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愉快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4日 14:17)
在基地有許多項目是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的,這與基地的教育理念中的合作探究是相吻合的。合作探究越來越被教育推崇,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四五十人在一個教室學習,學習方式是封閉的。聽課,做作業,考試,除了與教師聯絡之外,缺少橫向的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這種環境和學習方式,尤其是學習激烈競爭,容易使學生形成冷漠、自私、狹隘和孤僻性格,甚至發生悲劇。其根源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養因素外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狀態不無關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以合作小組形式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以及與他人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都會悄然得到增強。它給學生提供了一些良好的環境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這些現代社會所必需的素質,可見小組合作方式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上意義重大。
可在事實上,在我基地實踐過程中,在合作小組的許多細節問題上仍難以脫去“單幹”的痕跡,一些現象難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之嫌,有一些問題難免讓老師頭痛不已。下面列舉幾種現象:
現象一:老師分成小組討論時,有些同學積極思索,熱烈討論,有的好像事不關已,高高挂起,但最後讓不討論的同學回答,他也能答討。
現象二:小組活動討論後,有的同學回答問題或出示成果張口説:“我認為。。。。。。我的成果。。。。。。”而不是:我們認為。。。。。我們的成果。。。。,。。
現象三:有的小組弄不到一起,乾脆分家各幹各的,無法有效地發揮合作探究的教育功能。
現象四:小組內一個人活動中活動積極,對各活動整個過程大包大攬,其他人員只是看著,或只是配合遞個東西。
這些現象會不會使學生産生對自我合作能力的疑惑;是不是會造成兩極分化,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是不是會加大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是不是對學生集體榮譽感教育不夠?
以上問題值得我們教師去考慮,我們知道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並不只是要研究出幾個方案,做出幾個成品。而更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各種體驗,
一方面,要求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積極的暗示。 例如:小組討論完畢提問時問:哪個小組想説一説?回答正確後説:你們小組討論的細緻到位,尤其是某某方面。 在老師的觀念中轉變小組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個人代表,讓學生從老師的語氣中體會到集體榮譽感,進而增強這種感覺。
另一方面,老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如採取自願結組的原則,民主選舉組長的原則。幫助制定小組活動規則,如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説出自已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觀點。在活動過程指導中,也要側重小組之間評比是小組之間的橫比,而不是個人之間的橫比。
這樣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大要素,(如學生之間相互全配合,共同任務中的分工和個責任。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對成員完成任務進行加工評價,尋求高效的途徑等等)能落實的就比較到位,就更能使參加活動的合作小組體會到合作愉快。(作者:基地教師 劉立新)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