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聆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含義?您是否想了解“十六大”報告背後的故事?您是否想了解如何界定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對話》12月22日晚邀請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中歐國際商學院執行院長劉吉以及新華國際董事長盧鏗、中信出版社社長王斌、匯源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朱新禮等,為您多層次、多角度解讀“十六大”報告。
主持人:又到了年終歲末的時候了,回顧這一年當中人們關注程度最高、使用頻率最高而且最振奮人心的詞彙,那就是“十六大”。在黨的“十六大”的開幕式上呢,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所做的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宏偉藍圖。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學習這份報告,領會當中深刻的思想內涵,今天我們請到了兩位理論界的朋友來到《對話》現場跟大家共同交流。他們是來自中央黨校的副校長李君如先生,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執行院長劉吉先生。
李君如:平時我看見《對話》節目最同情嘉賓。因為主持人考嘉賓,場下觀眾考嘉賓,連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在考嘉賓,所以嘉賓最不好當。今天我來了,但是我今天比較幸運,因為今天的主題叫解讀“十六大”報告,在“十六大”報告面前人人都是學生,沒有其他的感覺,特別舒服。
主持人:李校長來自中央黨校,中央黨校作為黨的理論研究的最高學府,在“十六大”召開前後做了非常深入細緻的調研工作。所以探討“十六大”報告,李校長應該會有很多的心得跟我們一起分享。而對劉吉先生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他跟年輕人特別有緣。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是青年人的良師益友了,那時他跟青年人談理想、談學習、談生活、談工作,而今天則是跟這麼多青年人一塊來展望青春中國的美好明天。
主持人:我特別想問一下李校長,在“十六大”召開之後,是不是有很多人請您去做報告?
李君如:訪談、報告、解答問題實在太多了。我沒有具體統計多少場次,但大體上是一個月裏面天天都有。
主持人:密度如此高的邀請,也説明大家對“十六大”是非常關注的。您能告訴我們,為什麼大家對“十六大”如此地關注?
李君如:你只要到老百姓那兒聽聽就知道了,大家最關注“十六大”的三件事情。一個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會不會寫進黨章;第二個是中央領導班子最後究竟如何調整;第三個是“十六大”以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各方面改革究竟有什麼新舉措。從百姓的這三個關注點我們可以看出大家關心的是21世紀中國的根本走向,關心國運和自己的命運。
主持人:國運和自己的命運其實是緊密相連的。我想問一下劉吉先生,您最近是不是也是忙著跟李校長一樣到處去做報告?
劉吉:我沒有他那麼忙。我是在學習,跟大家一道學習。不過我覺得在學習中間大家確實都感到了“十六大”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劃時代意義。在21世紀,中國共産黨用什麼思想來指導帶領中國人民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大家共同關心的事情。
主持人:今天我們請來的兩位嘉賓一位是院長,一位是校長。一位在這段時間忙著做報告,一位專門關在家裏學習“十六大”報告。但我相信他們對“十六大”報告的重視程度是完全一致的。我不知道“十六大”報告給你們倆人的整體印象或者説感覺,能不能用一兩句話給我們介紹一下?
