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年報雙榜”財務顧問清議:為何選擇“稅前利潤增加值”
------《中國證券》“年報雙榜”財務顧問清議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24日 17:23)

  人們所説的年報分析,其核心是財務分析,這大致可理解為在對財務報告合法性、公允性、一致性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分析上市公司的業績。

  “業績”這個詞的準確含義是指公司經營成果,進一步説是指股東可以分享的經營成果。受此指引,最直接體現上市公司“業績”的指標似乎是凈利潤和每股收益,前者意味著上市公司實現的由本公司全體股東分享的經營成果,後者意味著投資者依據所持股份能夠在本年度分享的上市公司經營成果。

  既然如此,選擇凈利潤或每股收益作為上市公司年度業績排行榜的主要指標不是很直觀嗎?答案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凈利潤當中包含了由政府分享的所得稅。對於政府而言所得稅是收益,但對股東而言則是費用。問題的關鍵在於,儘管所得稅法定稅率為33%,但政府往往通過所得稅實際負擔率的途徑調節上市公司最終由股東分享的經營成果。於是,當所得稅實際負擔率下降的時候,即使上市公司本年度業績在稅前利潤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也出現一定程度的增長;當所得稅實際負擔率上漲的時候,即使上市公司業績在稅前利潤有所增長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財政部要求企業按收付實現制核算所得稅費用之後,也就是説,儘管本年度已獲得返還部分所得稅的優惠待遇,但是,只要尚未受到返還額,就不得核減所得稅費用;在收到返還的所得稅金額之後,儘管政府核定的所得稅負擔率未發生變化,但上市公司利潤表顯示的所得稅實際負擔率也會相應下降。由此而來的問題是,扣減所得稅費用後的凈利潤不能真實體現上市公司本年度經營成果,或者説凈利潤當中包含了太多的政府因素,以至於不能體現上市公司的自身努力。因此,在上市公司業績排名當中,選擇凈利潤這一指標是不夠恰當或存在重大缺陷的。

  其次,每股收益當中包含上市公司的股本變動因素。如果一家年初總股本為10000萬元的上市公司本年度凈利潤由上年的1000萬元同比增長20%達到1200萬元,但同時由於首次發行或再融資的關係股本擴張了40%達到14000萬元,每股收益不僅不會隨凈利潤增長,在上年0.1元的基礎上增長20%至0.12元,反而由於股本擴張的原因同比下降了14.29%至0.0857元。顯然,按照每股收益對上市公司年度業績進行排名也是存在重大缺陷的。

  年報分析力求客觀反映上市公司業績在過去一個會計年度的變化。為此,應當選擇能夠剔除所得稅和股本變化因素的業績指標。這樣一個指標似乎就是稅前利潤增加值,即本年度利潤總額減去上年度利潤總額的餘額。

  就《中國證券》“年報雙榜”特有的“財富邏輯”視角而言,稅前利潤增加值可以較準確地反映上市公司報告期財富的增長情況。如果全部上市公司2002年度的合計稅前利潤同比增加值最終為正數,就意味著上市公司財富實現了增長,並因此奠定了股票價格指數上漲的基礎,羊年股市投資者財富增長也相應贏得了堅實的基礎;反之,如果全部上市公司2002年度的合計稅前利潤同比增加值最終為負數,就意味著上市公司財富在2001年同比滑坡的基礎上繼續滑坡,相應地,股票價格指數因此受到負面影響,即使存在短期上漲空間,仍缺乏基本面支撐,投資者財富增長亦缺乏保障。

  必須承認,年報分析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幾乎採用任何指標進行排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缺陷。雖然上市公司合計稅前利潤同比增加值在説明證券市場財富邏輯方面效果顯著,雖然上年為虧損的上市公司扭虧為盈也能夠為上市公司合計稅前利潤同比增加值做出貢獻,而且可能是相當重要的貢獻,但要按照這一指標對上市公司財富增長狀況進行排名,應當剔除上年為虧損的公司,否則,容易形成誤導。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上榜公司一定是在2001年度盈利的基礎上2002年度創造財富更多的10家上市。

責編:小荷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