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經濟半小時 > 調查
民工走後地咋辦((2002年02月27日 21時40分))


    元宵節一過,年也就算過完了,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將超過去年,這幾天又將迎來民工進城的客流高峰。青壯勞力都走了,不少地方就出現了土地拋荒、閒置的狀況,大片大片的土地任野草瘋長,卻無人料理,讓人看了心疼。怎麼辦呢?我國的勞務輸出大省安徽也曾經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安徽每年外出打工的人數約為500多萬,土地拋荒現象也一度十分嚴重,面對困境,安徽省因地制宜,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在安徽省農委經營管理處,專門負責拋荒土地流轉工作的秦仲華處長向記者介紹了全省拋荒土地的流轉情況。到2001年的年底,安徽全省土地拋荒閒置面積約140萬畝,安徽全省採取租賃、代耕,轉讓入股等新的土地承包方式,已解決了其中的98萬畝,佔全部拋荒土地的70%以上,在經管處提供給記者的材料中,記者對他們採取的土地租賃、委託代耕及將拋荒土地集中起來搞科技示範基地産生了興趣,於是決定到上述措施實行得比較到位的六安、舒城、廬江三個市縣去看看。記者的調查也由此開始,我們的路線是這樣的:從省會合肥出發乘車去六安,再從六安到舒城,最後到廬江,從廬江再返回合肥。

    當記者來到六安市的金安區時,接待記者的同志向我們講了發生在不久前的一件事:2002年2月7日晚,在廈門打工的140多名六安籍勞務人員集體包機返回家鄉過年,市裏主要領導到機場迎接了他們,這些在廈門打工的人員大多數是六安區的農民,能集體包機回家過年,説明這個市外出打工農民真是富了,市裏領導能集體到機場迎接,説明政府真是重視打工者的工作和生活。作為外出打工的農民,最關心的還是家裏的承包地,政府又是怎樣幫他們解決的呢?記者來到了六安區先生店鄉,在這個鄉的松店村,記者找到了這次坐飛機回家的農民之一劉潔的家,劉潔的父親向記者講了劉潔在外的打工情況。劉潔在外面打工是通過勞動局介紹,在廈門金龍公司汽車製造廠,月工資在1000元錢以上。

    劉潔的父親又告訴記者,他家現有14畝土地,以前他和劉潔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劉潔外出打工後,現在家裏只留下了夠家裏人口糧的土地,其餘的土地轉包給了村裏的其他有能力耕作的大戶,稅費也由大戶承擔,這樣這些田地的稅費就節省下來了,土地問題解決了,劉潔在外地也能放心打工了,與劉潔一樣出門在外的村民洪宏年,現在南京做小生意,他把幾個兄弟也帶了出去,家裏只剩下老父母親,而他家也大約有14畝地,他家的土地是怎麼安置的呢?

    洪宏年介紹,他的幾個叔叔在家裏,土地轉給叔叔來耕種。與劉潔不同的是,江宏年家的稅費由自己承擔,這種形式叫代耕,象劉潔與洪宏年這樣的外出務工、經商的年輕人在松店村3200多人中就有1500多,但是村裏的地並沒有因此而拋荒。

    出去比在家掙錢強,外出務工的村民自己承擔稅費,自己承擔也安心一點,家裏的田不會荒,村裏在這裡面,主要起協調把事情妥善處理。

    在整個金安區的73萬畝土地中,拋荒地面積曾達5.5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7.5%,其中,農戶舉家外出打工造成家中承包地無人耕種是主要原因,,這個區通過各級政府組織轉包,代耕,已流轉了拋荒土地4.81萬畝,佔總拋荒地的近90%,拋荒問題基本解決了,農民在外打工也就放心了.

    記者到達舒城時正趕上天降小雨,本是農閒時節又正逢下雨天,記者本以為不會有人再幹農活了,但是在舒城千人橋鎮的景泰園苗木基地,記者仍然見到了基地裏一片忙碌。這片佔地327畝,集中聯片的景泰園是千人橋鎮重陽村委會把六個村民組154戶農民的拋荒地集中起來,再租給景泰苗木公司做育苗基地的。對於這塊拋荒地,村支書倪修道給記者介紹了它的歷史。

    以前,這裡大部分種的是水稻和油菜。有時不在家的,就搞一次水稻。當時的收入情況,如果在家耕作的好,完成了國家的稅費,剩下來的就是一定的口糧;如果種的不好,管理的不太好,就只能保本。

    只保個本當然不是村民們所希望的,於是外出打工經商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拋荒地也逐漸多了起來,土地的稅費當然也收不上來。在這種情況下,村裏決定把地集中起來再租出去,新承包人就是景泰公司。在第一個承包期五年(2001-2005年)內,景泰公司向村裏交納每畝每年400元的稅費,第一段承包期結束後,再根據市場物價和田畝稅費負擔情況的變化,議定續簽協議。村委會的田畝稅費有了保證,村民們從中得到好處了嗎?

