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委員談道德:沒有廉恥,何談道德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6日 09:56)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實也是五千年的道德史,然而現在人們卻常常看到這樣不如意的現象:兒女不贍養老人,學生不尊重老師,商人不守信用、司機肇事逃逸,作家學者抄襲剽竊,一些官員造假政績,假貨、盜版充斥、“偽書”猖獗……這些現象一語概之,是不講道德。針對上目前社會存在的這些道德滑坡現象,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張賢亮和潘公凱。

  張賢亮:守法就是守道德

  好多人把道德的淪喪、人文精神的失落,歸罪於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實際上,中國幾千年傳統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根基,在“反右”、“大躍進”、“文革”幾個時期,幾乎完全被攔腰斬段了。

  看現在市場上假貨氾濫、盜版充斥,其實都是“文革”文化的傳承。中國最大的造假案發生在“大躍進”,“大煉鋼鐵”就是全民造假,而這種造假的文化對國人的影響非常深。

  不過原來是政治上造假,現在變成經濟上造假。在當前的這種環境下,要想完善道德,首先要從根本上清除“文革”文化的影響,從心理上、文化上,把過去我們損壞最嚴重的東西,補救起來。然後還要去重新構建一個新的道德體系。

  現在,國家和人們都已經認識到重建道德的重要性,但這需要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做,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和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當然,“德制不興,法制乃舉”。道德體系不完善,可以用法律來補防。既然很難人人都講道德,那人人都應該守法,只要人人守法,那就是守道德。

  (張賢亮,男,1936年12月生於江蘇南京。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公凱:沒有廉恥,何談道德

  道德最基本的支點是廉恥觀念。中國古代有“禮儀廉恥”的説法,西方聖經中也有“亞當夏娃”的故事,都談到廉恥。如果一個人不要廉恥,連臉面都不顧,那就沒法和他談道德。而這些年來,人們多熱衷於追逐名利,對臉面的問題看的比較淡漠,所以難免出現各種“剽竊”、“抄襲”等不道德現象。當“臉面又不能當飯吃”這種話能在社會上流行,併為許多人接受;當以“厚黑”為“賣點”的“厚黑學”等書籍在社會上熱銷的時候,整個社會的道德情況可想而知。更為嚴重的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學校裏開設的“思想道德課”,是無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還有可能使學生喪失在道德方面的正確判斷能力,因為在道德方面,社會對學生的影響遠大於學校的教育。

  道德文明的建設,急需解決。國家和社會雖然對道德建設都很重視,但到目前為止,採取的措施都還停留在一個表層上,停留在一些操作性的環節,比如説提倡“五講四美”、“文明禮貌”、遵守“職業道德”等,零零散散,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而道德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的工程,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中國傳統的道德理論體系就很豐富,很完善,比如説“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這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完全繼承是不合適的。那就應該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原有的體系甚至重建一個新的體系。但當前,還沒有一批人去專門梳理當代社會的價值標準,去構建當代的道德理論體系。這不是依靠幾個見義勇為的事跡和少數榜樣能達到的,需要依靠政府和國家從宏觀上進行組織,調集一批專家學者,十年二十年的持續把這項工作做下去,並在社會的共同參與下,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社會的道德滑坡問題。

  (潘公凱:男,潘天壽之子。1947年生於浙江寧海。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民網記者 文松輝

責編:英子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