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環球
《居者有其屋(上)》:


  在蒼茫的大地上,人類寓居在他們的住宅中。在人類走出洞穴的數千年裏,住宅的變化反映著人類生存方式的最根本的變化。隨著工業化和商業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迅速涌向大城市,城市規模一再擴大,依然無法容納增加的人口。在急劇的城市化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首當其衝的就是住宅問題。

  今天當你到了法國,在探訪勒o柯布希埃的建築而迷途時,任何一位不認英文的法國人,只要你提到勒o柯布希埃,他就會告訴你如何去找他的建築。

  柯布希埃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建築師。他的思想不僅影響著與他同時代的人,也影響著今天人們關於建築,關於住宅的思考。

  二戰結束以後,勒o柯布希埃應法國政府的要求設計一種密集型住宅,以緩解戰後歐洲房屋緊缺的狀況。理想的現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單位"即帶有服務設施的居住大樓所構成,柯布希埃從這種思想出發,設計建造了著名的馬賽公寓。

  馬賽公寓共可容337戶,住1600人。建築被巨大的立拄支撐著,看上去象大象的四條腿,柯布希埃成功地使用混凝土加固優美而有靈性的建築,這是一幢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設計的房屋,體現了勒柯布西埃早在20年代便已在探索的、關於構成城市的最基本單元的設想

  馬賽公寓共有23種不同類型的住宅,馬賽公寓乃為家庭生活之殿堂,是以母親和一日三餐為中心而安排的個人家庭生活。每一住居單位(共有二十三種)均以廚房為核心,主婦即以此為根據地,指揮家務的進行。同時在這一棟大樓中,設有商店和各種公共設施,有麵包房、副食品店、餐館、酒店、藥房、洗衣房、理髮室、郵電所和旅館。也有兒童遊戲場和小游泳池。屋頂上還有成人健身房,有供放映電影的設備。沿著女兒墻還佈置了300米長的一圈跑道。這座公寓大樓除解決300多戶人家的住房外,同時還滿足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馬賽公寓代表勒o柯布希埃對於住宅和公共住居問題研究的高潮點,結合了他對於現代建築的各種思想,尤其是關於個人與集會之間的關係的思考。那裏的居民都已經形成一個集體性社會,就像一個小村莊,共同過著禍福與共的生活。沒有任何個人的犧牲,因為每一公寓單元都是隔音的,與周圍的山光水色的環境保持直接的接觸,擁有雕刻般的雄渾力量。

  (梯埃裏o杜魯塞勒):你們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住宅樓是著名建築師勒o柯布希埃設計的,這兒是馬賽市的一棟樓,我們在第七層。這是我父親的房子,我在這兒長大。這種樓在20世紀50年代時被稱為現代建築,如今只能叫老式的現代住房了。柯布希埃設計住宅是要創造一種在理想的建築中過理想生活的境界。他認為,人們不出樓就可以方便地享受到一切服務。比如門上的這個箱子。這樓的三層有很多商販,他們每天到各家門上打開這個箱子,看裏面的訂物單。按照各家的要求送來麵包、牛奶、黃油等生活必需品。這個是馬賽地區特色的裝置,是個冰盒,今天有了冰箱和冷藏櫃,這個東西就沒用了。

  走廊都是柯布希埃精心設計的。每扇門的顏色都不一樣,每層的訂貨箱顏色也不同,讓孩子們很容易通過顏色來辨認自己的家。為了隔音,將走廊敞開朝外會聽到很大的噪音,現在我請大家進我們家參觀。

  第一間屋很重要。柯布希埃非常重視住戶們的生活,他為此頗費心機。這間廚房的設計可以充分體現他的設計特點。這間廚房和法國傳統的設計風格相反,象中國一樣,法國廚房的面積也很大,可以在裏面用餐。而這間廚房很小,可稱之為"實驗室",裏面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這樣做是為了節省空間,因為面積就是金錢。這兒就是我們在門外看到的冰盒,這兒是電源箱,集中了所有的電源形狀。這兒是位女設計師設計的一套鋁制清洗槽。空間雖小,但你可以完全自如地活動。這兒是放鍋的地方,這兒放雜物,這兒是調料櫃,照明設施在這兒。一切從施工開始前就全部考慮好,我們稱之為"集成",這兒的灶具換過了,以前是50年代的産品,現在換成新的,便於更換也是從開始就要統籌考慮好的。廚房一般是由主婦們掌握的,這兒的設計讓主婦們可以在做飯時和起居室(客廳)裏的人聊天。這兒是用來送菜的,菜做好後,可以從這兒直接過手到餐廳。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建築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開放,易於溝通。

  客廳的樓梯通到樓上。從這兒可以欣賞馬賽美景。所以説這兒的空間是放大的,一般的公寓設計高度只有2.26米,太低了。現在法國蓋房最低要求2.5米。為了讓住戶不感到窒息和壓抑,就特地把複式結構的空間設計使房間更開闊一點,讓人覺得能喘得上氣。我從小在這兒長大,非常喜歡這個房子,我從7歲就開始給人講這房子,換個小玩具什麼的。