李君如:其實我剛才説到了,“十六大”報告給我們指明了21世紀中國發展的根本走向,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劉吉:我的最大收穫,是認識到“十六大”的靈魂是“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主持人:“十六大”的召開是我們全國人民政治生活當中的一件大事,我記得在“十六大”召開的那一天,我跟我的同事很早就守候在電視機前等著現場直播大會的盛況。我們現場有很多觀眾,你們可不可以把“十六大”的第一觀感提出來,跟我們兩位嘉賓一塊兒來探討。
觀眾1:我在一個新媒體工作,具體説就是央視國際網絡,是中央電視臺創辦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一位編輯。剛才聽到大家在談對“十六大”的關注,我從我所從事的職業中深刻地感受到十六大倍受關注。在“十六大”期間,海內外的網友對我們央視網的訪問量出現了猛增的趨勢。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們日均點擊量超過1.4億,網站的日均訪問頁次超過1千萬。這種火爆程度,和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以及世界盃足球賽、亞運會相比,都要大大地超過它們的訪問量。從這個角度説明,海內外的網友對十六大是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
觀眾2:我是一個外國人,我研究的是中國政治。我感覺“十六大”對我來説也是非常大的事兒,可以説外國人認為中國“十六大”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意義。一個就是政治性的意義,第二個就是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因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中國共産黨章程的一部分,對中國未來有很大的影響。外國人希望中國的改革會更好,如果來比喻的話,就是以前中國改革是一個快速火車,現在成為了特快火車。
主持人:有這麼多的人在各地用同樣的方式來關注著“十六大”,的確讓人感到非常振奮。我們看到“十六大”報告薄薄的一本,但是它的內容卻是非常豐富的。要認真地解讀它,恐怕還得請教一下李校長。有沒有什麼秘訣?怎麼樣才能很好地解讀這本內容豐富的報告?
李君如:解讀這個報告,就是要緊緊抓住江澤民同志在報告開頭所説的大會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幾句話回答了中國共産黨舉什麼旗的問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這是講我們保持的精神狀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這是講我們走什麼路,實現什麼奮鬥目標。這個主題抓住了,後邊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個主題的展開。如果講有什麼秘密或者秘訣,這就是一個。
主持人:我大概統計了一下,在整本報告兩萬七千多字當中,出現“新”字有九十多個。而且在這本報告當中有四十三種新的提法,包括説“十六大”報告的這個名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我們還是想問一下李校長,從您的角度來説,您覺得“十六大”報告它的新意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君如:首先就是在我們指導思想上面,或者是在我們黨的旗幟上,寫上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第二報告在總結十三年基本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應該怎麼走。第三個報告給我們制定了21世紀前20年幹什麼的奮鬥目標。因此這個新意是什麼呢,就是它每一句話或者每一個新意都和老百姓聯絡在一起。
劉吉:説到報告的新意,我認為還是“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因為“三個代表”,它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創新。在21世紀它將指導我們全黨怎樣帶領中國人民去建設現代化的中國,來實現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這個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發展,將推動中華民族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主持人:劉先生一直以來和青年人的關係最為密切,我們聽一聽現場一些青年人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視角發現的“十六大”報告的新意。
黃燕:我在新華社對外部工作,對 “十六大”報告我們我們用六種文字進行翻譯,包括中、英、俄、法、西、阿這六種文字。講到“十六大”報告的新意,我覺得從我工作的這個角度來講,實在是太多了。我帶了我們的一份工作記錄,在這裡面我們列了一個詞彙表,叫“十六大”報告主要詞彙表,將近十四頁,其中提到的很多東西是我們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工作中都要頻繁使用的。這密密麻麻的十四頁詞彙表,體現了四十多處新的提法、九十多個“新”字,但事實上可能不止這些。
主持人:現在我們看到已經印刷出版的英文版“十六大”報告,當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後來是怎麼翻譯的?
黃燕:是這樣的,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這是爭論了多少天、多少夜,耗費了多少人的腦汁最後定下來的一個詞。
主持人:我們臺上的兩位嘉賓也都懂英語,你們覺得這個翻譯是不是能夠達到我們像中文所説的信、達、雅這樣一個標準呢?
劉吉:它基本上表達了小康社會,是從經濟方面、財産方面、人民的生活方面來表達的,它把經濟這個基礎突出出來了。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還包括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持續發展,所以它是非常完整的一個內容,上面的翻譯是無法準確全面表達這一含義的。所以我覺得不如直接翻譯成Xiao Kang Society,讓外國人也來學學中文,成為他們的外來語。我們中國現在的外來語很多,包括工商管理中的MBA、EMBA以及IT,現在報紙中的許多外來語我都幾乎認不得了。為什麼不讓外國人來理解我們中國呢?
