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西電東送((2002年08月20日 22時06分)) |
|
|
西電東送,放眼奧運
眼下已經立秋,天氣也涼了下來。但每個北京人應該都還記得7、8月的“桑拿天”。第一個桑拿天應該是7月10日,這一天北京用電量出現第一個歷史高峰。從這一天以後,北京天氣開始高溫悶熱,用電量也大幅上升,每天只算空調、電扇這些降溫設備的話,它們的用電量就佔了北京地區總用電量的40%。《經濟半小時》記者廖紅漫對此進行了調查。
今年夏天7月10日到8月2日這個階段北京的氣溫非常高,尤其是在7月10日,這一天記者所在的這個北京鐵路總醫院居民小區的變壓器就出了問題。這臺出問題的變壓器管著北京鐵路總醫院600多戶居民的日常用電,大熱天停電後果可想而知。這裡的居民對此記憶猶新。
北京鐵路總醫院電氣工程師王捷:在7月10日晚上9點多鐘突然間就斷電了。
北京鐵路總醫院退休職工高盛民:當時的感覺就是洗桑拿唄,就是悶熱。
北京鐵路總醫院電氣工程師王捷在斷電以後馬上給95598,北京供電局客戶服務中心
打了電話。
那麼,北京供電局客戶服務中心、北京供電局調度中心是一個什麼樣的工作狀況?他們如何應對高溫帶來的問題?
北京供電局調度員路明明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是非常緊張。
記者:緊張到什麼程度?
路明明:電話基本就接不過來。而且我們的負荷,就是站裏邊的設備有很多已經達到過負荷了。我們主要處理這些問題。
記者:為什麼電話會接不過來?
路明明:都是變電站報一些異常的設備過溫,過負荷。
據了解,北京今年夏天電網的最高負荷是8月2日創出的824萬千瓦的歷史新高,比去年的705萬千瓦凈增了119萬千瓦,增長率高達16%。同時,也大大超出了對今年最高負荷780萬千瓦的預計。這其中空調的用電佔到了全市用電總量的40%。為此記者採訪了
北京供電局副總工程師楊超。
楊超:北京地區的負荷增長主要是空調製冷負荷的大幅增加。按照統計,大概有300萬(千瓦)以上的空調負荷。
為了過好夏天,北京的很多居民已經裝上了兩台、甚至三台的空調,用電緊張也就不言而喻了。北京尚且如此,那麼,整個京津唐地區情況怎樣?據統計,今年夏季京津唐地區電網的最高負荷達到了1833萬千瓦,比去年的1580萬千瓦增加了253萬千瓦,增幅也達到了16%。
華北電力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錢遵培告訴記者:今年夏天是非常緊張,把所有的機組都開起來了,包括燃油的機組也都開起來了,才滿足用電負荷的需要。
正是在今年夏天京津唐地區電網告急的情況下,“西電東送”北通道項目開工了。它的建成將給京津唐地區的用電帶來多大程度的緩解呢?
記者從錢遵培總經理那裏了解到,幾個電廠建成以後大概可以增加400多萬裝機的容量,通過輸電線路建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可以往京津唐電網送。
北通道項目將使京津唐地區的用電緊張狀況逐漸緩解。另據保守的預測,北京2008年奧運會期間的最高用電水平將達到1300萬千瓦,這對北京電網又是一次艱巨的考驗。華北電力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錢遵培向記者表明了他的看法。
錢遵培:西電東送對2008年奧運會也是個很大的支持。這些項目實施以後,在奧運會期間的供電將比較可靠,我們華北電力集團公司同時要實施一個奧運行動計劃,這個包括電網的建設還有配網的建設。
北京供電局副總工程師楊超對此也很有信心。
楊超:能夠保證一個是奧運場館它能有可靠十分充足的電力,同時保證老百姓在奧運期間的話能夠收看好電視,保證他的安全供電。
有一個細節很能説明問題。北京供電公司的客戶服務電話“95598”,平常的接線員就是15位,但在8月初最悶熱的時候,由於電話數量太多,接線員增加到37位。而且,從7月10日到8月8日的高溫天氣裏,平均每天處理用電故障600多起,是平常的10倍。這麼高的用電量,我們的供電能吃得消嗎?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國寶表明了他的看法。
主持人:今年夏天您的家裏也會停電嗎?
張國寶:我家裏第一次就被停了。就是第一次用電高峰的時候就被停了。
主持人:為什麼呢?現在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停電的情況發生?
張國寶:主要還是電力設施的建設跟不上,倒不是説缺電造成的。因為各個小區的建設,它的配電設施對於電力增長的預計不足。
主持人:目前京津唐地區整個的用電情況怎麼樣?
張國寶:京津唐地區自身裝機有1800萬千瓦,像北京地區現在大約有三分之一電力來自於外部,現在光是蒙西地區往北京送電就達到112萬千瓦。另外,最近我們從東北、綏州到華北路線也建好了,從那裏也有少量的電量過來。也就是北京現在的用電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也已經是“西電東送”送過來的了。
主持人:目前這些北京的用電能不能保障我們的需求?
張國寶:現在從目前我們的電力供應的情況來看,應該是可以滿足北京供電需求的,還不至於出現電源不足。
主持人:那麼北京用電量特別是到2008年的奧運會還會大幅度增長嗎?
張國寶:一定會有比較大的增長。
主持人:我們用電量的增長會是怎樣的一個幅度?
張國寶:我們有一個測算,比如説,我們現在整個北京地區的家庭裝的空調如果加在一起,總量大概有700萬千瓦,同時空調開通率大約應該在300多萬千瓦,因此我們對北京市今後用電的預測,在未來幾年當中大體平均能夠有7%左右的增長。
主持人:那麼這個增長的部分,將來這電是從哪來的?
