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謎藍田神話((2002年07月04日 14時37分)) |
|
|
對於ST生態農業的15萬名投資者來説,這段時間是壞消息不斷:先是ST生態2001年年報顯示,“三連虧”成為定局,接著是公司暫停上市。根據有關規定,如果ST生態2002年中報不能實現扭虧,那麼公司將摘牌退市。熟悉ST生態背景的人都知道,ST生態就是更名前的藍田股份,藍田股份曾經創造了中國股市長盛不衰的績優神話。在ST生態的生死關頭,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這只中國股市的“老牌績優股”,看看它是如何從“中國農業第一股”變成“連續三年虧損”的。有人用“生死時速”來形容ST生態也就是藍田股份現在的危險處境,那藍田公司現在的景況究竟如何,請關注我們記者的調查。
一、神話凋零
在瞿家灣鎮你能處處感受到這種蕭條。記者坐鎮上的環城車繞了一圈,路上幾乎見不到什麼行人,田野裏、魚塘邊也很少有人在幹活。藍田港是藍田公司生態旅遊的起點,也是藍田公司水産品的集散地。這是一年前記者拍下的鏡頭:挂著藍田公司旗號的大船一艘連一艘,碼頭上水産品買賣生意興隆。
如今儘管是洪湖旅遊的旺季,藍田港卻門庭冷落,幾乎看不到什麼遊客。這段時間旅遊旺不旺呢?記者問藍田公司職工。他説:“沒有人了,去年還是人山人海,連停車的地方都沒有。”為什麼今年人少了?他説藍田垮了。
僅僅在半年前,藍田股份還是中國證券市場上一隻老牌的績優股,1996年發行上市以後,在財務數字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産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被稱作是了“中國農業第一股”。如今號稱“中國農業産業化旗幟”的藍田公司到底怎麼了?
記者進入藍田工業園是下午2點上班時間,看見花園裏雜草叢生,大部分車間都是鐵將軍把門。很難想象這就是藍田公司生産野蓮汁、野藕汁的部分設備,水管已經生銹了,閥門、壓力錶也是銹跡斑斑,裝化學原料的玻璃瓶不知道已經放了多長時間了,流出來的汁液已經泛黃了。儘管廠區裏還挂著責任人的標牌,可給人的感覺是有一段時間沒人管了。
公司門衛説工人晚上都在上班。主要是生産野蓮汁、野藕汁。儘管門衛告訴我們飲料公司這幾天上班,為了眼見為實,記者找到了飲料公司的車間,這裡就是野蓮汁、野藕汁的生産基地。只見車間鐵門緊鎖,透過窗戶可以隱約看見,廠房空無一人,從設備上蒙的灰塵看,應該有些日子沒開工了。生産車間的隔壁,記者發現了野蓮汁、野藕汁的倉庫。知情人告訴我們,以前每天有幾十輛車上廠裏來拉貨,現在好幾天也沒一車貨出廠門。但是也有人説:“我一年四季都在生産。”那怎麼沒有聽到車間裏有生産的聲音呢?他説:“今天晚上來調。”
記者很疑惑,為什麼同在純凈水車間上班,有人説一年四季都在生産,有人説沒有生産。儘管職工們都在極力掩飾公司的困境,ST生態2001年年報卻透露出藍田的危險處境:由於連續三年虧損,背負鉅額債務,公司瀕臨破産邊緣,如果重組不成功,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
原ST生態副總經理對記者説作為藍田整個狀況運轉起來不困難。他認為再好的企業沒有資金的支持,肯定發展起來很困難。就在他強調資金困難的同時,記者卻在藍田公司辦的《金農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好消息:中國藍田總公司2001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總額達到54.65億元,實現利稅16.72億元。藍田經濟已全面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已經步入全新發展時期的藍田公司,在半年以後就接近破産邊緣呢?藍田公司職工認為走下坡路主要的原因,他覺得應當還是資金這關,“如果説資金能夠跟上去的話,我想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村民們告訴記者:從去年10月份起,藍田公司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片魚塘修了一半就停建了,原因是藍田公司沒錢了。這是一個已經拆遷的村子,村民原本是要到藍田公司去上班的,現在公司不景氣,這個村的村民既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又面臨著失業的威脅。最早在公開場合提出藍田資金鏈斷了的是中國藍田的掌門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藍田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瞿兆玉提出:由於劉姝威的600字文章,銀行不再給藍田發放貸款,導致藍田資金鏈斷裂,藍田到了最困難的時候。瞿兆玉中國藍田總公司總裁,1948年出生於洪湖市瞿家灣鎮,1968 年入伍,轉業後曾擔任瀋陽行政學院副院長,1992年創立藍田公司,2002年因藍田股份問題接受調查。
當地人把瞿兆玉稱作是能人,他不僅把藍田公司經營成了“中國農業産業化的一面旗幟”,而且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大夥兒認為正是瞿兆玉這個“神人”,創造了藍田這個“神話”。幾經週折記者在這家瞿家灣飯店找到了瞿兆玉的弟弟瞿兆龍。
瞿兆龍説:“我們認為他這人確實是了不起,為地方人辦實事。他自己是農村出生的,原來也受過苦。藍田是他小名,是他原來的小名。”
原來大名鼎鼎的藍田公司是以瞿兆玉的小名起名的,而藍田股份的董事長保田是瞿兆玉的親弟弟。調查中無論是當地老百姓還是投資者都向記者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藍田能夠起死回生。而重組是目前藍田惟一的“救命稻草”。記者趕到ST生態現在的管理大樓,希望了解最新的重組動態。可工作人員都以領導不在家,一口回絕。記者注意到大部分的辦公室都鎖著門,這一層樓惟一開門的就是洗手間了。ST生態發佈公告稱,公司正全力以赴進行資産、債務重組,力爭上半年贏利。可在ST生態的管理中心,你很難體會到這種全力以赴。如今藍田公司的生命歷程進入倒記時,那究竟是什麼原因拖垮了藍田,僅僅一個資金鏈斷裂能夠解釋所有疑問嗎?
