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1日 11:13 來源:
在貴州支教的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生徐本禹,帶領大石小學的孩子們到北京參加軍事夏令營,受到駐軍、市民和中學生的歡迎。三里屯一中學生製作了1000多只寫滿祝福的幸運星和紙鶴送給徐本禹。
祝福表達了青年人的願望。徐本禹到極度貧困的貴州大方縣一所岩洞小學支教,在不通公路、不通電話、不通電的艱苦環境中,克服種種困難,獻出了愛心和辛勞。因感動而行動。2005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招募工作正在進行,許多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表示,要像徐本禹那樣,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鍊自己,到充滿希望的西部施展才華。
徐本禹的選擇承載著希望與理想,體現著信念和責任。在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追求多樣化的時代,一些人崇尚實用主義,而忽視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徐本禹的可貴就在於他有著堅定的理想,樂於履行社會責任。《感動中國》這樣評價徐本禹:“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於他的責任。”一個人有了理想,就有了明確的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就能不斷提升自我,積極進取,實現人生的價值,也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徐本禹的事跡是平凡的,但他奉獻愛心的精神是許多人想做、能做而沒有做到的。許多人含淚看完他的故事,許多人因他的行為而感動,爭相到西部山區接力支教。一個徐本禹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千千萬萬個徐本禹,就給山區的孩子帶來希望。徐本禹的行動證明了一個有為的青年,不應當追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而應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人民的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人們從徐本禹身上看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面對艱苦的生活和不太順利的工作,徐本禹説:“我很孤獨,很寂寞,內心十分痛苦,有幾次在深夜醒來,淚水打濕了枕頭,我快堅持不住了……”但是,他克服了困難,也經受了磨煉,雖然“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但獲得了最寶貴的人生經驗:人生的道路有順境有逆境,有成功有失敗,有歡樂有痛苦。對青年人來説,只有經風雨見世面,才能受鍛鍊長才幹;敢於直面現實的人,才會勇於超越自我。
到艱苦的地方去,對於青年人認識社會,了解生活,積累經驗,增長見識大有好處。理論聯絡實際,書本用於實踐,是學習的過程,也是收穫的過程。認識中國,必先認識農村;了解現實,必應了解基層。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在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傳授知識中提高自己,在幫助當地改變落後面貌時完善自己。
《人民日報》 (2005年06月06日 第四版 李長虹)
責編: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