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計算器的局長:《中國實錄——專訪統計局局長朱之鑫》採訪手記((2002年12月02日 09時37分)) |
|
|
一拿到選題,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採訪對象長得什麼樣、曾經做過什麼工作、有什麼特點。然而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統計局的網站,除了局長名字,沒有任何關於局長個人情況的介紹,哪怕是幾個字也好。
直到錄演播室的前一天,我們才見了我們的採訪對象——國家統計局局長朱之鑫。一大早,新聞處就打來電話,説局長今天在局裏,正好可以拍一些局長的工作鏡頭。到了局長辦公室,才真正見到了自己的採訪對象。朱局長著裝隨意,健談隨和。他正在會議桌上批改文件,衣架上一把用了很多年的雨傘引人注目。
在朱局長看文件時,從身上拿出了一個計算器,核對上面的數據。這是一個用了很多年,有點過時的計算器。在會議桌上辦公、隨身帶著計算器,這是非常具有個性的細節。這兩點也成了節目最具特色的表現點。利用拍攝前的一點時間,與局長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在聊天中我們知道,他曾經插過隊、當過農民,當過工人。第一次接觸統計,是在國家計委時,使用統計局的統計數據。為了認識統計工作,他曾經將一本500多頁的統計年鑒讀了多遍。正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充分的溝通,才能根據採訪對象的個性,設計出好的細節、故事,才能將人物的工作特點、個性色彩表現出來,那麼一個極具特色、栩栩如生的統計局局長就出現了。
最關注的數字
在我的印象中,統計局是與數字打交道的,除了數字還是數字。要把這些枯燥的數字做得觀眾愛看,卻不容易。而且統計局要作為開篇節目,要對整個省部長訪談起到一個開篇作用,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多次策劃,我們確定,只拿出幾個大家最關注的、跟老百姓關係最密切的數字,比如經濟發展速度、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恩格爾系數、居民收入等,作為我們設計提問的重點。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訪談,百姓就比較關心。
同時,在節目中設計一些細節、道具、故事,可以增強數字的形象性和可視性,從而使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形象。局長隨身帶的計算器、抽樣調查戶的賬本就成了節目中的道具。在訪談中,我們設計了一個關於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的問題,説有媒體提到年底將達到1000美元。他的回答很有特色。他説,根據他的測算達不到,年底會達到970美元到980美元左右。這樣的數字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統計局長嚴謹、細緻的特點。而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這個數字的變化,能夠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而且是百姓切身能夠體會到的變化。
意想不到的賬本
在前期了解的時候,我們知道了全國有幾萬抽樣調查戶,他們每天要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記錄下來,作為統計局調查的基礎數據。但是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賬本的時候,還是産生了深深的震動,賬目的詳細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這些賬本記得密密麻麻,從蔬菜到糧食,從車費月票到電話費,無所不包,樣樣俱全,就連兩毛錢的香菜都要記上。這是一項煩瑣而又細緻的工作,既花費時間,又花費精力,如果沒有一定的毅力,很難堅持下來。做這項工作,統計局每個月給他們的記賬補助只有25元,少的可憐。
他們能夠如此細緻地記下來,的確不容易,很讓人敬佩。正是從他們的賬本中,我國建立了基礎數據調查網,計算出了物價指數、消費水平、居民收入等數據。
在北京西城區統計局,有一個調查戶,重病期間還堅持記賬,直到去世前的一個月,實在不能動了,才停止記賬。城調隊的隊員一拿出她的賬本,眼淚就掉了下來。在與朱局長私下聊時,他説像這樣的調查戶很多。在一些偏遠山區,調查員為了及時把數據送上來,往往要跑幾十里山路,把賬本送到縣裏。
這些帶著很多故事的賬本,也成了我們片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
(《經濟半小時》記者 康敬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