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經濟半小時 > 調查
豐寧:將綠色進行到底((2002年04月04日 21時56分))


    河北的豐寧縣是北京的北大門,和北京市區之間的直線距離才110公里。每年這個時候,從內蒙等地刮過來的沙塵就會經過豐寧到達北京,所以豐寧是北京阻擊沙塵天氣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這個地方也是落實國務院"退耕還林,退牧還林"政策的重點地區之一。豐寧人是如何為北京構築綠色防線,把綠色進行到底的呢?在植樹季節我們的記者來到了豐寧。

    從北京郊區的懷柔縣翻過一座山就是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開車只需3個小時。從地圖上看,豐寧是內蒙高原和河北平原的過渡帶,處於我國北部11省區的萬里風沙線上。多年來,由於降雨量少和植被人為破壞嚴重,豐寧地區的沙化面積不斷擴大,已經接近全縣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從1998年開始,黃沙淹沒房屋的觸目驚心景象在豐寧頻頻發生,引起了北京人的關注,環保學家發出警告:沙漠正在逼近北京。之後,國家投資和社會集資了近5億元開始了防沙治沙、植樹造林的行動。這些年種下的樹成活率有多少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到距離豐寧縣城25公里的喇嘛山口,喇嘛山口是豐寧縣有名的風口之一,積年累月的風沙把路都蓋上了。而且由於特殊的斜坡地形,沙丘每年都在向前流動。斜坡上特殊的地理條件和乾旱的氣候環境不適宜樹木生長,用什麼辦法能固定住黃沙呢?當地的治沙專家找到了這種名叫沙帳的巧辦法。沙帳是由名叫沙棘的耐乾旱的灌木圈成的,成型之後,中間還可以補上油松等常青樹,這樣沙子被固定在坡上,就能保證斜坡下的楊樹成活。過不了幾年,這樣的流動沙丘就會變成綠洲。其實,為了保證成活率,高科技的種樹方法從育苗開始貫穿于整個植樹過程。在豐寧縣的一家苗圃裏我們看到工人正在給樹苗裝營養杯,這樣的營養杯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樹苗的奶瓶"。有了營養袋苗木能保濕不失水,運往造林地栽下後,既就是20天不下雨根係仍然是濕潤的,比裸根造林成活率要高百分之二三十。

    科技含量的提高固然給造林、種草的成活率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不過,俗話説"樹要三分種,七分管",如果沒有完善的管理機制,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今年種,明年死"、"年年種樹年年荒"的現象。我們的記者從豐寧縣帶回來一份合同,這是當地農民同政府簽的承包合同,這份合同使種下的每一棵樹都有人管。

    豐寧縣小壩子鄉是豐寧縣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00年 5 月12 日,朱鎔基總理到這裡來視察,看到村民的房屋在沙子包圍中,有的房子甚至快被黃沙淹沒了,朱總理髮出緊急指示,要求"退耕還林,退牧還林,種樹種草,綠化荒山"。時隔2 年,今天我們再次來到小壩子鄉榔頭溝村。從遠處我們看到村口栽上了一片楊樹,村民告訴我們這裡原來都是耕地,現在村裏80%的耕地都已經種上了樹。再來到朱總理視察的地方,我們看到沙丘上種上了樹,屋子的主人蘇大娘説現在沙丘不會再移動或增高了,現在她住得比以前踏實多了。

    兩年前,剛聽説國家要求退耕還林,榔頭溝村的老李想不明白,祖祖輩輩種地,現在突然沒地種了,以後怎麼辦呢?後來看到縣裏的這份"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實施合同書",老李終於放心了。原來合同裏規定,村民每退一畝耕地種樹,一年鄉里補償140元錢的糧食和20元零花錢,多種樹多給糧。現在老李家裏的幾畝地也全栽上了楊樹。

