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字上做文章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9日 09:33)

  新華網上海1月17日電 (記者劉丹、劉軍)2004年中秋節,從湖北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胡勇軍,在導師的邀請下,和班級中外省市的同學一起在導師家共度佳節,交流生活學習中的思想困惑。“任何學生在這樣溫暖的環境裏都會自然而然地敞開心扉互動交流,感覺比上一大堆空洞的思想政治課來得有效。”胡勇軍説

  。

  近年來,上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在針對性和有效性上取得突破,在工作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嘗試和探索。

  學生黨支部“落戶”生活園區

  “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不應僅停在説教上,還應與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突出實效性。”上海市科教黨委副書記翁鐵慧説,

  隨著全國高校學分制改革的整體推進,大學生選課自由度進一步加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出現“同班不同學、同學不同班”的現象。

  在班級概念日趨弱化、學生流動性日趨增強的情況下,2001年,上海交通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將學生黨建工作主動覆蓋到學生生活園區——以樓棟為單位,在77幢學生宿舍樓建立學生工作黨支部——按照“寢室就近、關係就熟”原則,一個黨員聯絡五個入黨積極分子、一個入黨積極分子聯絡五個普通學生,以樓層為小單位將學生緊密凝聚起來,統一受樓棟黨支部管理,形成“樹榦”“樹枝”相互依託的“發散型黨建工作模式”,實現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學校園空間的全覆蓋。

  上海交大新生石建才從四川考入交大僅一個半月突發急性闌尾炎,樓棟黨支部負責人帶領樓層學生及時將其送至醫院,並有組織地進行24小時不間斷陪護,石建才在病房中感受到了集體的關愛。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上海交通大學每幢宿舍樓都實行“學生黨員掛牌”制——所有樓棟內的學生黨員的照片、寢室號碼、電話及郵箱,都公佈在宿舍底樓的公告欄上。有些樓層黨支部還專設“黨員接待日”接受學生的日常諮詢,為學生解疑釋惑。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交通大學一幢宿舍樓一般配有3臺洗衣機,但要供樓內四五百位同學使用,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加上學生學習時間緊迫,洗好的衣服不能及時取出白白佔用機器,洗衣服著實成了頭疼事。但在樓棟黨支部成立後,洗衣難題得以緩解:每層樓的黨支部成員負責收集樓層管轄區的廢報紙,每個月用賣廢紙換來的錢增添小面盆,及時將洗好的衣服轉移,增加洗衣機的使用頻率。

  “有問題找黨員,已在交大校園內形成氣候。”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學生工作處處長徐國權説。通過學生黨員的&&作用,讓學生在無形中接受黨的先進性教育,讓更多學生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截至2004年6月,交大學生黨員總數已佔學生總數的24.1%,入黨積極分子比例高達65%。

  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與學生自身需求“捆綁”推進

  隨著大學生對就業問題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上海各高校及時創新德育教育模式——將大學生職業發展指導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從大學生切身利益出發,對大學生群體中進行職業發展教育的同時,開展思想教育、誠信教育、行為規範教育等相關思政教育。

  上海復旦大學主動與上海市就業指導中心、上海市楊浦區就業指導中心及上海市楊浦區科委等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大學生職業指導和就業實習基地,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創業訓練營”活動,積極引導有創業熱情的畢業生組成團隊、嘗試創業。

  在此基礎上,復旦不失時機地引導畢業生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重”,積極組織發動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工作,投身到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重大戰略中去。

  上海交通大學在加強學生就業指導的同時,建立學生誠信系統,以誠信數據為載體,整合信用資源,建立學生個人信用信息庫和獎優罰劣的信用機制,引導學生走上社會後“誠信工作、誠信做人”。

  為了讓大學生能自由發出“聲音”,加強歸屬感、樹立“主人翁”意識,上海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德育與校園民主化管理相結合的新途徑——復旦大學舉辦的“校長書記午茶會”已堅持了4年,近年來又增設了“部處長沙龍”,成為學校領導和職能部門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渠道;華東師範大學的“校領導與學生懇談會”針對校園輿論焦點、熱點問題,著眼于解決學生實際需求,展開討論。此外,華東師範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等上海多所高校,還實行了由學生自我推薦、校長聘請的“校長助理制度”,學生課餘時間到校長辦公室“上班”,參加校長辦公會議了解學校重大事件及其決策過程,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榮譽感,培養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學校主動為我們搭建參與學校事務的平臺,不僅鍛鍊了我們應對各種事務的實踐能力,更培養了一種民主參與的主人翁意識,為我們找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即將畢業的華東師範大學大四學生蔣禮説。

  上海交通大學學工會(學生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學工處(學生工作處)處長徐國權説,學生在“感受關愛”“品嘗甜果”的同時,必將極大地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及回報社會的使命感。換而言之,只有當學生個體發展受到學校充分重視和支持時,學校的思政教育才能可親、可信,有感染力、影響力,真正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

  高雅藝術進校園,提升大學生人文藝術修養

  高雅藝術是大學生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的重要載體。由上海市科教黨委、上海市教委主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在上海各高校已進行了整整10年。

  據上海市科教黨委副書記翁鐵慧介紹,10年來,上海近百萬名大學生觀看了中外專業藝術團體表演的1200多場京劇、昆劇、話劇、歌劇、交響樂、芭蕾舞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演出。上海民族樂團、上海芭蕾舞樂團、上海歌劇院、上海歌舞團等13家上海藝術院團成為了上海各高校巡迴演出的“常客”。廖昌勇、孔祥東、楊學進、黃豆豆等數以百計的藝術家親臨現場為大學生演出,對繁榮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藝術的感召力下,上海大學生從台下走到臺上,發揮大學生社團優勢,自編、自導、自演話劇、小品、器樂、舞蹈等節目。

  復旦大學各社團根據學校研究生支教團赴國家重點貧困縣——寧夏西吉縣支教服務的親身經歷,經過兩年精心創作、編排了一台大型話劇——《托起明天的太陽》,其中感人的一個個支教故事,讓大學生們為之感動和震撼。

  上海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陳立民説,高雅藝術是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抓手,通過高校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紅色演出”,有利於在大學生群體中奏響愛國主義主旋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此外,上海外貿學院積極推進學生社區精神文明和社區文化建設,組織“文藝進社區”“大學生公寓文藝展演”等活動,並在每年4月和11月集中學校各個社團和文藝演出隊伍的力量在學生社區“開展文化主題月”活動,使學生社區文化真正走近每一位大學生。(完)

責編:英子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