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為科教興國奠基--“211工程”“九五”建設成就綜述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8日 15:57)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

  “211工程”,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自1995年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後開始實施。

  “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領域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也是“九五”期間高等教育的發展工程。

  作為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建設項目,“211工程”在我國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它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211工程”的建立和發展始終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親切關懷。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根本上指明了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也是“211工程”建設的根本方針。江澤民、李鵬、朱?基等中央領導直接關心“211工程”建設,並多次作了重要批示。李嵐清同志直接領導工程建設,確立了“211工程”建設的重大方針。黨和政府對“211工程”建設的關心和指導,為“211工程”建設指明了方向,保證了“211工程”建設健康順利的發展。

國家構築高等教育發展平臺,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211工程”實施五年來,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矚目。“211工程”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的科技和人才優勢、良好的文化氛圍和信息資源、為我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和促進先進文化的發展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211工程”學校在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和人民的需求。

  “211工程”實施五年來,全面、高質量地完成了“九五”期間的建設任務,實現了預期的建設目標,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和明顯的投資效益。國內外有關部門和專家曾多次進行過檢查和評價活動,對“211工程”的建設都給予了高度評價。有關機構在對“211工程”建設學校評審後認為:“211工程”部署安排週密,資金使用合理,項目控制嚴格,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是一個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工程。據統計,經過“211工程”建設,學校在“九五”期間,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來華留學生分別增長61%、108%、101%和45%,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增長109%,留學回國人員增長38%,科研經費、儀器設備值增長106%和98%,在SCI、EI、ISTP上發表論文增長94%,獲國家級獎增長37%。

  “211工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帶動了高等學校辦學觀念的轉變,全面改善了辦學條件和科研裝備水平,提高了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能力,使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結合更為緊密,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和增強國際競爭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211工程”以其豐富的實踐,展示了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投資建設高等學校的成功之路,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長期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211工程”學校數量佔全國高等學校比例雖然不到10%,但目前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佔全國的比例分別為32%、69%、84%,科研經費、儀器設備值佔全國高校的72%、54%,“211工程”學校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全國高校中有博士學位教師的87%,覆蓋了全國96%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85%的國家重點學科,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資金總量為108.94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27.55億元,部門配套資金31.72億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24.89億元,學校自籌資金23.63億元,其他渠道建設資金1.15億元。此外,另由部門和地方政府安排相關基礎設施配套經費74.72億元。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資金在使用安排上,用於重點學科建設的經費為62.11億元,用於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經費為36.77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經費為10.06億元。據對已驗收學校的統計,“211工程”建設資金到位情況良好,總體上已超額完成資金計劃。


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調整優化結構,學科實力顯著增強

  “211工程”的重要創新和突破點之一是確立了高等學校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的指導思想並取得顯著成效。“九五”期間,從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探索學科建設新模式,經過建設,已經初步形成符合國家建設需要、目標明確、結構合理的重點學科體系。我國高等學校學科的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重點建設學科實力明顯增強,已經成為所在高校在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核心,其中部分學科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科的先進水平。

  學科是體現高等學校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標誌,學科建設是帶動學校整體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為了突出重點,避免重復建設,有效提高投資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211工程”建設遵循“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實行“宏觀調控、理順佈局、優化結構、重點扶持”的建設方針。在全國範圍內按照不重復設置建設的原則進行了統一規劃,並對每個學科建設項目進行專家集中審核。在建設過程中,許多學校在學科建設模式方面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使重點學科建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並充分顯示了“211工程”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帶動效應。如南京大學通過建設一批優勢的一流學科和“學科特區”,以確保重點,加快發展;中國農業大學在“211工程”中依託重點學科,建設了飼料、玉米改良、轉基因植物研究等一批研究中心(基地),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起到了龍頭和示範作用。

  針對過去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學科之間相互獨立、學科口徑過窄的傳統模式,“211工程”著力推進高等學校學科佈局調整、學科結構優化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聯合,為高等學校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和提升整體水平創造了條件。

  “211工程”建設為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的數學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北大數學學科“九五”期間在微分動力系統等領域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現有7位中科院院士及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是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重點學科最多,師資力量最強的學科。復旦大學“遺傳學”學科近三年來克隆到人類新基因250個,90個基因申報了中國發明專利,6個基因申請了國際發明專利(PCT)。


科研裝備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幅提高,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

  “211工程”有針對性地為一批重點建設學科配置了從事科學前沿領域研究所必需的、水平先進的設備,增強了高等學校科研裝備的總體實力,使高等學校開展學科前沿研究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明顯提高,吸引了優秀人才,在開展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方面成果卓著,其中包括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有的在科學前沿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有的為解決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作出了貢獻,有的具有特殊功能和行業特色。這些成果的産生,有些是在以往良好工作基礎上,“211工程”經費的投入予以提高和完善,有些則是在“211工程”經費的帶動或支持下,有了一個較好的開端,然後進一步從其它渠道爭取到更多的經費支持而形成的。其代表性的成果如:北京大學“無機化學”項目“銻、銪、鈰的國際原子量新標準”成果;清華大學“低維結構的量子特性及計算設計研究”成果;南京大學“尿激酶原的結構與功能關係的研究”成果;東南大學“高速公路路面新結構、新材料與工程應用研究”項目;吉林大學“原子簇的結構規則和化學鍵”成果;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特産瀕危雉類生態生物學及馴養繁殖研究”項目;中國地質大學“殼幔物質組成、結構、流變狀態及殼幔相互作用和深部過程研究”成果等等。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11工程”建設中十分明確的一條指導思想是:高等學校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這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全國高等學校的一次新的準確的定位。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學校都以此作為學校發展的根本目的,主動投入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介入國家重要建設領域,與國家及地方的經濟生活融為一體。特別是由於中央與地方共建體制的運行,使高等學校更自覺地樹立起服從以區域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增強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自身特有的貢獻。

  清華大學“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在“211工程”資金的支持下,實現了由科技攻關項目向産業化的成功轉化。現已形成了固定式、組合移動式、車載移動式和鐵路列車等集裝箱檢查系統産品系列。該系統在海關裝備後已查獲走私案值超過人民幣2億元,得到了海關的高度評價,並已作為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的主導産品裝備我國海關。上海交通大學“桑塔納轎車活塞加工關鍵專用工藝設備研究開發”項目,為上海市有關企業節約外匯557萬馬克,節約技改投資2700萬元人民幣,每年産生直接經濟效益3600余萬元。浙江大學“熱能與環境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投資建設0.5MW廢棄物流化床焚燒實驗臺,在廢棄物焚燒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其中洗煤泥流化床焚燒技術已成功地應用於國內20多臺發電鍋爐,已投運的電廠年新增利稅4000萬元以上……

  “211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還充分證明: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不僅能解決長期困擾高等學校發展經費不足的問題,而且能産生極為顯著的效益,能收到高等學校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豐厚回報。

  “九五”期間,“211工程”著力改善高等學校辦學的基本條件,在人才培養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已基本實現立足於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目標。

  “211工程”還注重師資隊伍建設,為培養和造就高水平學科&&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創造了良好條件。在“211工程”的促進和影響下,高等學校師資隊伍正在順利進行新老交替、實現平穩過渡,歷史原因造成的人才斷層問題在部分學校已基本緩解。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地區主幹網和重點學科信息服務體系”,“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使全國高等教育數字化信息平臺初步形成

責編:蘭華  來源:教育部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