主持人:我們不知道劉先生的翻譯能不能拿最佳翻譯獎,但至少可以獲得最佳創意獎。除了從翻譯中能夠感受到這個“新”之外,我們今天還請到了三位企業家,他們肯定也從中看出了很多的新意。
盧鏗:剛才劉院長講了“十六大”報告的靈魂是“三個代表”這個思想,我覺得“三個代表”思想當中最重要的實際上就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因為這也是第一次把文化的創新寫進黨的一個重要的文件。我覺得文化對於一個區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真正民族的復興,最後會表現在文化的復興上。所以我覺得把文化的振興、文化的復興寫進這麼一個報告,表明了執政黨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而且是對中國的文化今後的創新充滿信心。
朱新禮:“十六大”報告,你要是看一遍的話,受還不是非常多,但你讀兩遍、三遍的時候,你越讀就會感覺到確確實實非常地實在、貼近人心。我感覺其中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胡錦濤總書記在最後答記者的時候,也講了“十六大”裏邊的一句話,就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講,聽到這樣的話非常感動。從1992年到現在,我經常到國外去。在我去的國家中,這十幾年他們的變化都非常小。而中國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從物質上,還是從整個人的精神上、觀念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十六大”以後,十年、二十幾年,如果再這樣聚精會神地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話,我感覺到我們中國是非常了不起的。
李君如:我們有許多教訓,其中一個最大的教訓就是沒有認識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六大”報告提出聚精會神搞建設,這是在付出很大代價後得到的,我想我們不要忘記發展才是硬道理。現在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把鄧小平這句話從黨的角度上提出來,同黨的前途命運聯絡起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正因為這樣,“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句話我們要永遠記住。
劉吉:這句話也是對21世紀中國發展的一個指導。因為21世紀天下並不太平,在我們未來的前進道路上還會有各式各樣的、多變複雜的形勢帶來的各種風險,帶來的各種干擾,這些會轉移我們的視線。我們都要記住這兩句話,排除干擾,把視線始終放在發展和建設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樣中華民族就有希望!
王斌:我來自國企,在解讀“十六大”的報告當中,我所關注的新意是跟國企的一些發展有關聯的。學習“十六大”報告,我最深的一個體會就是它的理論突破、理論創新。從這個角度説,對整個國企下一步的改革發展也拓寬了思路。相信這個理論的創新一定能夠帶來制度創新,比如説它提到對國有資産管理的這種體制的描述,就是一種突破性的描述。改成由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來行使出資人的職責,解決所有權缺位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來,尤其是國企的這個問題一直界限比較模糊,對很多上市公司這個現象比較突出。通過這樣的改革,相信會加大國有資産的監管,同時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另外我感覺比較深的就是關於分配製度的內容有些非常新的説法,比如説把資本、技術、管理和勞動平等地作為勞動要素,作為分配的一個方面。這就是説,這些分配要素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站在同一個水平上來參與分配。這些方面解決了國企多年困惑的一些問題。過去我們一説改革就是叫改革機制,機制裏面很多的就是獎勵機制,調整各種利益分配的機制。瑞有了這樣一些理論依據,那麼對下一步國企的改革,我想會有一個非常強的指導意義。
主持人:王先生説到這兒,我也想到,我在讀“十六大”報告當中發現,提到對國有經濟改革這一部分的時候,用了兩個“毫不動搖”。比如説第一,“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第二就是“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那麼我想問一下李校長,這兩個“毫不動搖”是不是有一些什麼深刻寓意在裏面?
