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誰在影響大學生?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1日 09:54)
新華網北京1月20日電 誰在影響大學生?
新華社記者王黎、周婷玉
“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曾在校園中傳唱了幾代人,“雷鋒”在綿延不斷的歌聲中成為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精神坐標。
“在今天的校園裏,很難再有人人都
唱一首歌的現象,也很難找到一個所有人共同的偶像。”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學生對記者説。
是當今的社會缺乏榜樣嗎?
事實是,僅2004年,就有許振超、任長霞、周國知、牛玉儒等一批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在媒體亮相。“他們敬業愛崗、甘願為人民服務而犧牲自己的利益是崇高的,”山西大學歷史系的一位學生説,“我崇敬他們,也會向他們學習,但是我不會幻想成為他們。”
又是什麼佔據著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些大學生在網上這樣表達自己的偶像觀:崇拜過父母、喜歡過影視文體明星、推崇過政治家……隨著自己閱歷和知識構成的豐富,思考和關注的社會問題的多元化,自己的偶像不止一個,或者説是沒有偶像。
許多大學生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崇拜偶像是比較盲目的行為。現在許多大學生對於影視明星等偶像最多就是喜愛,目的也大多是為了放鬆一下激烈競爭下的緊張神經。
對於新聞媒體推出的“典型”人物,一些學生認為,只要理想主義還存在,那些英雄、模範就會存在。對於他們的宣揚,是對社會廣泛存在的官僚作風、腐敗問題的對比和抨擊。
“我們把某個人奉為偶像,不只因為欽佩及希望傚法他(她)的某些優秀意志品質,更主要的是把偶像作為自己的一種具體可感的人生選擇和生活指引。”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位學生説。
“大學生的偶像觀折射出了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與個體性。他們表達的其實是一個與偶像無關的精神世界。”教育界專家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把實現個人幸福與成功看得更為重要。這種以自我體驗為第一要素的現代生活觀念實際上深深地影響著近2000萬的未來社會精英。
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説,大學生理想個體化是一種務實的表現,是他們發自內心真誠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社會理想,而是轉化成了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
但教育界人士也表示出擔憂,現在的大學生中出現了考研熱、實用知識熱、晚自習率高、去圖書館人多的現象,他們的動力是以自我成才為中心,主導思想是自我價值與自我奮鬥。
2004年底,市場監測機構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把“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事業有成”“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作為評價人生最大幸福的主要標準,而“為社會做貢獻”“成名成家”等人生幸福標準沒有受到大學生主流的推崇。
河北師範大學的老師認為,目前,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就業、經濟、人際交往的各種壓力,大學生在觀念上更加理性、務實,同時,學生對校園之外的社會感到迷茫、壓抑、焦慮,又特別需要具體的人生指導和精神引領。
教育界專家指出,傳統的單向的傳授方式不再適用於當代大學生,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重點在於引導,引導他們實現社會規範與個體需要的統一,因為個人的價值目標只有同社會發展方向和時代要求相一致才是有意義的。要引導好學生,教育者就要去尋求社會規範與學生個體需要的對話渠道,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者首先要正視並尊重學生的心理世界和內在需要,觸及學生思想和心理深處;同時還要講求教育的科學和藝術,構建一個互動、對話的和諧教育生態環境。(完)
責編:蘭華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