張國寶:現在我們預計,在“十五”期間整個京津唐電網應該增長700萬千瓦左右,這個電主要來自於西部。
主持人:大家很關心北京地區將來電價會怎麼樣?
張國寶:只會對北京的電價有降低的好處,不會對北京電價上升帶來影響。
主持人:為什麼呢 ?
張國寶:因為西電總體來講,在北京的落地電價比本地電站的上網電價要便宜。
主持人:那就是説將來我們電價是看低的。
張國寶:如果從西電接受角度上來看當然要看低的,但是同樣也存在一些電價上漲的因素。比如説,現在城鄉要同網同價,那麼過去農村的電價比城裏電價要高。今後我們要做到同網同價,這樣城鄉電網的電價可能會有些適當的調整,也許會影響城市電價略微有些上漲。但總體來看這個電價將來會保持穩定。
主持人:那麼我們這個電價變化有沒有一個計劃,或者説有沒有一個時間表?
張國寶:沒有時間表説這個電價一定會漲多少。從我們現在預計來講,這個電價不至於在未來幾年當中出現逐年上漲的趨勢,這種情況不會有。
記者在山西、內蒙等地採訪時聽到這樣一個説法:“煤從空中走”,意思就是與其往外運煤,不如建起火電站就地發電,這就相當於煤從空中被運走了。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九曲黃河與萬里長城交匯的地方是山西省河曲縣,記者在這裡了解到這裡的老百姓年人均收入是308元,這裡是國家級貧困縣。但今天河曲電廠開工了,以後會讓河曲的煤從空中走到北京,這也會讓河曲人的生活發生變化。具體會有哪些變化?《經濟半小時》記者到當地進行了調查。
“煤從空中走”
沙畔村是離河曲縣城最近的一個村莊,年近半百的鄔挨喜一家祖祖輩輩就住在這裡,當年他的父親用走西口賺下來的錢供他唸書,使他成了全村唯一的高中生。可鄔挨喜並不高興,儘管在全縣13個鄉鎮裏沙畔村還算是富的,但鄔挨喜一家年人均收入也不到400元,依舊過著窮日子。鄔挨喜有一畝半的西瓜地,和兩顆蘋果樹,無論收成怎麼好,可因為運不出去,又沒人買,幾乎全爛在地裏。直到去年他聽村裏的人説,這裡是西電東送的北部通道,家門前要建一個現代化的發電廠,鄔挨喜心裏的算盤才真正地打起來。他先是在自家院子裏蓋了兩間房,而後便開始收拾他那一畝半的西瓜地。今天,河曲發電廠就在距離他家門前五百米的地方打起了地基,夏天還沒過完,工地上才來了百十來號人,可鄔挨喜一家的生活卻開始發生了變化。
山西省河曲縣文筆鎮沙畔村村民鄔挨喜告訴記者:去年像這樣的西瓜,我去縣城裏一天也賣不了多少錢,賣不了,一斤只能買到五、六分錢,今年就不一樣了。今年我們不用出村,就在這個工地上就能賣掉。今年的價錢也比去年還賣的好,今年一斤能賣到一角五分錢左右,像這樣兩間房子一個月能租一百五十元錢。
發電廠的工地忙,鄔挨喜也忙。租房子、賣西瓜、蘋果、蔬菜、幫工地上搬磚運砂石,他忙得不亦樂乎。
鄔挨喜:一天能掙三十多元錢,一個月九百多元錢。光在這個工地上打工,再加上地裏的瓜菜收入,一個月就能將近兩千元。
在河曲看好建電廠能帶動經濟的遠不止鄔挨喜一個,巨大的商機同樣吸引著這裡的每一個人。這條路是河曲縣城最寬的一條柏油路,它直通向正在建設的河曲發電廠。這個黃金地帶一下子被那些遠離家鄉外出打工者看好,他們開始回家鄉投資,蓋飯店、建賓館,路的兩旁拆遷的拆遷,蓋樓的蓋樓。發電廠今天剛剛動工興建,一些老闆已經搶先一步拿出資金開始投資興建水泥廠、磚廠、沙石場。記者採訪了山西省河曲縣晉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廠長王治厚。
王治厚:電廠的上馬帶動了其它相關産業,其他産業一上馬,就需要大樓的建築材料,其中水泥就是一個主要的建築材料,所以水泥市場我們非常看好。
河曲自古以來沒有通過鐵路,許多百姓甚至連火車都沒有見過。 由於河曲發電廠的動工興建,一條從煤礦通向發電廠的鐵路運煤專用線,不久將會在這片雜草叢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來。
河曲縣委縣政府就發電廠拉動當地經濟進行了專門的測算,去年,全縣的財政收入只有5209萬元,到2005年,一期工程建成投産後,僅發電廠就可以上繳利稅3個億,二期工程投産後,電廠上繳利稅可達8億多,到2006年,全縣國民生産總值可達20個億。
山西省河曲縣縣委書記鄭紅光對未來充滿信心:按照我們現在有關方面預測,我們的經濟總量三年翻三番,可以建成山西一流縣,五年再翻番,爭創全國先進縣。
其實,不僅僅河曲縣,我們從國家計委了解到,在“西電東送”北通道的6個建設項目中,山西就佔了4個。這些項目全面開工投産後,預計每年將有1400萬噸煤變成電,從空中運到京津唐,留給山西的將是每年10億元的稅收。
這還僅僅是北通道,到現在為止,國家投入到西電東送工程中的總投資已經達到1160億元,這1160億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區,西電東送真正起到了同時拉動東西部經濟的作用。
(《經濟半小時》記者李榮、廖紅漫、王亞丹、榮嶸、楊楠編輯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