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批評和表揚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4日 14:27)
在基地幾乎每個老師都知道,應該為學生營造寬鬆、民主、愉悅的學習環境,這與近年來,教育界大力提倡的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是相吻合的。但如何去構建這個環境呢?學生是上帝,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這無可厚非。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下面兩種情況呢?一是對教學中學生的違規問題,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別説批評,就是大聲説説都有些顧慮;二是對學生表揚很多,真是做到了“讚不絕口”,有的乾脆成為讓表揚充滿課堂。這些都是惟恐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孩子們的身心成長,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眾所週知,我們基地的教育對像是中小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自控力不強,辨別是非能力較弱。教學過程中,他們難免會犯錯誤,我們怎麼辦,聽之任之?另外,對學生的一味表揚究竟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我想就這兩個方面談談個人的一孔之見。
一,要不要批評
我想先講一件我經歷的事情:
在49中44班,趣味化學實踐活動即將結束時,學生們忙著整理實驗臺,一位男同學明知道做洗髮香波實驗用的十二醇硫酸鈉粉末嗆人,還故意揚起一些這種粉末。這時半個實驗室的學生嗆得直咳,整理活動無法進行。當時,我打開通風廚,作了一些緊急處理後,當眾嚴厲批評了這位男生。課後,那位男生又找到我承認自己不該如此惡作劇,認識到在實驗室打鬧後果的嚴重性。
現在回過頭想,如果我當時不批評他,而是課後在辦公室循循善誘,也許他也會認識這個嚴重性。但是對當時其他做實驗的學生來説,引起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老師雖然強調了,但是犯下錯誤也沒事,反正老師也不會批評。另一方面,我們想想如果對每一個學生的任何行為,都“寬鬆、民主”一味遷就,那麼這個真正的民主、寬鬆、愉悅的環境也就不存在了。
在當前教育界有不少人將批評和體罰混為一談。我認為體罰是必須禁止的,批評卻必不可少。其實,激勵也好,批評也罷,最終都是為了給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健康成長,它們並不矛盾,而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沒有對少數錯誤行為的批評,也就沒有寬鬆的環境,如果保障了寬鬆愉悅的環境就很大程度上的減少了錯誤行為的發生,也就減少了批評。況且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犯錯誤後能接受老師善意的批評。適當的批評不僅于身心健康無害,而且有利於培養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發展。故在基地的教育中,不應將批評從民主、寬鬆的環境中排斥出去,這並不是指用批評的手段去建立民主、寬鬆的環境,而是在構建這個環境過程中該批評時就批評。
批評也是一種教育方式,應正確運用,使其起到應有的效果。雖然説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的初衷是固然是好,但逆耳的“忠言”對於心理髮展還不夠成熟的學生,有時難以讓他們接受,一些偏激的言語,反而易使學生産生逆反心理,比如,對於一個劣跡調皮,班風不太好的班級,與其一番苦口婆心地教導,不如上課開始,你真誠的對學生説:我不管你們過去如何,但現在老師心目中你們都是平等的、優秀的、嶄新的。希望每個人都珍惜自己在老師心中的美好印象。”這樣學生就容易接受你的暗示,做得比以前更好。當然,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犯錯誤,這時,你的批評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嚴禁使用帶有威脅性、諷刺挖苦的語句。二是針對學生所犯錯誤,對事不對人。三是“速戰速決”不宜秋後算賬,更不宜抓住不放反復提及。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以上這個原則對大多數同學適用,但對極少數同學卻也未必。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在課堂上他特愛嘩眾取寵,做各種搞笑動作,置你的各種暗示于不顧,我行我素。你怎麼辦?停止講課,走到他面前批評他?可結果可能是你和他在課堂上展開了一場拉鋸戰,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還招來不少學生的反感,降低了你的威信,更給事情帶來不利的影響,尤其助長了那些所謂“後進生”的逆反心理,於事無補。