  這兒是隔熱的,供熱系統是由一套供暖管組成,利用電阻遇熱生成一道熱墻,擋住戶外進來的寒風。這扇看著象窗戶,其實不是。可以全部打開,後來,設計師讓努維爾先生在尼姆小城設計住宅時也採用了這種模式。

  這算是房間自然延伸出來的一塊,朝著大街,也是私人的空間,可以擺放花草。這兒可以看到柯布希埃設計的那些不同顏色的樓層,陽光可以直射進房間。這兒的風景很好,可以欣賞馬賽的市容,遠處的山嶺。

  現在我們上樓看一看,這裡可以看到起居室的一切,能觀察到孩子們睡覺、進出、玩耍的情況。這兒的一切設計都著眼于實用。比如這個臺子是用來放嬰兒的,叫襁褓桌。瞧,從抽屜裏拿出衣物,雙手抱住小孩,放在臺上,用身體或膝蓋把抽屜關上。這兒也能欣賞剛才看到的景致。

  這裡有4間臥室,我們家有6個小孩,4女2男,因此沒法平均分配房間,只能兩個女孩合住一間。但我們家的孩子們都相處得很好,我們也願意住在一起。這間房很窄,只有1.8米寬。寫字檯、兩張床只能一順邊地擺放,放在一排人就過不去了。柯布希埃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的隔板,用來擴大空間。這個隔板可以用作黑板,讓孩子們寫作業用。如果孩子們處得好,可以打開隔板,和那間屋子連起來,孩子們就能在一塊玩了。現在這間房沒人住,我們用它作晾衣間。

  柯布希埃依照地平線的角度設計房間的比例,這兒的視野相當好,可以看到大海,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從這兒看馬賽景色,還是從實用角度出發,設計了半人多高的護墻。為了怕孩子們摔下去,有時要加上護欄。這兒的墻上了色,提醒人不要亂爬,五顏六色的,形狀也不規則,很刺眼,都是用水泥作的。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進程,住宅建設開始關注房子的價格,無住房者的數量,住宅建造的工藝和技術,而幾乎徹底遺忘了對住房最根本,最重要的需求--人類的情感需求。

  60年代以來,各國從事研究傳統的低層住宅,並給予新的利用與發展。在城市居住區規劃中採用低層高密度,使城市內部具有郊外田園風光,吸引郊區人口回到城市中來。這種住宅既有獨戶住宅的私密性,又具有人們面對面交往的可能性。住宅單位平面和組合的靈活性,使人們容易識別自己的獨特的居住環境。

  (鮑讚巴克):我認為用不著毀掉現有的城市,只要改造得好就行。事實上,完全毀掉從頭再來的想法已經終結了。我們改造城市,要使之成為一個聯結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地方,市中心的建築永遠都不會過時,一切都保持著它的美麗。我們拋棄了那種認為要想漂亮,就要更新的觀點。瞧,我們已經擁有了過去和現在,要面向未來。

  二次大戰以後,對大量住房的緊迫需求形成了當時的住房觀念,系列建造了一大批千篇一律的住房。如何推動這種工業化、系列化的住宅觀念向前發展引發了建築設計師們的反思。

  在開始將那些傳統的城區改造成現代城區的過程中,建起了一些高樓和公園。許多改造工程就是徹底拆掉老房子,建造新的大樓和公園。

  巴黎十三區的住宅,是一組有廣場,道路和院落等城市片段組成的有些裝飾味道的住宅組群,正是由於這一齣色設計,鮑讚巴克逐漸成名,這是他日後獲得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策獎的開端。

  這個項目將當代建築的思想與城市的實際結合起來。建築師鮑讚巴克的城建思想的各個方面均從中得到了體現,它充分證明在城市興建大批量住宅時完全能夠保證建築質量,公共區域可以視為供人居住的地方,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空間。住宅不再是系列化的産品,根據其在樓中的位置,每套公寓的設計都能有自身的特色。

  (鮑讚巴克):我在設計比賽時,大膽提出要在樓中間設計一條街,即使是多徵一小塊地也行,讓街從樓中穿過並延伸出去。這也不會使事情更複雜。我這樣設計的主導思想是,讓住戶能看到外面是什麼樣的空間,擁有什麼樣的視野,採光效果如何更好。通過多元的視角讓住在各個方位上的人擁有不同的感受。

  中國的老子早就説過,我的家既不是屋頂、也不是地板、不是墻壁,而是它們圍成的"空",我就住在"空"裏。我這個項目的核心首先就是"空",可以接受陽光,看到植物,散步,四處看看。我們要讓公寓呼吸起來,這對設計漂亮的住宅非常重要。

