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女性發展史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7日 14:48
《新女性》
30年代的上海是一個製造夢幻的地方。現代經濟使上海空前繁華,而繁華的大上海讓許多中國女性充滿了嚮往。浙江鄉下的錢瑞芬就在那時來到了上海。
下了船的包身工們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廠裏。錢瑞芬後來知道,對於一個紗廠女工來説,眼前的這座城市,其實離自己很遙遠。第二天,錢瑞芬就開始上班。當時的上海輕紡工業是女工集中的行業,隨著城市工業化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女工進入勞動力密集型産業,成為一般的操作工。
跟錢瑞芬差不多時間,河南的趙清閣也來到了上海。趙清閣逃到信陽,讀了三年藝術高中,然後又隻身來到上海,進了上海美專。那年,她十八歲。這時,有了收入的錢瑞芬和她的同伴開始適應城市生活,開始逛街。
隨著不斷商業化,大上海向越來越多的女孩提供了就業機會。除了當女工,受過一定教育的女孩子,可以進商店當店員,或者進公司當職員。她們思想活躍,工作努力,憑著青春和一技之長在十里洋場“討生活”。
在上海勤工儉學的趙清閣,思想開始發生變化。
趙清閣後來成了作家、而不是畫家。她願意關注更為複雜的社會和人生。
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四,也是在十六、七歲的時候去往上海,並在那裏領導了一場越劇革命。儘管她生長在越劇之鄉,但當年想離家學戲時,卻還是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當教師的父親沒有想到女兒會作出唱戲的選擇。父親後來還是諒解了女兒,並關照雪芬一定要“認認真真唱戲,清清白白做人”。但他不知道,女兒要做到這一點,該有多難。
趙清閣的電影《蝶戀花》後來很賣座,因為它客觀地反映了近代上海這一個特殊的群體,這是一個真實、黑暗而很少被人注視的角落。
妓女業隨著近代都市一起崛起,在上海,它曾經是一部分女性的主要職業。她們最先進入消費市場,並因此有了經濟來源。她們當中有些人學做生意,成了女老闆。
三、四十年代,上海灘上有許多優秀的女老闆,除了湯蒂因還有董竹君、吳湄等人。曾在青樓賣唱的董竹君先後開辦了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創辦上海婦女雜誌,並一直支持進步事業。
吳湄演過許多電影,她在38年創辦的梅龍鎮酒家馳名中外,顯示了活躍在大上海商戰中女老闆的精明強悍。
新中國成立以後,袁雪芬、湯蒂因成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湯蒂因被上海市長陳毅任命為制筆工業公司經理,袁雪芬成為上海越劇院第一任院長。如今,袁雪芬雖已退休卻仍然在為越劇的推陳出新而操心。
錢瑞芬在解放後因工作優異,于1956年被評為全國勞模。
吳麗蓮一直快快樂樂,後來調離櫃臺,當了幹部,她一直未婚。
至今獨身的還有趙清閣,她和女傭吳嫂相依為命,還常有文章見報,但拒絕為自己寫傳。
這是阮玲玉主演的第二十九部電影,也是她一生所有的最後一部電影,由於她成功塑造了韋明,一位追求獨立人格的女作家的真實形象。結果讓上海的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非常感動。這部電影叫《新女性》,這是個頗具象徵意義的詞,正好概括了現代上海一部分女性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也應該是一批受過五四精神洗禮的時代女性。
這是三十年代暢銷于上海的《良友》雜誌,《良友》雖然從不標榜自己是女性刊物,卻一直關注女性社會,張揚女性進步,在樹立新女性形象上,琢磨很多。1934年12月1日,第99期《良友》上,舉辦了一次關於標準女性的評選,當年的主編,現在居住在美國落杉磯的馬國亮先生告訴我們,這次評選雖然沒有做太多的宣傳,所謂標準,也只是《良友》一家所定,但還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反響。
