日子就要好過些。”我們不難明白:熊德明對自己的定位是十分清醒的,而那些熱捧熊德明的人多多少少顯得有些自作多情——沒有總理的過問,自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討到工錢;要是沒能遇上總理,自己再説多少“實話”也是白搭。熊德明以“實話”掀起了為農民工討工錢的熱潮,和孫志剛相比,熊德明的結局是喜劇性的。但是,成就“熊德明喜劇”的根本還在於新聞界所謂的“驚動高層”。我不知道熊德明是不是曾向當地鄉鎮和縣一級領導討要過工錢,但我知道此前就不只一次地發生過民工討工資的“跳樓秀”事件,為什麼一個個“跳樓秀”的民工沒能成為名人呢?同時,稱熊德明候選CCTV年度經濟人物在於説了句讓全社會都聽到的“實話”,實際上也是一種錯覺。因為究其實質,熊德明的勇氣是哪來的?還不是因為家庭的困頓逼出來的嗎?因此,與其將熊德明這位農婦推上經濟人物的寶座,倒不如關注更多因討不到工錢而影響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學的“熊德明”。畢竟,還有千千萬萬的“熊德明”未能有幸遇上總理,他們有滿腹的實話,卻因為聲音微弱而不被注意。
北京青年報:“説實話”的農婦該不該成為“經濟人物” (作者:張天蔚)
按照往年的慣例和由此慣例而反映出的社會觀念,以往的所謂“經濟人物”,其實就是“財富英雄”。在一度大行其道的主流經濟學理論中,發展是硬道理已經等值于GDP是硬道理,社會進步被簡化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被抽象成GDP指標。於是某些地方政府和媒體將眼光牢牢盯住資本、盯住最耀眼的幾個財富英雄,仿佛佔有財富的人,就是財富的創造者,而勞動者則被抽象為沒有情感、沒有血肉、沒有面目的“資源”而被“配置”和議論。即使在關心勞動者的經濟學家的議論中,勞動者的命運也往往被視做獨立於經濟問題之外的社會問題而予“另案處理”。
但“失去公平的發展不是真正的發展”的道理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命題,同時也是經濟學命題。在經濟活動中,勞動者絕不僅僅是受供求關係支配的資源,更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有生命、有情感、有尊嚴、有權利的人,也是財富的創造者。在這個意義上讓勞動者代表成為“經濟人物”,與財富英雄們一同見證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就是一種理論和觀念的進步,意味著社會輿論對經濟發展規律和價值的重新認識。
中國經濟時報:熊德明成為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候選人的反思(作者:朱四倍)
作為公眾,我們不能高估熊德明説實話的“高度”意義。熊德明只是為了討回她丈夫被拖欠的2240元工錢,而後來引發的在全國引起廣泛影響總理為民工追回工資一事,不過是社會問題——拖欠民工工資——的個案罷了。筆者並不同意經濟學家推介熊德明的理由:當前,我國農民打工收入已佔到家庭收入的43%以上,而拖欠民工工資的現象卻十分普遍。熊德明的一句“實話”,全社會都“聽”到了。拖欠民工工資,並不是由於熊德明的實話,全社會才聽到的,因為農民工因為拿不到工資而自殺的新聞不是自今日始,包工頭因拿不到承包款而自殺的新聞也不是今日始。換句話説,熊德明的實話僅僅反映了千千萬萬的普通農民工的心聲:給我工資!
當年李昌平作為湖北的一個鄉黨委書記,向總理上書,披露“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三農問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同樣是實話,同樣是總理,不過社會總是在這些事件發生後,才引發討論和採取措施,難道平常我們真的毫無發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難道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渠道嗎?恐怕也不儘然。但是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才應該是我們反思的重點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