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範基地 > 正文

開啟學生腦海中的“創新”之門
——淺談素質教育中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4日 13:59)

  德國教育家斯譜朗格説:“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核心思想就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關鍵就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曾追求高效的學習方法,包括各種快速閱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等,現在應改變學生原有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形成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的積極學習方式,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能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一) 教師教學理念、觀念及教師角色要改變

  1、觀念改變

  “思想觀念的更新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全新的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給我們改革實踐提供科學的指導”。教師要組織教學,指導學生研究學習,必須有一定的出發點和基本原則。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從思想即教育理念和觀念合理化、確切化,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應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關係;要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掌握信息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學會合作,善於協調;要能自主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同時教師應有敏銳的感受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並以此作為教學中新的轉折和新的教育契機,維持學生積極向上的思維狀態。

  2、角色改變

  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從課堂的講臺上走了下來;課堂界線開始模糊,知識的傳授都不再局限于教師,能者為師;教學不再是滿堂灌,教師須充分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並不是知識領域的"不倒翁",要體驗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成長;教師從執教者變為引導者、諮詢者和資料提供者。"到位而不越位,參謀而不代謀,指導而不指令";教師"知識權威"的地位在下降,但點撥作用需求明顯增大。“老師講,學生聽,黑板寫,本子記”的局面須徹底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激勵、相互磋商、教學相長、師生互動。教師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尤其要以一顆真摯的愛心,去接近每一位學生。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親情與友愛,同時受到激勵、鼓舞、感化、召喚和指導,就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

  (二)、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離不開創造性的高素質教師。拓展型課程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都要有利於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由於課程本身不要求完整的知識體系,沒有現成教材、教參,且每門科目的內容都帶有一定的綜合性、邊緣性,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把握正確的立足點;不斷學習和快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堅實的專業知識水平;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綜合能力,啟發學生德育教育,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拓展知識層面,改善知識結構,變革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教師要學習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動態,掌握信息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受歡迎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三)、教師的教學指導方法

  教師的指導原則是到位不越位,參謀不代謀,指導不指令;指導策略是遵循學生的思路,提出質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學生判斷或選擇;指導內容是提供背景資料,指導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況,組織課題研討或論證,提出質疑或析疑,組織成果交流與論證,進行學習評價等。

  1、 設計項目

  古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説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産生問題、引起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根據不同喜好選定項目,要求教師在設計項目時,應具備引發學生興趣和好奇、結果有新奇性和差異性等特點。項目設計應重視學生的發展而不必強制創造成果;問題來自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不一定是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應重視面向全體學生,而不能使課程成為學有餘力學生的彈性課程;允許學生對他人的研究進行重復和模倣。

  課程設立應當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研究性學習教學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敏銳的觀察與思考能力;蒐集與積累資料的能力;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學習教學中,學生各種活動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學習品質、能力,因此,設立課題可從學生學科學習的重點、難點出發,以實驗、實踐的方式和明顯的結果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可從學生日常生活身邊找課題,可增強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可從最新社會動態確定課題,讓學生了解最新科學發展狀況;可模擬社會行為,提高學生社會能力;可設立勞動體驗課題,讓學生體驗勞動,加強德育教育等。

  2、指導引導學生處理課題

  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幫助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勇於探究的進取精神。指導教師只是在課題研究中提供一些指導、幫助和支持,不能將課題的研究環節代替學生操作,具體的研究工作應當是課題組同學來進行和完成,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充足的實踐活動機會,正確的方法和思路;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動”起來,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從而更好地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檢索查閱書刊雜誌、上網、問迅、討論等途徑獲取資料的方法,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資料間的關聯和趨勢,得出相應的結論;指導學生運用各種通訊手段──信、電話、email等向專家請教,使他們學會學習。教師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使他們學會思考。教師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指導要注重於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來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正確的科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師還要對如何觀察,如何實驗,如何調查和如何進行資料查閱等做更為具體的指導。研究性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通過很多形式。如方法講座,參觀學習,個別化指導,提供文字資料和網站等等。 學習過程中,教師注重於激發和督促 ,要深入課題組了解課題的進展情況,或要求課題組定期彙報課題進展; 要舉行課題階段性成果交流會,讓課題組在交流會上展示他們的階段性成果,教師做出適當的、鼓勵性的評價,同時引入適度的組間競爭,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熱情; 進行組間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啟發; 參與課題組的課題研究,幫助課題組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從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要求教師指導也同樣應從實踐性: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鼓勵並要求學生積極參與;開放性:不要設定所謂"答案",努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引導學生獨創,把新穎、獨到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自主性:提供盡可能多的項目供選擇,建立"課題超市",使學生充滿熱情地、興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學習。

  3、結題要形式多樣,評價要注重過程

  儘管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但課題的結題仍然十分必要,在結題時,教師要注重在結題形式上對學生進行指導。為進一步提高結題報告的質量,我們組織課題組在課堂宣讀結題報告,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通過小組討論、辯論、演講、答辯、論文展示等多種手段讓大家暢所欲言,取長補短,這又可使研究性學習再掀起一個新高潮。最後,應組織優秀作品或研究成果比賽,産生優秀成果獎,還應鼓勵學生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學習成果上報有關部門,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結果評價體系要注重對過程的考核,而不應只看實踐結果。要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積極性、創新意識、總結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考核。評價體系要對學生學習起到引導、鼓勵,形成有利於學習的競爭模式,而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壓力。(作者:基地教師 崔麗君)

  主要參考文獻

  1、江澤民.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 2000.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