    老李現在還看著幾十畝城裏人種的樹。過去,城裏人年年來種樹,卻不見樹成材,就是因為種了沒人管。現在豐寧縣把樹林的管理承包到戶。每個承包戶負責看護澆水,種活一棵樹的費用為5元錢,一畝林是200元錢。5元錢的成本讓每棵城裏人種的樹都有人管了,就是這兩年鬧旱災,樹木成活率也達到了85%。有了這每棵樹5元錢的工資,老李家的收入也比過去增加了。

    在豐寧縣林業局的辦公室裏,我們看到全縣"退耕還林"規劃圖,目前,豐寧縣已經完成退耕還林3萬畝。今年已經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納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計劃造林種苗132萬畝。豐寧縣的目標是在10年之內實現50%的綠化率。那麼,到那個時候,豐寧的環境會有什麼變化呢?豐寧縣林業局副局長鄭文龍説,現在,沙子數量減少了、流動性減緩了,將來的生態環境建設肯定有一個良好的改觀。

    據了解,在豐寧縣,造林、種草主要有三股力量:國家投入、外援資助和個人承包荒山。其中最有活力,也最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是個人承包荒山這種形式。我們在豐寧就遇見了一個叫老丁的,他一個人承包了6000畝荒山。提起這6000畝荒山,有人説老丁是"精明一世,糊塗一時",這次承包乾了件傻事。老丁到底是精明還是糊塗,聽聽他自己怎麼説。

    還沒見到老丁,我們就聽説他是豐寧縣出了名的精明人,總是能搶先一步發現商機。來到他承包的林場,正好碰上他在和買羊的客戶討價還價。

    討價還價當然只是老丁的小精明,他的大精明體現在他在生意上的幾次選擇。十幾年前,他看好奶牛市場,辦了個養牛場。當縣裏人紛紛效倣養牛,他轉行開起了門市部,跑貨運;沒過幾年他又發現了往北京、內蒙等地的長途客運有利可圖,於是買了兩輛大客車,承包客運路線。長途客運,客源穩定,收入豐厚。誰也沒想到,老丁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卻轉行承包荒山種起了樹。老丁要賣車搞這個,親朋好友輿論真不小。都多大歲數了,回頭你承包了山以後,得多少年見效呀?根本就是沒有經濟效益。

    2000年,老丁把賣車的40多萬元加上從銀行貸款的20萬元全部投入這6000畝荒山,和村裏簽了50年承包合同。不到兩年,就種下了60萬株樹苗。原來跑運輸,每天都能見到收入。而現在一次性把全部家當投入進去,十年之內都看不到收益。

    像老丁這樣的精明人會做賠本的買賣嗎?老丁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這60萬株樹苗,就算一年一棵增值一元錢,30年之後每棵樹就值30元。這樣這片荒山給老丁帶來的投資收益率將會超過30倍。老丁看的更長遠,他説,近期沒有效益,將來對子孫後代的效益是很高的,一個最好的綠色銀行。

    在老丁的林場我們發現他養的上千頭羊從沒出過羊圈上山吃草,老丁介紹説這叫舍飼養羊,也就是在羊圈裏用飼料養羊。過去就是因為過渡放牧,牛羊毀壞了山上的植被,現在,他不能重蹈覆轍,雖然這樣養羊成本比原來高,但是看著自己種下的樹苗一天天長大,看著荒山一天天變綠,老丁自信這又是一次精明的投資。"一看咱們的樹都起來了,對我是一個最大的安慰。"

    在豐寧縣所在的承德地區,像老丁這樣的荒山承包戶越來越多,截止到去年底,百畝以上的承包大戶有5300個,承包荒山700多萬畝。

    承德市人民政府市長景春華強調,實行誰種誰管誰受益的方式,能夠做到項目有投入、管理有機制、建設有成果,達到了政府要綠,農民要利的效果。

    注重實效,嚴把造林質量關是治理土地沙化問題的關鍵。在我們這幾天的節目中,我們看到各地都在想辦法,千方百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確保栽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尤其是,環境治理好的地方往往是把植樹造林與整治生態環境、調整農村産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的統一。(吳海燕)
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