李君如:這兩個“毫不動搖”實際上就是強調我們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這種基本經濟制度,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你剛才講兩個“毫不動搖”,其實我還提出第三點,就是兩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報告中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不是兩股道上的車,應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輔相成,形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往前走,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
朱新禮:我認為這兩個“毫不動搖”就是堅定了我們民營經濟、個體經濟,包括一些外來投資者的信心,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觀眾3:剛才在座的專家、學者對“十六大”報告中的創新,都做了很好的解釋。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要得到保護。隨著社會化的發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合法的非勞動化收入會越來越大,比例越來越大。所以説這一次在“十六大”中能夠把這一點提出來,很多民營企業家心裏就踏實了。大家可以理直氣壯地發展經濟,追求財富,錢生錢的這種願望就會更加強烈。
觀眾4:在“十六大”報告當中,提到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我想問一下劉先生,關於這個中等收入者的概念您是怎麼理解的,有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量化標準?舉個例子吧,像我們這個三口之家,現在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兩居室,月收入三、四千元錢。那麼像我們這種水平,是不是也是中等收入者的水平?
劉吉:我現在沒有統計數字來説明,我想將來我們國家統計局應該統計一下整個全民的收入狀況,在這個收入狀況中間,看到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然後確定中等收入者的標準。全面小康是一定要有差距的,沒有差距就等於吃大鍋飯。所以説按勞分配一定有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也不能太大,還是要公平。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保證中等收入的人最多。我估計現在你這個收入算是中等收入的偏下一點,但是還是中等收入階層。當然我們希望中等收入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水平越來越高。
主持人:剛才已經有很多位現場的朋友跟談了他們在讀“十六大”報告當中發現的一些新提法、新觀念。但我想其中有一個“新”,是跟我們大家的生活或者是工作方方面面關係最為密切的,那就是小康社會。既然小康跟我們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妨也在現場採訪幾位觀眾,看看小康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觀眾6:我是退休職工,是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退休的。我覺得我現在好像也基本上可以算小康生活了。比如説我退休以後,現在經常在國內旅遊,去飽覽祖國的大好山河。另外我經常做美容,經常鍛鍊身體,還進行保健。聽了“十六大”報告以後,我深受鼓舞,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我覺得生活將來會越來越美好。
觀眾7:我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博士生,我能不能代表一些青年人對於未來社會的憧憬,這我不敢説,但我想這應該很多人的理想。概括起來有這麼幾點:一個就是説希望我們將來有這麼一個自動化的工作環境,比如打打電話或者摁摁鍵就能把一切工作處理好。第二希望有一個性化的生活空間,比如説至少有一個自己的住房,免得現在再去租房子,狹小的空間肯定沒有豐富的業餘生活。第三希望有一個信息化的通訊方式,因為我想走到哪兒都能跟任何人聯絡上。我想這樣的生活方式在未來小康社會中應該是必需的。
觀眾8:我來自於西部的一個城市成都。成都是一個生活氣息非常濃厚的城市,很多人都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收入。很多人通過銀行的按揭貸款有了自己的住房,相當一部人也擁有了自己的私家車。在週末的時候,我們喜歡到農家樂去喝喝茶、聊聊天,朋友經常在一起涮涮火鍋。總的來説,我們成都很多朋友收入不是很高,但也不低。我們的工作節奏不是太快,但也不慢。我們的工作壓力不是太大,但是也不太小。我們的心態,應該是不太急也不太火,用我們成都的一句話説,就是我們生活得比較安逸。隨著“十六大”以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我相信我們西部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安逸。
主持人:剛才我們看了三位現場的朋友他們自己表達的對小康的一種感覺,劉院長您呢?
劉吉:我是覺得我們黨中央提出小康這個概念,是很實事求是的,是從我們自己的這個基礎來發展,所以要大家共同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我現在就很知足,我覺得我已經是小康了。
主持人:知足者常樂,確實是很多中國人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是如果我們拿全面地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全面”來衡量,我想問一下李校長,剛才幾位觀眾展示的小康觀念夠得上全面嗎?