  巴黎貝爾西是一個住宅協調開發區,在巴黎市的12區。在他的住宅設計中,鮑讚巴克將建築分為兩半,在朝北的方向上打開了一個缺口。這樣,我們的樓宇變得更加開放,雙層玻璃使得光線更加充足,房間佈局合理,每個人都能看到遠景,儘管樓群密度不小,彼此挨得很近,但採光完美無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關於如何處理密度與光線的經驗,突出了缺口的功能,以及建築設計中的開放精神。

  (鮑讚巴克):在貝爾西區,我要設計的樓之間挨得很近,我儘量錯開距離,讓每戶都能看見中心公園,即使在臨街樓後面的一棟。對那些採光不好的房間,我為他們裝上一些漂亮的玻璃窗,或者設計一個適當加高的玻璃窗陽臺,採光的情況就會大為改善。如果一套房子的某一處高出5米,當然就會有充足的陽光。這個地方要在房間上面,其它的房間也如法炮製,每間房都讓出一點兒,就都有一處可供充分採光的地方。在城裏那些較擁擠的住宅區,如果有一處地方高出一塊,光線充足,環境就大為改觀,價錢也不會貴,這也有助於維持城區住宅的密度,大家當然接受。

  中國能夠作到像我們在60年代一樣滿足日益增長的住宅需求,同時也要從我們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對中國來講,現在是個重要時刻。住房建設是否能跟上時代的變化。如果是住宅質量太差,過不了多長時間,住戶就可能需要另找一套房子;比如房子的隔音要好,人們可不願意聽到鄰居家的聲音,因此貴一點也不怕。因為,以後可能不會再有機會換房了。歐洲曾經建了一批經濟房,現在完全廢掉了,需要拆毀。可拆房耗資巨大,也很複雜,需要合理的安排,而且有時根本拆不了。

  要有前瞻性,要考慮到30年後的情況。30年過得很快,建好一個社區,它將永遠存在。象管道、街區這樣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同一塊地皮,可以蓋兩棟樓,現在修個花園,對目前來説是個犧牲,但它是明天的財富,是對未來的投資。法國正在逐步地規劃建設,有些地方處理得好,有些不行,還有的地方無可救藥,只能完全毀掉。

  我覺得19世紀的風格是沒有出路的。因為,一切都變了,我們不是生活在19世紀,建築手段、經濟環境、生活方式、風俗、家庭、審美、光線、採光都變了,什麼都和那時候不一樣。不過,有些沒有變,城市的線路,對街區的認同沒變。在法國,街區的觀念很重要。對我們所有人來説,要用現在或未來的眼光看待這些變與不變。

  我主張設計多樣化住宅。而有一段比較普遍的作法是,設計好一套住宅,然後重復製造200套、1000套。我主張設計多套不同的戶型,當然也不能太多,否則成本太高。設計上的另一點是要人們感到公共空間,如廣場的重要性和社區內部之間的親密氣氛。

  房地産商們不喜歡多元化,他們只要能把房子賣出去就行。法國住宅的商業化發展導致了住宅設計的僵化,沒什麼創意。而住戶們,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求住宅多一些變化,少一點模式。商業化生産住宅造成建築設計的日益貧乏。只要設計出一種模式,就要全面推廣。每個國家都在尋求開放,建築設計師更要做到這一點。

  我最感興趣的是,現代建築設計如何能很好地融入到傳統的城市中,傳統的城市到處都有。現在城市裏有些地方很亂,一邊是功能齊全的塔樓,一邊是老建築,讓我感到吃驚的是,許多設計師都主張放棄傳統的城區,摧毀過去的一切,從頭再來。當然,我也不同意將傳統城區原封不動地保留,但應注意如何將其轉化為現代建築,而不是徹底毀掉舊有的結構。這種結構主要是指街道和廣場,有的存在了500年,甚至上千年。

  (女士):我在這兒幹了10年,我還到過其它設計所幹過,最後還是回來了。我很留戀這裡,這兒有一種創造工藝技術的氛圍,比其它地方都濃厚。我花了大量時間去學習,將一件設計作品反復修改、琢磨,並從中學到許多經驗,這是一種財富,正是為此我才在這兒努力工作。

  (裝備交通住房部 顧問 帕特裏克o朗克):大多數建築設計師只是在設計一棟房子而已,沒有考慮把建築本身很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環境中。這也是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大批興建社會住宅時的做法,現在這些樓都很破舊了。因為當時的設計並沒有把它們納入到城市的總體統籌規劃中,現在也只能將這些老區重新翻修,使其儘量與城市佈局協調起來。在巴黎以及郊區這些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區中,我們能做的只是重新組合,而無法像在城市擴張期時那樣,買一大片甜菜地,從零開始興建。我們只能拆毀一些老區,或徵一小塊土地,比如加油站之類,這樣零敲碎打地建設社會住宅,同時也要注意與城建總體規劃保持一致。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