藍田神奇的業績一直受到方方面面的質疑,那藍田公司究竟有沒有在“魚塘裏放衛星”,藍田究竟有沒有造假。
二、 業績之謎
“那像這樣的一畝水面能夠産到1萬元錢以上嗎?”我們問瞿家灣鎮一位村民。“賺不了那麼多錢。”他説。村民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口塘是17畝水面,養魚能産出7、8萬元,即使加上養鴨的收入,每畝水面的産出也很難突破1萬元,每畝2、3萬元的收入根本是天方夜譚。記者也算了一筆賬,如果每畝3萬元的産值是真的話,藍田只要開發10萬畝精養魚塘,收入就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30億元。而同樣是在湖北養魚,武昌魚的招股説明書的數字顯示:每畝産值不足1000元,那藍田公司真的能創造出比武昌魚公司高幾十倍的魚塘養殖奇跡嗎?
中國人民大學農經系主任唐忠指出:“在實驗室裏面小面積的,你説達到很高産量這個有可能。那麼很大面積地去達到很高的産量,農業生産比如每畝3萬元的魚,這個我確實以前沒聽説過。”
有一位懂行的人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每畝3萬元,意味著藍田一畝水面至少要産3、4千公斤魚,就是説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裏,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魚在游動,這麼大的密度,不説別的,光是氧氣供應就是大問題,恐怕只有在實驗室才能做得到。那為什麼藍田公司魚塘裏的神話可以維持這麼多年?唐忠説藍田公司的人不斷地跟他們説他們能達到,他們一年的魚起兩次,上面還有野鴨。唐忠無奈:野鴨養多少只,有多少尾魚,沒辦法去數他有多少。
當記者面對洪湖上百萬畝水面時,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困惑。因為藍田究竟在湖裏打了幾根樁,水裏究竟有多少魚,審計師是無法審計的。藍田股份2000年年報顯示:藍田的固定資産已達21.69億元,佔總資産的76.4%,公司經營收入和其他資金來源大部分轉化為固定資産。藍田真的把這麼多的錢作為固定資産投入,扔到水裏去了嗎?如果這些固定資産投入是虛假的,那資金又轉移到哪去了呢? 按藍田公佈的數據:飲料的毛利率達46%,而承德露露的毛利率不足30%,藍田又一次創造出了同行業2倍以上的利潤率。2000年藍田靠賣野蓮汁、野藕汁等飲料收入了5個多億,如果數字是真的,意味著藍田一年買了兩、三億罐飲料。按藍田公佈的財務數據:它的主營業務收入高得讓人難以置信,而它的應收賬款又低得讓人不可思議。公司2000年主營業務收入是18.4億元,而應收賬款只有區區800多萬元。
《財經》雜誌記者康偉平提出,藍田提供的解釋歸結為是地方上的一種情況,整個洪湖這個地方就只有一家儲蓄所。它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吞吐量,所以他們必須要採取這種現金交易的方式。康違平説這是一個挺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最簡單的常識,既然有這麼大的現金流量,那麼為什麼會沒有一家銀行願意在那駐足?