    村裏負責人介紹,除了國家的稅費是由承包公司繳完,每一畝土地農民還能分紅150元。

    農民所得到的這每畝150元,只是每年的固定租金收入。此外,農民還可以在這裡打工增加收入。村支書向記者介紹,全村約有村民600人,其中不到400人在外打工,剩下的200多人中有150人有勞動能力。景泰園苗木基地在3月-9月這六個月份中,一天就需要工人50名。這樣,這150人平均每個人一年內能輪到兩個月的活幹。工人的工資是一天10-15元,一個人這兩個月就能賺到600-900元,這對於年收入只有1630元的當地農民來説,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家裏有了這筆收入做保障,在外面打工的親人也就可以安心了。農民倪越繁2001年在江蘇昆山打工,談起以前種田和現在把土地放心地租出去再出去打工,倪越繁覺得很滿足:“我們什麼都除外,我們能分得300元錢,收入還可以,一年1萬多元。”

    倪越繁告訴記者,他妻子在景泰園做工,老父母在家裏,一個小孩八歲。對於這個五口之家,一年有一萬多元的收入,日子殷實而快樂。倪越繁告訴記者,他準備農曆十五左右再動身回昆山去。

    舒城縣2001年的拋荒地為6.5萬畝,主要採取這種方式,目前已解決了約4.5萬畝,佔拋荒土地總面積的70%。舒城的這種模式好處是很明顯的:農民有了比種田高得多的收入,又不必受在外奔波之苦,農民自然滿意,村鄉兩級政府的稅費徵繳有了保障,政府的工作得以正常進行,可以説是雙贏的局面。

    在廬江縣的縣政府,記者見到了主管農業工作的副縣長譚用發,得知記者的採訪意圖後,譚縣長毫不思索地就講開了他們搞科技示範園流轉拋荒土地的體會:發展試示農業從實際上看,最起碼在4個方面是有益的。一是有益於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使外出打工的農民不再為刨光地發愁,安心打工。也能夠使在家的農民有多餘的收入可掙。二是有益於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發展試示農業畝均純收入大都在2000元以上,多的達萬元。三是有益於農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民看到了田野上的希望。四是有益於增收拋荒土地流失的稅費,保證鄉村工作正常地運轉。

    根據譚縣長所介紹的情況,記者來到了這個縣的幾個較大規模的科技示範園區,羅埠鄉農業科技示範園和新渡鄉縣農業示範園。羅埠鄉科技示範園開發了60畝的拋荒土地,建立了蔬菜、瓜果、反季水果的科技示範生産基地。記者隨便鑽進了一個蔬菜大棚。

    農民丁守權告訴記者,蓋大棚之前,這地是平常一般的耕地,也算是拋荒地。現在,他種上了櫻桃蕃茄等蔬菜,這種蕃茄大概能收入8000元錢左右。

    這個利用拋荒地改建成的大棚成本共為6萬元,他自己投了四萬元,縣裏科技專項資金貸給他2萬元。丁守權告訴記者,蓋了這個大棚兩年多就收回了全部投資,今年可以營利了。

    在新渡鄉縣農業科技示範園,記者正好趕上了來養鵝基地買小鵝的周圍村裏的農民。記者問:“這小鵝多少錢一隻?”村民答:“5元錢一隻。”記者問:“你買了多少只?”答:“300隻。”

    這個基地有種鵝2000多只,鵝蛋鵝肉的市場銷量都很好。在這種氛圍影響下,周圍村民家家都利用閒置土地挖了養鵝池塘。這個鵝場5天能孵化1500多只小鵝,這些小鵝一直供不應求。目前只這個鄉就有2000多戶農民辦起了養鵝場,養鵝使大多數農民賺到了錢。

    農民唐中節告訴記者,一般一群都在50隻到100隻左右。一戶正常來講,70隻到百八十隻。一隻鵝正常的收入在5到10元,種鵝一般50到80元錢。

    三個地方,三種做法,其實,儘管方式不同,但殊途同歸,無論是轉包、代耕,還是租賃、開發,都起到了一個同樣的效果:就是在讓農民安心的同時,也讓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張浩)
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