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張瑞敏(2001年01月04日) |
|
|
對於剛剛當選"2000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一位專家的評價是這樣的:第一個讓世界佩服的中國企業家。還有一個專家給張瑞敏封了個"企業管理大師"的稱號。在"2000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圓滿結束後,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記者陳大會在青島對張瑞敏做了專訪。
陳大會(以下簡稱"陳"):我們首先祝賀你當選2000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張瑞敏(以下簡稱"張"):謝謝。
陳:請問您一個問題:中國企業界的封面人物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張:我認為就是創新。創新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能使企業做得更好,使更多的人能夠就業。
或者説你的創新思路不僅帶動了你的企業,還能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陳:您自己給自己打一個分呢?
張:我認為我們應該是合格的。我們所做的不能説是非常完美,但是每天都在探索,每天都在突破。
陳:您覺得中國具有榜樣性的企業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
張:對內它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對外它必須是國際化的。如果到現在為止還不具備國際化的觀念,不具備國際化的結構,或者説你對國際化乾脆就比較陌生,那這肯定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陳:現在您榮升為海爾的CEO,您解釋一下海爾的CEO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
張:嚴格地説,一開始我們對CEO並不是非常理解。
陳:感興趣嗎?
張:感興趣。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在美國設立了工廠,在美國有營銷公司,有設計公司。到美國去人家總會問:你是總裁,CEO是誰?我非常奇怪:為什麼一定要CEO呢?董事長總裁不就行了嗎?後來我們發現,實際上這是企業做大了之後國際化的需要。CEO再説得簡單一點,應該是企業的一個設計師。
陳:有人説您做CEO是另一種隱退,是嗎?
張:沒有,而且我從來不認為是這樣。要麼你就退出不要幹,只要在這兒幹,你必須是第一線,你必須全力以赴。德魯克在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就是21世紀的管理挑戰,裏頭説得很清楚:在網絡時代,任何一個管理人員必須御駕親徵,你必須到第一線去。所以在企業裏還有什麼隱退,要不就退休。在這兒你必須是第一線,因為所有的決策都是你來做,所有的活兒都是你來承擔。
陳:我們發現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是由一個人來帶領的。那麼在中國,一個人帶領一個企業
到底能夠走多遠?
張:我不同意這種説法。任何一個企業如果是一個人在帶領著走的話,他肯定不會走遠,或者不會生存多長時間。
陳:您覺得在您的帶領下,海爾這16年走得還不夠遠嗎?
張:正是因為16年並不算太短,它不能説完全是我一個人在帶領。實際上是在不斷地綜合了大家的智慧,當然我説的是集體的智慧,最後拍板是由我來拍板。但是所做的這一切,並不是你一個人在這兒獨斷專行,我們其實不是一個人,也不是僅僅一個領導班子。而是全體的員工,對一種理念的共同認同。這個其實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如果認同了,迸發出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陳:一個中國男孩和一個外國男孩,有人打了這麼一個比喻:中國男孩是張瑞敏,中國企業家的代表。那麼跟您站在一起的那個外國男孩是誰?在您的心裏有沒有做過一種比較:坐在我張瑞敏對面的企業家,在世界範圍內應該是誰?
張:我認為做得最好的,就是美國通用電氣的威爾奇。他使一個非常龐大的王國在20多年這樣長的時間裏保持了高速增長,而且包括在新經濟時代仍然能夠延續,非常非常不簡單。
陳:您研究這個人有多長時間了
張:16年。從開始幹那天就研究。美國通用電氣的威爾奇、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還有盛田昭夫。
陳:作為企業家,這兩個男孩什麼時候能夠並排地站在一起。
張:如果説規模的話,那就很遙遠了。我們和他的規模差距很大,但是就創新精神來講,我認為此時此刻我們絕對不會遜色于他,我們完全可以和他坐在一起。
陳:我發現您經常會提到國外,經常會提到美國。那麼有的觀眾可能就想問一個問題:張瑞敏有多少成份是中國,多少成份是美國?
張:因為在企業的發展歷程當中,好多管理的理論、好多成名的企業都出自於美國,而現在的美國你不能否認它是世界上最強的一個經濟大國。我們現在要做企業,首先要向人家學習。
其中有很多好的經驗,但也有一些失敗的東西、失敗的教訓,這都可以供我們借鑒。美國人都可以把海爾的案例拿到哈佛大學去,我為什麼不能學習美國好的東西?
陳:這些東西已經佔到您的百分之多少?
張:美國的最多,還有些日本的。學習美國的創新精神,學習日本的團隊精神。
陳:我記得一年前我曾經給您提過一個問題,但是您當時沒有給我一個回答。就是在海爾的宣傳材料上能看到一些對您的宣傳文字,比如説:張瑞敏是高山,張瑞敏是大海。但是在微軟,你不會看到比爾 蓋茨是高山、比爾 蓋茨是大海。您認為企業對一個人的頂禮膜拜……
張:像你剛才所説的,企業對領導人非常信任不是一個壞事,而且我認為非常非常需要。它需要你對企業的領導,就必須有這種感情。反過來説,如果企業領導人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要在這兒做。你必須有這種魅力,你必須有這個能力,使所有人都感到你做得是對的。對的,你幹就沒錯。這有什麼錯的,必須這個樣。
陳:在這點上不需要向國外學習嗎?
張:國外完全一樣,一模一樣,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它沒有表達出來。我可以告訴你比這個還要再厲害。到美國通用電氣去,它會把威爾奇捧成神,所有人都認為威爾奇就是神。
陳: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個人崇拜表示擔心,您不擔心嗎?
張:我認為在市場經濟時代沒有個人崇拜,只有市場認可。今天市場認可你了,你説崇拜也好,狂熱也好,都無所謂,因為市場認可你了。但是你頭腦熱了,明天被市場拋棄了,誰來崇拜你?只有市場是試金石。
陳:新的一年開始了,新的一個世紀也開始了,作為中國企業家的代表,您準備對其它的國內企業説一句什麼樣的話呢?
張:我們現在美國有工廠,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工廠,都在推行這個中國的名牌,推行海爾,但是我有一種感覺:勢單力薄。因為有一些中國的産品,在國外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就會被人認為:中國貨就是不好。你自己在那兒老是表白:我這個中國貨比那個中國貨要好。
這不行,你這種表白第一是蒼白無力的;第二你不能説其它中國貨不好。那你現在應該怎麼做?沒別的辦法,所有的中國企業都把自己的品牌做好,都珍惜"中國造"這三個字。
陳:我們很多觀眾知道張總獲過很多獎,在這麼多的獎項當中,您最喜歡哪一個?
張:1988年獲得的一塊金牌----電冰箱行業評的一塊金牌,是中國電冰箱市場上第一塊金牌。
這個可能是我終身難忘的。整個海爾騰飛就是從這塊金牌開始的。
陳:你有沒有希望得到什麼獎?
張:希望什麼?我又不知道全世界頂級的獎是什麼?
陳:但是如果有的話,您希望拿到它?
張:如果有的話,我會竭盡全力去爭取的。
走進海爾的大樓,您會看見兩個大標語:一個是"海爾是海",一個是"中國造"。難怪一位專家評價張瑞敏和海爾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運作的一個典型案例"。大海深不可測,但願海爾在國際化的路上一路走好。(《經濟半小時》記者陳大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