一個又一個疑點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果:藍田的鉅額收入從會計角度無法最終確認,藍田的業績真假無從辨別。而真正揭開藍田業績之謎的是ST生態2001年年報,三年來的財務指標來了一個“大變臉”:主營業務收入,1999年調整前是18億5千多萬元,調整後是2千4百多萬元,2000年調整前是18億4千多萬元,調整後不到4千萬元,2001年是5千5百多萬元。記者注意到:調整後的主營業務收入不到調整前的零頭。凈利潤,1999年調整前是5億1千多萬元,調整後是負的2千2百多萬元,2000年,調整前是4億3千多萬元,調整後是負的1千多萬元,2001年是負的8千多萬元。每股收益,1999年調整前是1.15元,調整後是負的0.0049元,2000年調整前是0.97元,調整後是負的0.0239元,2001年是負的0.18元。記者注意到凈利潤和每股收益調整後來了一個“乾坤大挪移”,數據全都由正變負了,藍田股份也由一隻“績優股”變成了“垃圾股”。
我們注意到在藍田係的一系列公司中,藍田股份和中國藍田一直有著親密的接觸,而人們一直在質疑兩者之間的關係,中國藍田為什麼會成為藍田股份的提款機。
三、 股權之謎
藍田公司還在這邊上班嗎?
“現在好像沒有了吧,因為現在他們公司有事。你們可能知道吧,這樣它的賬號凍結了以後,沒有資金了。沒有資金交不了租金,大樓我們就收回了。”記者趕到中國藍田的時候,公司的搬家工作已經到了收尾階段,大部分人員已經撤離了,剩下了一些罈罈罐罐。記者從一樓走到三樓,大多數辦公室都是房門緊縮,記者找到了惟一一個有留守人員的辦公室。我們問:“總公司拆遷搬出去的部分會到哪個地方去辦公?”留守人員:不搬,整個樓裏都有人,老總房裏都有人,都沒走。我們:那我們看,除了您這房間以外都鎖門了。留守人員:都出去幹事去了。
記者調查獲得的資料顯示:1998年1月9日,由瞿兆玉簽字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遞交了“企業申請變更登記註冊書”,主要變更的地方有兩處,企業法人名稱由“中國農業物質供銷總公司”變革為“中國藍田總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張仲銘”申請變更為“瞿兆玉”。不久中國藍田問世,中國藍田總公司出現後的一大怪事是,從誕生那天起與藍田股份的關係就很微妙。在雙方的關聯交易中,藍田股份似乎總在佔便宜。藍田股份上億元的廣告費都由中國藍田支付,就連藍田股份因為上市造假的行政罰款,也是由中國藍田墊付的,無私奉獻精神似乎發揚到家了。
《財經》記者康偉平指出,“他説這兩個公司就像我的兩個兒子,我不能看著一個兒子有飯吃,另一個兒子沒飯吃”。他們認為資金在裏面的流動是非常正常的。康偉平説這顯然是不正常,而且這裡面很蹊蹺。“為什麼它們共有一個法人,而股權上沒有一點聯絡,同時經濟上的聯絡如此緊密。”
記者注意到瞿兆玉的這兩個兒子最緊密的聯絡是在資金方面。具有國字號大旗的中國藍田公司看起來似乎在盡義務。但事實上它已經成為藍田係公司通過貸款圈錢的重要一環。今年2月以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11起銀行起訴藍田公司的借款案。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一庭副庭長董建中告訴我們,目前這批案件已經審結6件,審結訴訟標的總計達4億4千8百多萬。就已經審結的6件案件來看,藍田公司均未到庭參加訴訟,也未向法院提交書面答辯意見。
從已經判決的案件看,藍田公司一律敗訴。記者注意到:這11起案件的被告是中國藍田總公司、洪湖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湖北江湖生態農業股份公司,涉及的案由都是借款和擔保。那這三家公司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據記者調查:ST生態,也就是藍田股份的第一大股東是洪湖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它佔ST生態總股本的35%。而洪湖藍田的控股股東是中國藍田總公司,因此ST生態是中國藍田的孫公司。記者發現在2001年年報中,第一次公佈了洪湖藍田的股本情況,原來瞿兆玉個人是洪湖藍田的第一大股東,出資1300萬元,持股比例是79%。這就不難理解瞿兆玉為什麼説中國藍田和藍田股份是他的兩個兒子了,不難理解中國藍田為什麼要“無私奉獻”了。其實對於瞿兆玉來説,這兩個公司就像他的兩個口袋,資金移動就像是“左口袋到右口袋”。而圈錢是瞿兆玉控制藍田係公司的主要目的。整個藍田係公司欠銀行的資金超出20億元。而藍田公司已經是空殼,股東權益是負數。在ST生態命懸一發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藍田神話”凋零的過程。
ST生態大事記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9年10月,證監會處罰公司數項上市違規行為
2001年11月,劉姝威在《金融內參》發表600字短文,此後藍田資金鏈開始斷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董事長保田等1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拘傳接受調查
2002年3月,公司實行特別處理,股票簡稱變更為“ST生態”
2002年5月,因連續3年虧損,暫停上市(梁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