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經濟半小時 > 週末熱點訪談
信息産業部官員談電信資費調整(2001年01月06日)
  電信資費調整無疑是過去一年裏讓消費者最關注的事件之一,去年12月25日發的文件,説是1月1號調整,如今過去5、6天了,也沒見到什麼動靜。"電信資費結構性調整"方案使中國電信又進入爭論的旋渦中。

  這次資費調價,國際、國內的長話費都降了,市話費漲了。長話和市話價格的改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計費單位變了。長話由每分鐘計費變成了每6秒鐘計費,市話由每3分鐘變成了每分鐘。這個公佈出來之後,信息産業部再次成了焦點。1月5日晚,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記者陳大會對信息産業部經濟調節與通信清算司副司長張曉鐵進行了專訪。這是信息産業部再資費調整方案出臺後首次面對電視媒體的採訪.

  陳大會(以下簡稱"陳"):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降價?

  張曉鐵(以下簡稱"張"):去年初我們就開始醞釀降價。從1995年以後,我們逐漸感到我們的資費結構不太合理。同時,我們資費結構的調整必須按照市場需求隨時進行調整。過去我們的資費調整進度很慢,多年調一次。這兩年我們加快了資費調整的進度。但是畢竟這種調整要有一個測算過程,是一項非常細緻的工作,不可能説今天要調,明天就能定下來。

  陳:我們老百姓所看到的調整後的價格是由誰來定的?

  張:價格調整是國務院批准的。

  陳:誰來定的?

  張:資費標準是全國人民來定的。

  陳:觀眾拿到你們調整之後的資訊價格,你們是根據什麼來得出一個結論説它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意願呢?

  張:我們這是根據聽證會的結果,對原有的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

  陳:你們舉行的那個聽證會恰恰是爭議特別多的一次聽證會,你們就是依照那個聽證會來制定今天的這個價格嗎?

  張:對聽證會的意見、爭議,我想只是很多人發表一些意見、一些想法。可能這次聽證會開的過程當中,和一些老百姓的期望值不太一樣,而且很多老百姓急於想知道電信資費調整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電信資費的調整包括對開聽證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説他們認為聽證會開得非常神秘,實際上我覺得老百姓在這個問題上實際是想急於知道我們聽證會的結果。目前老百姓對這個反映並不是非常強烈。總的來講,大多數人對這個資費調整,從老百姓的情緒來看還是非常滿意的。

  陳:大家最關心的其實還是調價的內容。我們先來看一看長途話費,無論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長途,都從原來的每分鐘計算收費變成現在的每6秒鐘來計費,為什麼是6秒鐘?

  張: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資費標準是按照六秒來進行設計的。同時我們現在的市話交換機,每六秒跳一次表。在這種情況下,計費單元設計我們考慮按六秒計費,我們設計的資費標準在測算起來確實是比較方便的。

  陳:你們覺得如果以一秒鐘為單位測算就不方便了嗎?

  張:一般的情況下,1秒鐘、6秒鐘或者是120秒等等,它都有一個呼叫建立費。成本分攤是不一樣的。也可能1秒鐘設計下來,1秒鐘是2分錢。1秒鐘2分錢,跟我6秒鐘7分錢的效果可能是一樣的,是等值的。

  陳:為什麼會是一樣的呢?老百姓不是可以少交5分錢嗎?

  張:是可以少交,但是它的支出成本不一樣。

  陳:以6秒鐘為單元來收費,是不是你們承擔的最低的限度?

  張:説白了,1秒鐘也好,6秒鐘計費也好,1分鐘計費也好,3分鐘計費也好,包括5分鐘計費……

  陳:成本是一樣的?

  張:成本是一樣的。實際上真正要在技術上達到0.5秒、0.001秒我覺得都是可以的。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必要。

  陳:我想問的是能不能按1秒鐘計費?我打到了1秒就是1秒,不要收我6秒的錢。

  張:按1秒計費是完全可以的。

  陳:我們在技術上是可以的?

  張:技術上可以做到的,沒有問題的。

  陳:但是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張:如果我們現在測算下來,每1秒鐘我們的分鐘數可能是個零頭。而且我們感到按1秒計費的話,我們確實還要進行投入、進行改造。計費單元越精確,成本投入越大,實際上增加的成本都要加到老百姓頭上。我們是用最小的投入、最方便的一些計費手段來滿足老百姓的一些需求。以6秒鐘為一個單位來收費,我們技術上是做得到的。

  陳:在多長時間以前就能夠做得到?

  張:1985年以後。

  陳:在那麼早以前我們在技術上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張:完全可以做到。

  陳:那為什麼不做呢?

  張:主要是一些新興公司成立起來以後,為了競爭、為了市場的需求,逐步改革計費單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計費單元交換機的計費單元就開始發生一些變化,五花八門的計費方式全出來了,這可能就是市場競爭的一個結果。

  陳:就是為了競爭?

  張:為了競爭。

  陳:我們再來看看市內電話。第一次收費單元是3分鐘,3分鐘以後改成每分鐘收費。市話的收費為什麼不可以以秒為單位來收費?

