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環球
《千年滄桑----十八世紀》
  1736年,法國科學院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實驗。

   皮埃爾?莫佩爾蒂率領一支考察隊到北極圈的拉普蘭地區探測地球的形狀,解決關於地球形狀這個問題的爭論。

   莫佩爾蒂和他的隊員們相信科學的力量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他們相信通過觀察和實驗可以成為世界的主人。而勘測地球則是為了主宰地球。

   莫佩爾蒂要解決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地球是圓的,那麼地球表面相鄰兩緯度線之間的距離應當都是相同的。如果地球的兩極是扁平的,那麼靠近北極地區的相鄰兩緯度線之間的距離就比其他地方的大。但是如果地球的形狀像一個檸檬的話,在兩極地區相鄰兩緯度線之間的距離就比其他地方要小。

   莫佩爾蒂的考察隊來到了北極圈邊緣的托爾尼奧河流域。

   他們需要借助天上的星星計算出流域兩端的緯度。

   確定了兩點的緯度後,他們必須測量這兩點之間的實際距離。

   為此,他們在流域最高點建立了12個測量塔。

   接下來的兩個月裏,隊員們測量了所有測量塔之間的準確角度。

   這一切都完成後,還需要進行一次測量。

   他們必須測出任何兩點之間的距離才能算出所需要的其他距離。

   莫佩爾蒂的考察隊最終發現,靠近北極的地區兩點之間的距離要比他們所設想的長。

   另一支去赤道地區探測的隊伍發現那裏的緯度比預想的要短。觀察和實驗證實了真理。

   如果地球是圓的,那麼所有相鄰緯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應該是一樣的。但莫佩爾蒂他們發現,在兩極地區,緯線之間的距離比赤道地區的要長。地球的兩極是扁平的,就像一個桔子。

   18世紀的探險家們經過英勇而艱辛的努力證實,在科學面前,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1755年11月1日,在葡萄牙的裏斯本,人們在準備慶祝萬聖節。

   上午9點04分,世界突然變成了地獄。到處火光沖天,裏斯本大地震爆發了。

   這場大地震造成了一萬多人死亡。余波殃及整個歐洲。

   宿命論者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然而,這卻是一個在理性的基礎上建造新社會的良機。

   當時的葡萄牙首相蓬巴爾侯爵負責裏斯本的重建工作。按他的設計,整齊的房屋和廣場按照幾何圖案佈局,取代了中世紀城市佈局的風格。

   蓬巴爾設計的裏斯本成為啟蒙運動的一個象徵。

   啟蒙運動將陽光帶入了黑暗的角落,它向上帝和國王的權威提出了質疑。

   裏斯本是一個貿易城市。蓬巴爾最具代表性的重建工程是俯瞰河流和港口的商業廣場。

   當人們認為裏斯本的毀滅是神的旨意,是作為給世人的警告時,蓬巴爾竟敢違背天意,大力進行城市建設,這實在令人驚訝。

   耶穌會會士離開了裏斯本城外的馬伕拉修道院。這裡成為了一座藏書三萬餘冊的圖書館。藏書中包括啟蒙運動思想家們的著作。德國哲學家康德宣稱:“敢於發現”。這成為啟蒙運動的口號和座右銘。

   十八世紀,在北美,在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傑出的思想家傑弗遜想象著一個從舊世界脫離出去的新世界。

   傑弗遜吸取了英國激進主義、民眾智慧和古代共和國的理想,並把它們加以綜合,寫出了《獨立宣言》。

   但是僅僅靠語言並不能保證自由。

   1781年,在約克敦包圍戰中美國軍隊擊敗了英國軍隊,英軍被迫投降。1783年9月3日,雙方簽署了和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宣佈:大英帝國承認美國是一個自由,主權,獨立的國家。

   西方屈服於美國。

   當美國人發現了一個新伊甸園的時候,法國人正在耗盡國力縱情聲色之樂。

   皇家正在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窮奢極欲。而這座宮殿卻是利用本以空虛的國庫裏極其有限的資金建造的。路易十五早已預見了將會出現的問題。

   他的兒子路易十六被啟蒙思想吸引。他並未意識到這種思想實際上正在威脅著他。

   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是歷史上最奢侈的人物之一。她崇尚大自然的美,卻不知道啟蒙理論所宣揚的“堅持理性,反對特權”。

   封建專制統治使一場全面的革命一觸即發。

   法國大革命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從而揭開了現代歷史的序幕。

   十八世紀,當西方沉浸于新的政治思潮之中時,世界東方的國家正在興旺發達。

   印度國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

   紡織作物,諸如棉花、絲綢和黃麻是印度的主要産品。

   18世紀的印度是一個工業巨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品出口國。

   印度的貿易制度令全世界垂涎。

   英國首當其衝地發起了印度之徵。印度的政局動蕩使他們利用貿易立足點撅取政權。在控制了東北部的孟加拉邦之後,英軍與對印度政府心懷不滿的王公貴族結成同盟,向東部海岸擴展。但在南方,他們遭到邁索爾邦的頑強抵抗。

   邁索爾有一位英勇能幹的領袖,提普?蘇丹,面對英軍的進攻,提普的軍隊英勇地進行還擊。

   1799年的夏天,兩路英國軍隊圍攻提普都城塞林伽巴丹的軍事要塞。經過兩星期的炮轟之後,城內彈盡糧絕,英軍佔領了都城。提普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18世紀末,提普?蘇丹的死亡標誌著英國直接介入印度事務的開始。

   此後50年裏,英國在印度建立了殖民統治,伊斯蘭文明的支柱之一,莫臥兒帝國,從此崩潰了。印度國力日漸虛弱。她的巨大財富流入西方國家。

   18世紀的中國在一個富有活力的王朝統治下繁榮昌盛。當時的中國注重發展農業,人口也增加到了3億。中國的財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皇帝康熙需要重新開發荒廢的農田。

   康熙從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調100多萬人遷入地廣人稀的四川省居住。

   他和他的繼承者希望向被征服的臣民們證明他們的統治能力。

   當時的清朝政府鼓勵農民種植從外界引進的農作物,如玉米、花生、土豆和紅薯。

   生長力強的新作物有助於擴大耕地面積。皇帝頒布的減免賦稅的法令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的增長。

   家庭手工業在全國蓬勃發展,從事這種手工業的人富裕起來。

   人們有了更多的財富和閒暇時光,茶樓往往是一個城鎮裏最具規模的建築。

   茶成為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

   更多的茶葉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茶杯和茶壺。在當時幾乎是一年到頭都在不停地生産茶具。

   這裡不需要新能源,中國有充足的勞動力。

   中國生産的瓷器在海外的需求量極大,出口由國家嚴格控制,因而走私猖獗起來。

   打撈出的這艘沉船可以説明走私的規模有多大。這艘開往荷蘭的船在1752年沉于中國南海。單是船上的瓷器就已是價值連城,但它們只是作為壓艙物品,以保證更昂貴的貨物---茶葉的安全。

   中國的貿易完全是單向的,它使歐洲人錢櫃裏的錢都流入中國人的口袋。

   英國人打算與中國以物易物。他們派了一位使臣來到中國,向皇帝展示英國人的産品。

   乾隆皇帝對英國可提供的東西表示懷疑。

   中國並未意識到將要遇到的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在下個世紀使東西方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