也許是按照姓氏筆畫,女作家丁玲被放在第一位,那年她三十歲,已經以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記》蜚聞上海灘。丁玲的早期作品大多是女性體裁,集中表達了五四以後新女性的精神苦悶和對已解放的渴望。丁玲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並與詩人胡也頻相愛結婚。34年底,當《良友》將標準女性的桂冠頒給丁玲時,她正在國民黨的牢房中。三年以後,丁玲逃離牢籠,飛往延安,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熱烈歡迎。
1906年出生的謝冰瑩是當年著名的女兵作家,她從小便有反抗精神,曾經為了讀書而絕食三天。
謝冰瑩是位高産作家,五十多年來,共寫了一千多萬字的作品,出版了六十多部書。在27年寫作了《從軍日記》。1931年夏天,她在上海江灣一間黑房子裏,僅用了三個星期,就完成了兩部書稿,然後用650元稿費到日本東京深造。謝冰瑩戰後應聘到大學擔任教授,1974年遷居美國舊金山。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經聚集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她們大多住在石窟門裏,切身感受了中國女性在都市發展,在生存競爭中的種種遭遇。當年蘇雪林、馮遠君、白薇、廬隱,以及稍後的蕭紅、張愛玲等人都在這裡寫下了載入《中國現代文學史冊》的優秀作品。
1934年在上海連影了六十多天的《姐妹花》,表現了一對孿生姐妹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遭遇,演員胡蝶在影片中飾演姐妹兩個角色。表演生動真實,被認為是她演得最好的一部電影。
1933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了電影皇后的評選,這是三十年代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於電影明星的宣傳炒作。被投票推選的女演員有幾十人,最後以胡蝶以絕對優勢摘取桂冠,成為中國第一個電影皇后。到1934年,被《良友》推為電影界唯一的標準女性。胡蝶從影十年,已塑造了眾多的都市女性形象。
在電影《新女性》中,女作家韋明為爭取婚姻自由,脫離家庭,與所愛的人結婚。但在生下女兒後,卻被遺棄。她追求獨立自主的生活,來到上海,靠當教師和業餘寫作掙錢,養活自己和女兒。儘管韋明已經成為一個職業女性,但仍然沒有擺脫傳統勢力的糾纏困繞,在女兒病重之際,她又受到一個暗倉保姆的擺布,就在她的小説出版的同時,經受不住重重壓力而服毒自殺。《新女性》之所以引起強烈反響,還因為主演韋明的阮玲玉最後也有一個跟韋明驚人相似的命運結局。
阮玲玉在遺書中寫到:人言可畏。是因為她演《新女性》得罪了一些不負責任的小報記者,就此遭到誹謗,這使她不堪忍受。
楊秀瓊年輕美貌,兩次奪得游泳冠軍,並因為會游泳也會交際,而被評為標準女性。出了名的楊秀瓊後來不再游泳,而是週旋于各種社交場合之中。
三十年代的上海女性,正在不斷走向覺醒和開放,她們有職業,會享受,在越來越多的公眾場合展現自己的魅力。
評選上海小姐是大上海在三十年代的創造,他從開始的慈善舉動,發展成為各個階層小姐、女士爭奇鬥艷的一大盛會。
在標準女性評選中就有國民黨員老胡漢民的女兒胡木蘭,以及飛行員林鵬俠,舞女鄭麗霞。中國傳統的忠孝之道和現代的冒險精神同時成為時代女性效倣的楷模。
何香凝其實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政界人物,她是中國同盟會的第一批會員。從1903年起,就與廖仲愷一起追隨孫中山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48年,她與李濟深等人組織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何香凝曾在三十年代在上海賣畫度日,因此和上海的書畫界有過接觸,畫家顧飛是一代國畫大師黃賓鴻的關門弟子,他從小喜歡畫畫。1933年,他和畫家顧青堯、陳小翠等人一起組織了中國女子書畫會。
上海在三十年代逐漸演變成一個國際大都會,它以它獨特的都市文化,孕育了一代現代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