李君如:全面小康是中央對整個國家發展狀況的一種描述或者説一種理想的設計,如果説對每一個人來講他們都講得非常好。聯絡自己的生活,聯絡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的要求,你很難要求他都很全面。但我想,領會和解讀“十六大”報告的時候,要對我們整個國家的全面小康有一個了解。一個是經濟上,我們要在提高經濟效益、結構調整基礎上,能夠用20年時間使國民經濟翻兩番。另外,我們還考慮到我們政治上民主和法制要加強,以及文化素質要提高。過去講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素質還有科學文化素質,這次加了一個健康素質。當然這個健康不僅是身體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在裏面。這次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還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增強,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先把環境生態搞壞了,人口無計劃生育,然後再來抓,這是不行的。我們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提高,生産發展、生活富裕,而且生態良好,要形成這麼一種小康社會。
主持人:那其實我們在報告當中也肯定了現在人們的生活總體上是達到了小康水平,這個小康水平跟我們要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之間是不是還有差距?
李君如:現在我們講的小康水平呢就是鄧小平原來提出來的人均GDP800到1000美元,而到2000年這個數字是860美元,是較低水平的小康,並且是不完全的小康。説不完全是為什麼呢?比如人均GDP860美元,在各個社會階層分析中,農民的人均收入就不高,也即各地發展不平衡。北京率先搞現代化實現現代化了,上海率先實現現代化了,但有些地方剛剛到低水平小康,有些地方還在脫貧。所以我們現在的目標,是一個低水平小康,努力向是今後20年能夠達到更高水平的小康。剛才比方講,包括了四個奮鬥目標,還包括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活更加殷實。這六個“更加”實現了,小康社會日子就比現在過得更好一點兒了。
主持人:小康既然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現場的觀眾對於小康社會還有什麼問題想跟二位專家交流。
觀眾9:根據小康社會的量化指標和實現時間,大概算一下,我們國家在未來20年內平均要求每年增長速度在7.19%。這麼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在世界範圍內應該是史無前例的。我想請兩位嘉賓就這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君如:這位觀眾是在很用功地解讀“十六大”報告,是認認真真地在學習和思考問題。確實要保持這樣一種年均增長速度,才能達到翻兩番。我認為前十年努力的話還是能達到的,後十年是相當艱難的,因為基數高了。所以一個要靠我們一起來努力,至於能不能達到,我認為還是有條件的。因為從國際上來講,我們可以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來加速我們的發展。我們加入世貿組織,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就可以利用世界市場所提供的資源、資金、信息、技術來搞好我們的發展。至於我們自己呢,我剛才講還有另一手,就是我們的內需。特別是我們現在有很可觀的民間財産,銀行有8萬億儲蓄,居民手持現金2萬億,怎樣儘快讓它轉化為一種資本,還有怎樣利用很可觀的人力資源優勢,怎麼提升人的素質,使我們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得到加強。這些要素結合起來,加上我們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就可以在20年裏面達到翻兩番建設全面小康的目標。
劉吉:我補充一點,就是用發展經濟學來講的話,人均GDP1000美元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拐點。在人均1000美元之前,它是緩慢的直線發展。到了1000美元的時候,就拐到這兒來,成為一個指數上升。因為這時候體制也完善了,資源、技術、人力、物力各種資源多了,人的素質也提高了,所以它開始指數上升。我們現在是達到1000美元,今後的20年按道理説是處在指數發展的狀態。如果這條曲線在發展經濟學上是正確的,以往的證明都正確的話,我想百分之七點幾的速度是可以保證的。當然我們還可以説中國人民如果團結起來,如果有正確的政策,發展速度有可能會更高一點兒。
主持人:對於這樣一個目標,大家前半段可能憧憬的比較多,現在我們越來越開始向這個目標靠近了。我覺得這些很具體的目標的實現,可能跟我們幾位企業家或者跟我們更多的觀眾朋友是有關聯的。
盧鏗:前任的建設部長有句名言,講小康關鍵看住房。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因為每個家庭裏邊它最大的一宗消費或者投資往往是住房。住房在未來的小康生活當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我覺得我們做房地産這一行的責任非常重大。
朱新禮:我在想在進入小康這個過程中我應該做什麼,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我覺得應該更有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來貢獻自己的力量,不遺餘力地去做貢獻。我想從精神上去享受,在過程中也得到酸甜苦辣的一種享受。
