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我最大的財富--記河南小學教師王生英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8日 11:23
這是王生英第一次來到北京。乘車從教育部到天安門廣場的路上,她出神地凝視著窗外。
車窗外,初秋的北京天高雲淡,十里長街車水馬龍。“我要在天安門廣場照張相,帶回去給孩子們看看。”無論走到哪,王生英總是惦記著她的學生們。
30年教學生涯,她沒誤過學生一節課
1956年,王生英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橫水鎮卸甲平村,小兒麻痹症使她落下終身殘疾。1974年,生性好強的王生英堅持讀完高中,如願成為一名民辦教師。
卸甲平村有6個自然村,村與村之間不是大河相隔,就是隔山而望。王生英教學的第一站是東平自然村。從家到學校,中間隔著一條大河,健康人走起來也要半個鐘頭,腿腳不便的王生英走起來需要一個多小時。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漲,架在河上的木橋常常被洪水淹沒,往返學校只好從河壩上趟著沒膝深的河水過河,隨時都有摔倒的可能。多少次,王生英渾身泥濘地趕到學校;多少次,鄉親們從爛泥潭裏攙起精疲力竭的王生英。
有一年夏天,陰雨一直下個不停,本已十分破舊的校舍再也不能經風擋雨。為了保證學生們的安全,王生英只好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家裏。可孩子們的學習不能耽誤啊。王生英便拖著殘疾的腿,冒著瓢潑大雨,踏著泥濘的山路,挨家挨戶到每個學生家裏上課、輔導、批改作業。20多天裏,不管雨有多大、風有多急,王生英每天堅持跑遍全村,決不落下一個孩子。因路滑摔倒過多少次,她已記不清了。看著王老師每天累得不成樣子,鄉親們心疼地拉住她的手掉眼淚。
30年的教學生涯,王生英從來沒有誤過學生一節課。為了給學習較差的學生補課,她常常以校為家,以學生家為校。多少個夜晚,跋涉在山間小道上,道路漆黑,摔跤是常有的事,有一次竟從半山腰滾下來……長年的摸爬滾打,她竟能在崎嶇的山道行走自如了。
傾家蕩産蓋起“家庭學校”
1993年,一場狂風暴雨衝垮了校舍,望著一片瓦礫,王生英傷心地哭了。她拖著殘疾的腿多次找村委會反映情況,請求村裏儘快蓋幾間教室,得到的回答是:“村裏窮,眼下拿不出錢來。”無奈之下,她只好領著學生到野外上課。有一次,他們正在山上上課,驟然間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還未來得及轉移,黑板便被大風卷走,學生的書本被狂風刮得七零八落。傾盆大雨直瀉下來,洪水衝得山石叮噹亂響,孩子們嚇得亂作一團……
王生英心急如焚。她和丈夫商量:能不能把家裏的房子翻修一下、給孩子們當教室用。説幹就幹,夫妻倆橫下一條心,把家裏的大豆、玉米、穀子、小麥全拉出去賣了,換成沙石和磚瓦,又到幾十公里外的姨父家借來椽子和檁條。
建房的日日夜夜裏,王生英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搬磚、和泥,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終於建成了她和孩子們日夜盼望的家庭學校。為了學生們的安全,丈夫又想盡辦法,給樓梯走廊焊上了鐵欄杆。孩子們有了寬敞的教室,王生英和丈夫卻因過度操勞病倒了。
在王生英的家庭學校,孩子們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裏一樣。衣服臟了,王生英給他們洗;肚子餓了,王生英給他們燒火做飯;天氣冷了,王生英給他們添衣服、做棉門簾。今年上六年級的學生李增華下肢癱瘓,靠雙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從上一年級開始,王生英每天背著增華上樓、下樓,背著他上廁所,幫他解腰帶、繫鞋帶。一背就是兩年。隨著增華年齡的增長,背他上樓越來越吃力。丈夫見狀,毫無怨言地接過了背增華的任務,一背又是四年。
教師節前,女兒的來信讓她熱淚盈眶
今年教師節前,已經上大學的女兒給王生英寫來一封信。回憶兒時的情景,女兒寫道:“那時候,媽媽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幾乎天天餓著肚子等你,卻不見你回來。冬天,你連夜給學生做棉簾,我們沒有棉衣你卻不管。又冷又餓的時候,我們總認為你不是一個好媽媽。每當聽別人家的孩子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時,我們就煩……現在,我終於理解了你,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讀著女兒的信,王生英熱淚盈眶。
從教30年,王生英一心撲在工作上,對家庭的照顧很少。多少個夜晚,她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家裏,兩個年幼的孩子又饑又渴地喊著媽媽;多少個雨夜,她結束家訪和補課、渾身是泥回來時,孩子已經倚著墻角睡著了。父親病臥在床,她正擔任著四個年級的課,床前盡孝只能是弟弟妹妹們的事。即使在父親病重期間,她都很少能抽出時間去照看父親。父親的永訣成了她永久的遺憾和愧疚。
30年來,王生英沒有顯赫的功績,沒有令人羨慕的收入,然而她無怨無悔。她説:“學生是我最大的財富,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回報。” (丁偉)
|