教育心理學認為,那些被公認“後進生”的學生在情感和意志方面有一種“自我中心主義”在起作用,自我控制力差,蠻橫,不服從別人領導,感情衝動,並希望得到尊重,這樣就要求你用心理因素對其心理控制來代替嚴厲的批評,(也可叫“迂迴策略”)避免異常情況發生,減少衝動性。
在一次趣味化學課上,我也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沒上課之前,我觀察到了他的與眾不同,我便記住了他的名字,在他又一次“犯規”後,我叫了他的名字,他站起來無所謂的樣子等著我的批評,出乎他意料的是我讓他上臺配合我正講的實驗操作,當然在我們相互配合下,他完成的不錯,實驗成功。於是我表揚了他做的幾個實驗操作標準到位。接下來,他聽課愈發認真,活動起來也比別的同學認真賣力,當然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也給了他比較多的關注,這種關注是以激勵為主。活動結束時,用別的同學的話説,“嘿!老師,他真給你面子!”,用他的話説,“老師,我覺得今天收穫特大,我想要一下你的聯絡方式,以後與你常聯絡”。
另外,批評還可以採取幽默的方式,如自我檢討式批評。比如,對於一個上課故意坐到後排搞笑的同學,你不妨自我檢討説,不好意思,我沒有看出來,你可能在後面看不清黑板,不得已才看別人。請到前面來,這樣你看黑板就能看清了。在不可言傳的暗示中,那位同學坐到前排一塊認真聽講。
總而言之,寬鬆自由的氛圍並不排斥批評,如何藝術的利用批評,使其為教學服務,需要教師自覺地根據學生各種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做到因材施批評。進而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
二,該不該表揚
在實踐活動中,應該給學生創設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提倡鼓勵性教育,多給學生表揚,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本身也無可厚非,但是不是因為表揚不需要付出力氣,就可以事事表揚,處處表揚?有這樣的一件事:
一次活動課中,我組織了一次討論,討論後,我向一位同學提問了一個相對很簡單的問題,當然他答對了,我為此對這位同學大加讚揚,甚至讓別的同學為他鼓掌,可過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卻發現這位學生,一會看別的同學,一會兒看窗外,又低下頭寫什麼,精神老不能集中到課堂上,一直到下課,我問他為什麼不認真聽時,他説:“我很激動,老走神!”我啞然。是啊,我這麼表揚他,才使他心情激動的難以平靜,他一會想我真聰明,一會兒又想同學們以後怎麼看我,想這想那,還能專心聽課嗎?
可見,鼓勵性教育並不等於表揚性教育,更不等於讓表揚充滿課堂,因為過多的外在獎勵,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如果過多的、誇大其實的表揚會打亂學生的思維,分散其注意力,甚至會使被表揚的同學産生逆反心理。而對別的同學會認為你濫用表揚而不屑于表揚。更有甚者開始譏笑被表揚的同學。這樣表揚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對學生課堂活動結果,我們老師給予學生的應該是全部接納,你應表示出你在聽,並且喜歡聽。對正確的答案不忙著大加表揚,也許僅一個微笑的點頭示意就夠了,對於錯誤的答案,也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多問他幾個為什麼,了解他的答案原因,因為“錯誤”中包含了認知個體大量信息和已有經驗,“錯誤”背後也許暗示另一個正確的答案,對於能認真思考的過程也要給予一個暗示的肯定。
另外,表揚學生不能師出無名,那種沒有針對性的空泛之“讚”,不僅沒有新意,而且讓人聽了不稀罕,甚至反感。可見表揚不在多,而在有所指,要讚出別人末曾留意而又確實難能可貴的一面。這樣的表揚讓學生因得到認可而興奮不已。表揚語言流注意要到位,具體到表揚的原因,是語言流利,還是動作標準,一定要點清楚,讓學生感覺到表揚的實在和分量。還有,表揚時教師的態度要真誠,千萬不要口裏讚美之詞如長江決堤,而眼裏的不屑早已“春色滿園關不住”這樣言不由衷的表揚實在比批評更應批評。
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讓他們説出自己的想法,因為這裡沒有對答案對錯的大加表揚和批評。只有對他們能積極參與思考的過程的肯定。學生思維才會活躍,發言才會誦躍,才不再被批評和表揚所左右。
總而言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並不等於排斥批評、充斥表揚。如何藝術的使用這兩個教育方式,是對老師的一個挑戰。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的工程。我們不要將它們割裂開來,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摒棄哪一方面,只有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下實踐,才能發現讓學生更優發展,讓自身不斷完善的最佳手段,進而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快有序的活動氛圍。(作者:基地教師 劉立新)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