  張:設備要擴充,要大量地進行改造,就是涉及成本多少、花錢多少的問題。

  陳:但是您剛才提到人民的呼聲,我相信您肯定能聽到,更多的人都希望市內電話是以秒為單位來計算收費的。那麼既然有這麼大的市場需求,這麼大的市場的呼聲,你們不打算改嗎?

  張:實際上市話以秒計費在世界各國都非常少見。如果要以秒計費,恐怕設備成本改造量非常大,而且增加的投資也非常大。實際上問題不在於計費標準、計費單元的改革,而在於計費標準到底定多少。老百姓更關心的是他花錢的多少。如果以秒計費成本大量提高,以秒計費的錢數又很高,即使以秒計費,老百姓也不會同意。

  陳:如果説我打了1秒鐘的電話、你收我1分鐘的錢,和我打1秒鐘的電話、你收我1秒鐘的錢,哪個更科學?

  張:兩者是同等科學的。

  陳:你是説相對於價格的制定者都是科學的?

  張:對於老百姓也是科學的,對企業成本也是科學的。

  陳:消費者他不會管你的成本。

  張:對。但是1分鐘如果是1角錢的話,那麼1秒鐘並不是簡單的拿1分鐘來除以60……

  陳:您的意思就是説可以以秒為單位來收費,但是以這個為單位,整體的價錢就要提上去?

  張:每秒鐘的單價要往上升。

  陳:不是原來的每3分鐘1角8分的價錢了?

  張:我想可能會遠遠高於1角8分。

  陳:市話如果真的以秒來計算,您覺得大家承受不了嗎?

  張:資費標準現在是3分鐘1角8分。如果按秒來計費,3分鐘有可能是2角4分或2角6分,這是一個假設。但具體標準計算要重新核算。

  陳:但是大家會有另外一種説法:我打一個電話打到三分零一秒的時候,你卻要收我四分鐘的錢,按照現在調節後的政策來看,你覺得這樣科學嗎?

  張:資費標準分時段計費,它總有一個最小計費單元……

  陳:您覺得這是合理的?

  張:我認為是合理的。

  陳:老百姓多交那59秒的錢可以接受?

  張:並不是多交了。在資費標準的測算當中,打電話多的人和打電話少的人總是在互相進行補貼的。它是根據一個總水平來進行測算的。有可能你打的電話少,你可能和打電話多的人相互之間要找一個平衡點。

  陳:這是在價格制定上一定要考慮的?

  張:這是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陳:原來為什麼要定到每3分鐘交1角8分錢呢?

  張:最早的時候我記得每3分鐘是4分錢,後來提到8分錢、1角2分,當時是為了讓一些中低收入的老百姓能用得起市內電話。在這種壟斷經營時期,世界各國的市內電話資費水平定得都非常低。

  陳:那麼觀眾現在就想問這麼一個問題:現在打市內電話,你們改了之後的價錢和以前的價錢是不是低於你們成本的價錢?

  張:低於成本。

  陳:這裡面主要是政府考慮到一個社會效益的問題?

  張:社會效益的問題。我們的資費標準從市話來看不允許它定得很高。

  陳:這次價格調整之後,發現中國電信公司少賺了300個億。觀眾可能會想這就像在小市場上砍價一樣:這個賣的人開價是300元,買的人出價是30元,最後成交價是50塊錢。賣方可以讓出很多很多的錢,但是他還是可以賣掉的。我們的觀眾就會有一個問題:他們每次在交的這個電話費裏面,到底有多少水份?或者説有沒有水份?

  張:這裡不存在水份的問題。

  陳:那您能不能告訴我們這300個億是什麼錢?如果你們要是沒有這個價格調整的話,老百姓會問他們是不是要交300個億。這個問題您怎麼回答呢?

  張:像錢這個問題,實際上老百姓花錢一定要買到他感到有用的東西,物有所值。

  陳:但是不能花冤枉錢。

  張:是不能花冤枉錢。

  陳:他們有沒有權利認為那300個億是擠掉的水份?

  張:這個在不同的時期花的錢數是不一樣的。比如像過去兩萬塊錢買一個移動電話,他感到物有所值。

  陳:是合理的?

  張:物有所值他才去買。但是有些人感到兩萬塊錢買這個手機不值,他絕對不會去買。目前也是這種情況,消費必須讓老百姓感到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我願意去消費,我才可以去打這個電話。如果確實不值的話,我不會去打。不打電話,中國電信也賺不到這部分錢。

  在今晚19:30CCTV-2播出的《經濟半小時》節目中,您會看到一個錄像節目,它曾被許多媒體稱作是神秘的錄像帶,錄像內容是去年9月18日那次萬眾矚目的價格聽證會。關於那次價格聽證會,媒體有各種不同的報道和説法,因為場外的人誰也沒有看到聽證會的過程。今天晚上,信息産業部將首次公開這份錄像資料。(《經濟半小時》記者陳大會)
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