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聯合採訪為獨家專訪:《中國實錄——專訪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採訪手記((2002年12月02日 09時34分)) |
|
|
“聯絡採訪石廣生部長很難”,這是負責《中國實錄——省部長訪談》系列節目外聯工作的記者田梅的切身感受。
由於欄目定位的不同,我們《經濟半小時》不像純粹的新聞節目那樣有固定的、長期與某一個部委保持親密接觸的記者,我們與外經貿部的接觸大多是間歇式、分段進行的,書到用時方恨少,關係到用時也嫌少。當提出要在十六大之前採訪石部長時,答案可想而知,我們被拒絕了。當然,石部長非常忙,這是事實。與此同時,我們了解到有很多媒體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也許有希望,十六大之前,外經貿部應該有自己的聲音。但如果接受採訪的是新聞發言人,那我們的努力將是徒勞。沒辦法,我們的路太窄,只有一條。
幾天后,消息傳來,外經貿部將召開新聞發佈會,由石廣生部長接受媒體的訪問。我們被接納了,條件是新聞類節目優先,專訪不可能。沒有專訪,怎麼能算部長訪談?!
繼續提專訪的要求,時間靈活,可以在發佈會之後,半小時即可,未果。即使到了9月30日採訪的當天,單獨採訪依然未果,而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把聯合採訪變成獨家專訪。
拍攝定在9月30日的下午,地點是外經貿部談判大樓簽字大廳,到場的有十幾家媒體,我們只是其中之一。我們至少要在形式上讓這次採訪符合《省部長訪談》系列節目的要求,有提問,有現場交流,説白了就是要拍出專訪的效果。
當然,提哪些問題,怎麼提,我們最終將要拿到哪些內容,事先都有設計,主編石世侖幾易採訪提綱,主持人沈冰也與我們進行了充分的溝通,此時,我們需要的就是東風了。
為了讓東風來得更早,30日下午,提前半小時趕到外經貿部,我們先打起了拍攝地點——著名的簽字大廳的主意,中國和美國、中國與歐盟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相關協議都是在這裡簽署的,當時這裡擠進了幾百名中外記者,場地足夠大,也足夠我們擺開雙機拍攝的陣勢,於是調整好機位,商量着相機行事。
也許是有備而來,這種時候,主持人的優勢就被刻意凸現出來了,沈冰化了粧,着正裝,自然醒目,加上人多勢眾,我們去了5個,好一番爭取,好一番得罪同行,沈冰最終和石廣生部長面對面了。
至於採訪內容,當然不可能完全按我們事先設計好的進行,畢竟有十幾家媒體等着發消息,我們適可而止,但是該有的內容也都有了,比如吸引外資從無到有,中國目前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對外貿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6大貿易國;比如中國加入世貿一年,外電評價良好,中國是一個負責的大國……採訪結束,石部長很是輕鬆,祝大家節日快樂,因為第二天就是“十一”,而石部長緊接着要趕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招待會。
內容有了,形式還不夠完整,採訪的節奏,特別是現場交流的東西不是太多,因為石部長所面對的是十幾家媒體,而非一家。於是,節目粗編完之後,我們又來到外經貿部簽字大廳,按照內容和節奏的需要,補上了一些提問,並乾脆把演播室搬到了車水馬龍的長安街上,沈冰出鏡,就在外經貿部的門外錄好了節目的串場,當時有不少圍觀的行人。而這裡兩年前、三年前更是盛況空前,雲集了世界各地主要的媒體,關注中國加入世貿、與歐盟與美國頗多戲劇色彩的談判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説,中國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在“開放”這個領域,外經貿部的角色舉足輕重。所以,對於我們節目的粗編帶,石部長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先後看了三次,其中一次是在出差的當天。而每一次都有詳細的反饋意見,新聞處的工作人員還非常專業地標注了編輯帶的時碼,以便我們準確、高效地修改。
10月18日節目播出,聯合採訪最終變成了獨家專訪。
(《經濟半小時》記者 廖紅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