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環球》,一個看世界的窗口 |
|
人類熱愛思想。
以形象的壁畫記述部落的歷史,用豐富的文字記載社會的變遷;從古印地安人的結繩記事,到五大洲廣為採用的阿拉伯數字……
人類渴望溝通。
人們修築道路、橋梁,製造出汽車、輪船、飛機這樣的運載工具,發明了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和網絡這樣的傳播媒介……
人類崇尚交流。
作為一個看世界的“窗口”,《環球》在世界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拾撿色彩斑斕的貝殼,提煉思想文化的食鹽。
“失落的文明”探索古代文明古國的興衰歷程,“千年滄桑” 概述人類對過去十個世紀的歷史思考。我們去亞馬遜森林解讀“金河的秘密”,到泰戈爾的故鄉“追尋印度季風”……
“神奇的世界”展現最新科研成果,“電影魔術”紀錄藝術創作的軌跡。我們還越過大洋,感受挪威“午夜的太陽”,品味“畢加索的遺産”,推介“公交優先的城市—庫裏蒂巴”,探討“擺脫城市垃圾困擾”的經驗……
我們和觀眾們一樣,可以足不出戶,縱觀天下大事。
我們和同行們一樣,可以足行萬里,體會百態人生。
這就是《環球》,
一個看世界的窗口,一個跨文化交流的窗口。
“環球”每週三21:25首播(一套),週四09:20重播。欄目實長為30分鐘。
|
|
寄語新世紀的春天 |
|
記得八年前的春天,同事們都在興奮地為即將誕生的新欄目起名字。
"叫《世界大觀》,未免太俗,而稱《世界之窗》,又似曾相識",一位同事嘮叨著。
隔了不久,換了思路的同事又再暢想:"《環球四十五分鐘》怎麼樣?"
當時沒有人立即贊同,也沒有人馬上反對。後來,它居然就順順噹噹地成為我們欄目名的"乳名"。
作為第一位特邀主持人,王志文的串連風格令人刮目相看。
作為第一批播出的節目,《金河的秘密》、《追尋印度季風》、《格林街108號》等令人耳目一新。
就在94年底,我們的欄目擁有"越過大洋看世界"的子欄目,開始嘗試以中國人的視角展示異域文化。於是,辦公室外的墻上多了張世界地圖,五顏六色的圖釘標誌著攝製組的足跡,至今已有四十多個......
斗轉星移。我們的欄目名稱先後幾次更換,但核心詞仍然是"環球",我們的編導和主持人先後進行了幾次微調,但我們的團隊依然在世界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拾撿色彩斑斕的貝殼,蒸騰出思想的食鹽。
的確,電視使人足不出戶,縱觀天下大事,而央視網絡新近開闢的《環球》專欄又拉近了媒體與觀眾的距離,拓展文化交流的空間。您仍可以足不出戶,盡曉古代《失落的文明》,預覽《環球》節目的精粹,點擊歷史與文化的積澱,敬請關注《環球》。
評價節目,推薦選題,瀏覽文章,借鑒經驗,品味百態人生。
《環球》專欄網絡版,孕育在新世紀的春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