王斌:我們作為出版業來説,更多地是想通過我們的工作來傳播知識和信息,來開拓大家的思維,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質,通過探索人的心靈倡導人間的一種真愛,倡導人和自然的和平共處等等。我想通過這個能夠形成一種民族的精神,來培育一種崇尚先進文化的小康社會,或者叫文明社會。從這個角度説,我們自己也感覺到“十六大”以後,作為一個出版人的擔子重大。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主持人:我想三位企業家的説法都讓我們感到非常地振奮,因為他們觀點的表達就是希望能夠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為整個社會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努力。其實我覺得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是跟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密不可分的,當然國家競爭力的提高也跟我們個人競爭力的提高是分不開的。大家很關注小康社會的具體內涵、它的實現方式、實現時間,其實大家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在未來實現小康社會的這個過程當中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想聽一聽大家對這方面的一個考慮。
觀眾10:聽了二位專家的解讀,我覺得對小康的理解和剛開始來參加這個節目時有了一個很大的不同。我覺得下一步對於我們自己來説,要多看、多聽、多想、多做,就是説在這個過程裏頭,讓自己的觀唸有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一方面從我們自己身邊能做的事情一點一滴做起,好好地工作,爭取為國家、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個人的提升多做一點事情。另外我想作為一個小康公民,就像二位專家提到的,它不光是一個物質方面的概念,不光是我有房有車,年收入多少,還是對個人文化素質、道德水平的重要考量。我想這個過程,是一個個人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國古代就這樣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那麼我想在提升個人素質達到小康公民所需要的標準過程中,這句話可以讓我們從身邊的一點一滴、日常生活的一件一件小事做起。每個人都這樣做了,那麼我覺得我們周圍的這個大環境,我們生活的這個小生態,都會有一個非常好的持續進步。
主持人:不知道節目最後,兩位嘉賓願不願意把你們對於實現小康的這份信心跟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
李君如:作為一個黨的理論工作者,我想在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當中我要做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奮鬥目標,能夠向黨內的同志、向黨外的同志大力地宣傳。第二個我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給大家敲下警鐘。因為我們有一個毛病,形勢好的時候就忘乎所以。所以這次我想“十六大”那麼好的形勢下面,大家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怎麼來領會這個精神?我看要樹立三個觀念,第一要樹立長期艱苦奮鬥觀念,不要中央提20年全面小康,到省裏面就是15年,到縣裏面10年,到鄉里面5年。這種事情我們過去幹過,不能再這麼幹了。第二個要樹立實事求是觀念,中國那麼大,各地情況不一樣。中央一個目標定了,很好,大家一起幹。但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有的率先搞現代化,有的低水平小康鞏固一下,有的全面小康,有的就是脫貧。第三個要樹立居安思危的觀念。20年,前進道路不會平坦。中國在這個世界要發展不會那麼容易的,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剛才講了那麼多有利條件,那麼容易實現。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許哪一天這個有利變成不利了。所以一定要有憂患意識,有這樣充分的思想準備,中國人才能在21世紀,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然後我們就可以實現民族復興了。
劉吉:我想全面建設小康,它是整個民族的願望。只要我們在這20年之內,或者前10年之內,能夠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創新變成制度創新,能夠把我們整個民族的願望和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協調起來,就是把願望變為現實。我覺得中國人是有能力、有辦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
主持人:短短的一期《對話》節目,並不能完完全全地把這本很薄但是其實卻很厚的“十六大”報告全部讀完。但我相信圍繞著“十六大”報告展開的對話和交流遠遠不局限于我們的這期《對話》節目當中。站在歷史的坐標上我們展望未來,可以感到“十六大”報告為我們描繪的未來藍圖是非常令人振奮的。因此,我們大家就一塊兒來把握未來,同時也為它不斷地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